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棟

有“南方哈佛”之稱的埃默里大學
“一年多以前,美國聯邦調查局(FBI)局長在國會質詢中說,所有中國學生和研究人員,對美國‘整個社會的生活方式構成威脅。在他看來,每個擁有中國血統的人都不能信任。這一言論令美國華人不寒而栗。在科學界、商界、政界和學術界,美國華人的工作和日常生活正在受到更嚴格的審查和偏見。”
4月7日,在紐約舉行的美籍華人精英組織百人會2019年年會上,會長吳華揚大聲宣讀著上述話語時不知有沒有想到,這種“偏見”會愈演愈烈。
5月24日,美國埃默里大學宣布,該校醫學院人類遺傳系一對已工作了23年的華人教授夫婦被正式解雇,其有著10多名員工的實驗室一周前已被毫無征兆地突然關閉。同日,被埃默里大學解雇的華人教授之一——李曉江在接受《科學雜志》采訪時確認了這一情況,他和他的妻子李世華5月16日在中國旅行時被告知他們夫婦二人已被解雇。埃默里大學還關閉了兩人屬于該校醫學院的聯合實驗室,他們的網頁也無法訪問。三名在實驗室工作的中國研究生和五名博士后被告知在30天內離開美國。此前,有媒體從知情人士處已了解到,埃默里大學5月22日晚將這一決定告知了實驗室部分被同時解雇的中國雇員。
據調查,在過去一個月中,至少有五所美國科研學術機構被披露已對該校華人學者展開了調查,有四人被確認已解聘。種種跡象顯示,這些案例并非個案,目前所揭露出來的,或只是這場調查中的冰山一角。
5月24日,位于美國亞特蘭大,有著“南部哈佛”之稱的埃默里大學首次在當地《亞特蘭大憲法報》上刊發聲明批露了開除該校著名生物學家李曉江及李世華夫婦的原因:稱兩人未能充分披露外國研究資金來源及其在中國研究機構和大學的工作范圍,換句話說,埃默里大學對于他們在國外得到了哪些資助及在國外哪些單位任職并不清楚。
據《科學雜志》5月24日的報道,李曉江表示,埃默里大學“沒有任何通知或機會讓我們對未經證實的指控作出回應”。
據由著名華人生物學家饒毅創立的網站“知識分子”24日的報道,熟悉李曉江的知情人士透露,李曉江本人對于埃默里大學解聘的理由表示難以接受,并稱“完全沒想到這種事發生”。在一封給院領導的郵件中,李曉江表示:“埃默里大學通過我郵箱里面那些未被證實的信息將我解雇,解聘書里面羅列的原因也未引述任何的證據?!?/p>
李曉江夫婦這兩位美籍華人學者已在埃默里大學工作超過20年。李曉江教授更是該校的終身教授,在基因編輯領域聲譽卓著。
這是在一個月內被媒體披露的第二起美國著名科研學術機構解聘華人學者事件,也是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在4月初宣布將針對涉及外國政府不當利用NIH資助現象采取行動后的又一起案例。
據《科學雜志》報道,4月11日,NIH院長弗朗西斯·柯林斯在參加美國國會參議院聽證會后向媒體表示,在未來一到兩周內,部分美國大學將會有重大消息宣布:為了阻止NIH的資助被不當利用,一些經調查涉及的科學家將被解雇。
NIH是全美最大的生物醫學研究資金撥款單位,一般而言,NIH和其他聯邦研究資助者不會禁止受助者接受外國資助,并鼓勵他們在簽訂相關協議的基礎上自由分享資助研究的結果,除非政府將其標記為機密。但是,他們在申請聯邦研究資助時應當告知政府所有其他研究資金的來源和外國的關系。
很快,第一聲“驚雷”出現在美國醫學領域重鎮得州大學安德森癌癥研究中心(簡稱MDACC)。其為世界頂級醫學中心,病人分布全球93個國家和地區,其中不乏各國政要和商業精英。
4月19日,據《科學雜志》和《休斯頓紀事報》同時刊發的報道首次披露,在NIH的要求下,MDACC在經過調查后解除了與三位高級研究人員的雇傭關系,并稱這三位研究人員“嚴重”違反了該機構的規則,其中涉及利益沖突、沒有報告海外收入以及違反同行評審的保密等事項。
該中心并未透露三位研究人員的具體身份信息,不過MDACC院長彼得·皮斯特斯表示,NIH要求的調查共涉及五名研究人員,他們全部為“亞裔”,其中三人為華裔,除已被解職的三人外,還有一人仍在被調查中,另有一人經調查被證明無需處罰。
其中一名被調查的華人科學家表示,MDACC的調查程序和結果極為不公平,“他們帶著有色眼鏡查你10年、20年的所有電郵記錄,然后找出其中一封對我不利的郵件,卻故意忽略其他郵件?!边@名要求匿名的學者說。
這位學者表示,在這種“想盡一切辦法來找你的茬”、調查不斷、無法安心學術的環境下,很多華人都想離開。這位學者則在今年年初就已離開美國來到中國學術機構任教。
MDACC的決定公布后,不僅在美國華人圈中引起了巨大的關注,也在美國學術界中引發了討論。對于這看似“突如其來”的調查結果,事實上早已有跡可循。
據中國僑網報道,2018年8月8日,聯邦調查局(FBI)高層官員帶隊來到休斯敦,召集了100多位學術和醫療機構的領導召開了一場罕見的會議。會議主題是告誡如何防范來自“國外對手”的“安全威脅”。參加了這場會議的得州醫學中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威廉·麥可恩后來表示,他從未見過由FBI和全州學術與醫療界領袖共同參與的會議。據了解,此次會議焦點是告知各機構如何與FBI協作,防止知識產權和研究成果被偷竊,按FBI的說法,通常這些威脅來自內部。
FBI官員表示,休斯敦只是FBI行動的第一站,而之所以選中休斯敦,則是因為“這里是世界級著名學術和研究機構的中心”。
而NIH要求受其資助的科研機構展開調查也早在去年就開始了。2018年8月23日,NIH院長柯林斯在另一場美國參議院聽證會上明確表示,NIH已致函全美超過10000家研究機構,由于一些NIH贊助的資金被不恰當使用,因此敦促科研機構確保NIH受助人正確報告他們的外國關系。
就在柯林斯此次國會聽證會后次日,五份來自NIH含有非常具體指控要求的信件被寄到了MDACC,該院院長皮斯特斯表示,其中四份指控被認為涉及“非常嚴重”的違反規則,NIH要求MDACC在30天內做出正式報告回復。
據MDACC官網顯示,多年來MDACC從NIH獲得的研究經費種類和金額上均名列首位,該中心一名負責人稱,如果不配合NIH的行動,NIH很可能會拒絕撥款。
隨后,MDACC的合規與道德官員做出了一系列長篇報告并呈交到皮斯特斯手中。隨之就發生了上文提到的三名高級研究人員被解雇的事情。
2019年3月,在數家媒體根據得州信息公開法提交的信息公開申請后,MDACC不得不決定公布上述處罰措施,并將該份“編輯過”的調查報告交給上述媒體。
一名今年2月離開MDACC的資深華裔科學家(其聲稱離開MDACC與任何調查無關)與他人聯名撰寫了一封刊發在3月22日《科學雜志》上的措辭嚴厲的公開信,表達了對全美各機構可能的種族歧視的擔憂。文中尖銳地指出:NIH和FBI最近的言論和提議,可能會導致有關方面不公正地針對華人科學家;加強“國家安全”的理由“不能用來玷污守法的科學家”。

安德森癌癥研究中心
在回復媒體采訪的郵件中,MDACC聲稱,該機構的調查是出于回應NIH的要求,以挽回包括數據安全和知識產權損失?!斑@樣做的目的是不斷關注道德規范、誠信的核心價值以及共同致力于維護公眾對我們的非凡信任?!甭暶髦姓f。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院長弗朗西斯·柯林斯(Francis Collins)在參加美國國會參議院聽證會
而NIH在官網上發布聲明回應上述華裔科學家的聯名公開信時則表示,NIH非常重視作為美國生物醫學研究機構重要成員之一的華裔科學家,肯定他們幾十年來在科學創新上做出的重大貢獻。并指出,與中國機構的合作對推動科學發展也至關重要。但之后話鋒一轉,聲稱最近發現了某些科學家,包括一些與外國有聯系的科學家,違反了美國研究機構榮譽系統的操作和原則……聲明還強調,委員會的建議適用于所有外國科學家,而不僅僅是華裔科學家。
然而種種證據顯示,此次被媒體一再追問下而曝光的MDACC華裔科學家離職事件并非完全如其所描述一般,更多的問題仍有待MDACC解答。
上述前任MDACC科學家表示,目前被披露的5起調查并不代表受調查影響的員工總數,事實上這一數字很可能超過20人。
涉及人員停職后,不允許踏入研究中心和自己研究團隊接觸,所有的研究項目和經費被轉移到其他教授名下,而遭調查人員只能等待調查結果出爐,不得對外透露任何資訊。這些行動,直到今年4月才被媒體曝光。
更令人擔憂的是,盡管MDACC一直否認此次調查和處罰的科學家中華裔占了很大比例是基于種族的因素。然而《科學雜志》的報道卻披露,在MDACC提供給媒體的經過“編輯”后的調查報告內,有大量篇幅集中描述了被調查人員與中國人員及機構的聯系。
其中一名被調查者的律師對于該報告的描述表示強烈抗議,認為MDACC誤解并歪曲了該研究人員與中國的互動。律師強調,該研究人員未獲得中國機構的任何補償。但報告中卻總結稱,“該科學家曾向中國機構提供服務,至于是否真的得到了報酬并不重要?!?/p>
MDACC并非是唯一收到NIH調查要求的學術機構,在差不多同一時間,至少還有其他三家研究機構也收到了NIH要求調查的郵件,共涉及八位研究人員,其中四人在休斯頓另一家著名醫學機構貝勒醫學院工作,一人在得州大學健康科學中心,另有三人在一家大型研究性大學工作,他們當中七人是“華裔”。
貝勒醫學院副院長兼研究主任Adam Kuspa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NIH來信認為貝勒醫學院的4位研究人員違反了該機構的規定,要求他們披露與研究有關的所有外國關系,而貝勒醫學院調查后,盡管他們的報告并不準確,但未發現任何證據表明他們有竊取知識產權的意圖或不當行為。在完成審查之后,貝勒決定不處理任何人。
盡管如此,貝勒醫學院還是調整了內部審查程序,要求將任何帶有外國關系的研究計劃標注出來,并解釋需要同外國合作的原因。NIH的調查行為也影響了貝勒醫學院的正常運行,該機構目前正在考慮的取消雙重任職,不再允許教職員在另一機構建立實驗室。
這一情況也并非僅在MDACC和貝勒醫學院出現。近日,麻省理工學院(MIT)也宣布了新的風險評估流程,用于評估任何涉及中國、俄羅斯和沙特阿拉伯的所謂“高風險”的研究項目,也將不會再與華為和中興這兩家中國公司達成新的研發協議。
上述種種表明,NIH那份回應華裔科學家公開信的聲明中所謂“建議適用于所有外國科學家,而不僅僅是華裔科學家”的說法似乎并不那么有力。
這一系列現象也引發了一些美國學者的擔憂。加州大學教授、《科學》前主編Albert Bruce等人發文稱,美國對華裔等外國學者的排擠,是對美國科技繼續繁榮發展的嚴重威脅。他們指出,在政治領導人的鼓吹下,不公正地貶低國外學者的成就與貢獻。這并非是美國的精神。
針對近期因中美關系緊張而加劇的“學術交流審查”,以及由此增加的“耶魯大學和全美大學眾多國際學生和學者的不安”,美國耶魯大學校長蘇必德發表公開信,表示國際學生和學者“共同為耶魯大學的研究和教育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彼麄冊谝數男@是受歡迎和尊重的?!拔覀儓猿謿g迎來自世界各地有才干的同事。這絲毫無損于我們對學術誠信的追求。”“開放是美國頂尖研究型大學取得卓越成就的關鍵,也必須始終是耶魯大學的標志。”
近期在美國科研機構出現的這一系列事件或許是當下中美關系緊張下美國華人生存狀況的一個縮影。很多在美國工作或是長期與中美兩國打交道的華人,尤其是高科技公司的工作人員和科研人員,都已經開始感受到了自身處境的艱辛。
早在奧巴馬政府時期,對華裔科學家的懷疑和調查就已經出現了。2014年,在奧巴馬政府大力推進《經濟間諜法》背景下,就職于美國國家氣象局俄亥俄州威明頓辦公室的華人水文學家陳霞芬被FBI拘捕,五個月后,檢察官在沒有任何解釋的情況下放棄了對陳霞芬的所有指控,陳霞芬的律師,前檢察官彼得·蔡登博格此前在接受澎湃新聞采訪時曾表示:“他們(FBI)偶然發現一些華裔,以及一點點證明他們可能試圖謀利的證據,就會深究下去,但這明顯帶有紅色恐慌和種族主義色彩?!?/p>
就在陳霞芬被指控的幾個月后,2015年5月21日,任職于美國天普大學的華人物理學家郗小星在家中被FBI逮捕。他被指控涉嫌包括將美國機密敏感國防科技輸送給中國企業在內的四項重罪,起因于他曾發送過四封電子郵件。事實上,郵件內容都是公開數據。和陳霞芬一樣,幾個月后,由于沒有發現任何可以確鑿指控郗小星間諜罪的證據,美國司法部最終撤銷了全部指控,然而彼時郗小星的生活已天翻地覆,再也無法恢復到以前的樣子了。
如今,美國政府再一次向華裔揮舞起了大棒。
4月20日,針對MDACC事件,美國華人聯合會(UCA)發布聲明,表達對華人科學家及學術交流的關切,并提出五點聲明。UCA會長薛海培呼吁,美國華裔科學家身處的大環境日益惡化,因為祖籍和華裔背景而不受信任,要求美國政府在執法中加強培訓,“減少內在偏見和歧視”。
對此,MDACC于4月29日通過《休斯頓紀事報》作出回應,表示完全認同UCA的聲明。該中心在書面回復中提出:“我們認為,美國華人聯合會所提出的五項呼吁,應適用于所有研究人員和所有國家。我們都有責任:第一,維護和加強全世界的國際科學合作;第二,堅持加強合規操作和道德標準;第三,通過科學交流和教育努力,繼續加強國際關系;第四,通過運作良好的項目和合作協議,保護知識產權;第五,支持所有利益相關方的培訓,以減少隱性偏見和歧視。”
“科學研究必須要有思想的自由流動,”百人會會長吳華揚表示,“取得國家利益最好的方式是歡迎人們,而不是基于種族的刻板印象?!?/p>
在紐約的年會上,百人會就在聲明中提及,自美中關系正常化40年以來,“我們目睹了人類歷史上從未有過的中國經濟轉型”,并稱可以理解“美國人對此的焦慮”。
接二連三的出現一些杰出華人科研人員面臨懷疑和調查,但又沒有正式的違法指控。休斯敦大學教授白先慎認為,這樣的氛圍只會加速他們的離開?!斑@些都是外國一直沒能成功招募的頂尖人才。我們現在卻在把他們趕出休斯敦,趕出得州,趕出美國?!彼f。
有著40多年刑事訴訟經驗的加州律師托馬斯·諾蘭自上世紀80年代起就開始代理美國政府針對所謂華人“經濟間諜”的案件。他在4月份接受澎湃新聞采訪時表示,“情況正在持續的惡化,許多華人現在甚至變得害怕回中國去探望他們的家人?!?/p>
諾蘭表示,FBI內部每年都會有工作優先重點,而近年來商業機密、知識產權保護等正日益成為關注重點,“他們專門在搜索這些案件和相關人物?!?/p>
美國醫學院校聯合會首席科學官羅斯·麥金尼告訴《紐約時報》,“可以預見,在當前中美政局之下,NIH及其他科研機構和FBI將來很可能在更大范圍內行動,目前所看到的或許只是冰山一角?!?/p>
(華強薦自鳳凰網)

安德森網站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