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農村信貸需求始終處于饑渴狀態,這一點對于長期從事農村金融工作的筆者來說深有體會。一個最明顯的例證就是,經常聽說一個農民貸兩萬元貸款還要托關系、走門路。這一方面與農村金融機構門難進、臉難看的工作作風有關,也是農村金融機構布局不合理、數量偏少、缺乏競爭,信貸供給嚴重不足的根本原因造成的必然局面。貼息貸款、低利率貸款供不應求,放開貸款利率浮動權限后,年息在12%左右的高利率貸款仍然供不應求,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關鍵詞:創新變革;農村信貸;思考
一、農村信貸供給不足的原因
農村金融市場信貸供給的嚴重短缺情況是長期存在的,歸納起來有以下兩個方面的原因。
(一)農村地區銀行業機構數量偏少
隨著農業銀行在股改前夕大量農村網點撤銷,大部分鄉鎮在近十幾年來只有農村信用社一家,這些機構經過股份制改革,現在有的叫農村商業銀行,有的叫農村合作銀行。這造成了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信貸資金投放渠道有限,無論是國家扶貧貼息貸款還是商業貸款資金,要進入農村市場,只有這一條途徑。二是一家獨大、壟斷市場,沒有競爭壓力,缺乏強有力的內部約束和行政監管,門難進、臉難看的局面就在所難免。
(二)涉農銀行內部給農村小額貸款資金配置比例小
農村合作金融機構是農村小額貸款的主力軍,農業銀行和村鎮銀行也有面向農村的小額貸款,但總體占比很少。農村合作金融機構雖然名義上以支農支小作為經營的主要方向,但實際上同時經營工商企業貸款,并且給工商業的貸款在其貸款總量中占絕大部分。而且這些工商企業貸款絕大多數都能和“三農”掛上鉤,所以從監管統計數據看,這些農村銀行業金融機構的涉農貸款占比達到了百分之八十甚至更高,看起來是非常高的數字,但其實真正投放到農村的貸款數量非常有限。
二、農村信貸供給不足造成的困局
信貸供給不足,一方面,極大的抬高了資金獲取成本,使得借款人被迫接受高出市場平均價格的貸款利率,當前銀行業農村小額貸款的利率在10—12%之間,高于7%左右的平均貸款利率。另一方面,稀缺的信貸資源使貸款條件嚴格,相當一部分人無法獲得貸款。在邊遠貧困地區,農村種養殖業的起步資金就在3—5萬元左右,無法獲得這筆信貸資金支持,種養業就無法起步,脫貧步伐就會放慢。信貸供給不足,對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是巨大的。
三、新的市場準入是解決農村信貸供給不足的關鍵
(一)農村信貸市場迫切需要新的銀行機構準入
問渠哪得清如許,唯有源頭活水來。在農村信貸市場,增加新的銀行機構,是增加信貸供給總量的最有效途徑。這一途徑可行嗎?在銀行業普遍實現市場化改革以后,銀行現有的機構網點布局結構是穩定的,符合其經營發展需要,想要任何一家銀行大規模進入農村市場是既不現實,也不經濟。要想有銀行大范圍進駐農村,肯定是新成立的、瞄準農村市場的銀行。銀監會為增加農村機構準入,也曾多次給予政策優惠,如設立村鎮銀行、農村資金互助社。農村資金互助社設立的資金門檻很低,但對其業務發展的地域范圍作了極為嚴格的限制,如吸收存款的范圍不能跨越本鄉鎮,在這些嚴格的限制之下,資金互助社的業務規模沒能發展起來。村鎮銀行的設立要求有一家大型銀行為發起人,從政策實施多年后的結果看,大型銀行并不熱衷于此類投資。但是,社會資本對進入銀行業是趨之若鶩的,由社會資本發起設立以農村市場為主要經營方向的新銀行,是為農村信貸市場引入活水的現實選擇。但問題就在于,越是需要新銀行準入的經濟欠發達地區,越不愿意實施準入政策。以筆者所在地區為例,幾乎錯過了歷次機構準入優惠政策,村鎮銀行、農村資金互助社在全市范圍內都只設立了一家。在新的經濟發展形勢下,需要監管部門著眼大局、統籌謀劃,打破銀行設立有門檻無門的現象,引入有序競爭,為地方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二)網絡金融手段的發展為破除地域限制提供了無限可能
手機銀行、網上銀行沒有地域限制,為信貸資金注入農村打破了機構營業網點限制,理論上使任何一家銀行將小額貸款投放農村市場成為可能。要想讓這一為農村注入信貸資金的途徑成為可能,除了網絡金融普及的迅速推進,需要銀行做出銀行需要就資金份額、授信條件等做出制度化安排。鑒于銀行開展這類業務的意愿,需要在整體層面推進這類業務。
四、加大對電商企業的扶持力度
一是鼓勵金融機構簡化貸款條件,提升授信效率,滿足農村電商發展的基本需求,助力精準扶貧。二是鼓勵金融機構創新金融產品,推出應收賬款質押、供應鏈融資、信用擔保等產品,化解電商因缺少抵押品而出現融資困難問題。三是強化金融機構對電商以及相關聯的小微企業提供相應金融服務,金融機構在面向電商的同時,積極與其相關聯的小微企業對接,滿足其融資需求。
二是加大貧困地區電商配套設施投入力度。一方面,加大互聯網接入力度,著力解決好網絡鋪設“最后一公里”問題,做好快遞物流、第三方倉儲、生產包裝等產業鏈配套設施建設。另一方面,依托縣域優勢產業,鼓勵行業骨干企業參與建設行業服務電商平臺,推動分行業電子商務信息服務平臺建設。
三是利用現代化支付結算方式助力電商扶貧。充分利用農村現有的金融基礎設施,建設和利用安全、便捷的在線支付平臺,推廣使用電子銀行、手機銀行等支付工具。積極利用第三方支付平臺等新型支付手段,形成由網上支付、移動支付以及其他支付渠道構成的綜合支付體系,整合線上線下渠道,提高金融服務水平,助力縣域電商扶貧工作順利開展。
四是建立金融支持電商扶貧的信息交流和協調機制。一方面,采取產品推介會、銀政企座談會等形式,建立金融機構、電商之間的信息溝通平臺,促進金融機構和電商之間深度交流、互助對接。另一方面,加強轄區金融政策與財政政策、產業政策、扶貧政策、監管政策的協調配合,建立電商檔案、項目庫動態管理制度,實現金融機構、扶貧部門和電商企業的有效銜接,推動精準扶貧與農村經濟發展。
作者簡介:
李衛榮(1974-),女,漢族,甘肅省文縣人,中級經濟師。研究方向:支付結算環境改善、地方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