馬小欽
摘 要: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打造工業互聯網平臺,拓展“智能+”,為制造業轉型升級賦能。在此背景下本文從供應鏈視角出發,重點探討傳統產業與互聯網深度融合中存在的困境,進而提出相應的路徑建議。
關鍵詞:供應鏈;深度融合;工業互聯網
當今社會各行各業的盈利模式主要體現出兩個趨勢:一是利用互聯網平臺的“快錢”盈利模式,另一種就是供應鏈融合模式。前一種主要針對互聯網企業,后一種就是處于變革中的傳統產業的出路和選擇。伴隨著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區塊鏈等信息技術在現在經濟生活中的突出作用,傳統產業與互聯網深度融合逐漸成為現實,但傳統產業受自然資源、人力資本、科學技術、物流條件等諸多方面因素的限制,與互聯網的深度融合依然存在困境和挑戰。
一、供應鏈背景下傳統產業的發展現狀
傳統產業是相對于信息產業、新材料產業等新興工業而言的,主要包括鋼鐵、煤炭、電力、建筑、汽車、紡織、輕工、造船等工業。按照生產要素的主要投入類型看,傳統產業屬于資源密集型、勞動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產業,而非技術知識密集型產業。在我國經濟面臨由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轉變中,傳統產業的低成本優勢在降低,需要借助轉型升級激發產業發展活力。
從國際背景看,我國傳統產業發展陷入“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的困境。20世紀90年代開始中國搭上了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列車,參與國際分工與合作,在全球產業發展的鏈條中更多承擔著低端制造裝配的功能。在工業“4.0”背景下,傳統產業面臨轉型升級,向高端制造、研發進軍。但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卻設置種種障礙,使用貿易壁壘、技術封鎖、切斷供應鏈等種種手段,意圖阻礙中國向高端制造業發展。同時伴隨著我國勞動力成本優勢的喪失,其他發展中國家以東南亞為例,積極承接低端產業轉移,形成對我國傳統產業發展的威脅。
從國內形勢看,傳統產業還面臨著大眾需求的升級和新興產業的沖擊。當前我國居民的人均收入快速增長,消費水平也在不斷提高,海淘代購的興起刺激著大眾對高端產品的需求。同時新興產業依托信息技術的優勢實現快速增長,也逐步壓縮著傳統產業的利潤空間。在全球產業向著數字化發展的浪潮下,傳統產業要借助和互聯網的深度融合,通過技術工具實現企業流程的數字化,推動傳統供應鏈向智能、高效的系統演變,提升效率、生產力以及企業的全球競爭力。
二、傳統產業與互聯網深度融合面臨的困境
在全球經濟增速放緩,尤其是傳統產業遭遇寒冬的局面下,通過互聯網技術與傳統產業的深度融合,協助其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已經成為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必經之路,但仍然面臨融合中的以下困境:
(一)技術困境
由于傳統產業主要涉及的是國民經濟中發揮基礎作用的工業,因此技術研發領域在于構建工業互聯網。工業互聯網是以企業為用戶,通過互聯網及工業軟件、信息把企業供應鏈各環節的行為數據化,再利用物聯網、云計算等技術將各環節連通并優化。近年來中國的信息化發展速度很快,但依然存在核心技術突破受限、高端人才儲備不足等諸多問題。以工業互聯網為例,不同于消費互聯網單純依托云計算和大數據,還要疊加行業數據,因此核心技術存在短板,同時對精通業務流程的全面型技術人才需求旺盛。
(二)融資困境
相對于消費互聯網,工業互聯網要求的技術門檻更高,安全性更強,數據體量更大,因而所需的研發和運營資本更多。傳統產業中的大型企業資本實力雄厚,無資金的后顧之憂,但數量眾多的中小企業在融合互聯網技術轉型升級中存在融資困境。同時中小企業的稅負成本高,承擔風險的能力弱,融資渠道單一,有限的市場規模也限制其研發動力。
(三)其他困境
傳統產業門類眾多,因產業固有的特征、周期與發展邏輯,產業間的鴻溝難以逾越,因此在互聯網的深度融合中不具有普適的技術與發展模式。同時在深度融合中存在“水土不服”的狀況,互聯網的技術在系統運行中,存在供應鏈銜接不暢,人員操作風險,未發揮應有的效率等問題。
三、傳統產業與互聯網深度融合的路徑探索
(一)突破核心技術,培養全面型人才
深度融合需要依托工業互聯網。工業互聯網是互聯網技術發展的前沿,在技術探索的初級階段,面臨著核心技術的短板,其中就涵蓋了智能網絡、工業軟硬件、CPS等核心關鍵技術研究。工業互聯網技術聚焦具體行業發展,最終使技術轉化為對設備和業務優化的應用服務。因此,從事技術研發調試維護的專業化人才不僅需要具備計算機、工業等專業知識,還需要從事相關行業的經驗,更需要將經驗轉化為數據建模、虛擬仿真的能力。同時工業互聯網需要健全規章制度、共建標準體系、提升核心技術、創建安全管理體系,為工業高品質發展保駕護航。
(二)拓寬融資渠道,利用供應鏈金融
深度融合關注點在于行業的中小企業。除了傳統的融資渠道,應拓寬融資渠道,利用供應鏈金融的融資模式助力中小企業的發展。依托票據單證為產業鏈上的中小企業提供融資,核實并確認票據、交易以及貨物的真實性。鼓勵企業依托應收賬款、供應鏈金融、特許經營權等渠道進行融資。有效解決信息披露不完善、信任成本高等難題,用技術推動安全互信的金融交易環境的建立。改善中小企業的營商環境,降低中小企業的融資成本。
(三)打造產業軟實力,提升互聯網思維
傳統產業與互聯網的深度融合在技術層面因行業特征不具有普適性,在借鑒的基礎上要勇于創新,探索各具特色的行業新模式;另一方面僅僅依靠技術融合還不足,應借助互聯網的營銷模式、管理模式甚至是商業模式上的轉變,用互聯網思維武裝頭腦,改造產業經營管理和供應價值鏈。
參考文獻:
[1]洪佳妮.銀行視角下供應鏈應收賬款融資收益優化[D].湖南大學,2018.
[2]黃麗秋,王媛玉.貫徹十九大精神 推動大數據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大數據時代的供給側精準化管理[J].商業研究,2018,(09):1-7.
[3]劉君宜.周口市區域創新體系構建研究[D].鄭州大學,2005.
[4]劉宏曼,郎鄲妮.對我國制造業全球價值鏈分工地位的政治經濟學分析[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8,(01):94-10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