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鑫
摘 要:綠色項目面臨協調資本實現逐利性和環境的可持續性的“雙重目標”的挑戰,PPP 模式與綠色基金的結合是一種有效的解決途徑。綠色PPP在政府引導、多方參與市場化運作的特色下運行發展迅猛,也暴露存在盈利性與公益性間博弈、中介管理能力滯后、劣幣驅逐良幣現象以及政策波動風險的問題。
關鍵詞:綠色PPP基金;風險識別與管理;盈利性與公益性
近十年來,我國在綠色基金的在國家政策提供指引與支持下發展迅猛,綠色基金的數量逐年增長,截至2016年底,全國已設立并在中國基金業協會備案的節能環保、綠色基金由2012年的21只增長到共265只,且其中約59只有地方政府的參與而發起設立,占比達到22%。迅猛發展的同時,我們也要正視其中暴露出來的問題。
一、盈利性與公益性博弈
我國目前的綠色PPP基金中的金融屬性大于公共屬性,暫時無法吸引大量的相關社會資本單純的以建設綠色產業,實現地區綠色經濟發展,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為目標。大多數社會資本也是逐利為主,環境為輔,這無疑是違背了建立綠色PPP模式的初衷。以目前來看,大部分綠色基金都是產業性綠色基金,與普通型基金相比,其特別之處在于對使用對象的限制,其中百分之六十的額度強制要求作用在綠色相關的項目上。綠色基金的產業性注定了其目標與傳統基金一樣——實現基金的增值,進而考慮通過綠色項目而改善環境、提高環境質量等。單純的針對綠色環境可持續發展的基金,在盈利性上阻礙了其發展進程。
二、中介管理能力滯后
正如上文提到,追溯綠色PPP基金出現的原因和欲實現的目標可知,這類基金是必須具有公益性。旨在幫助全國各地實現的綠色產業融資的同時,帶動地區性綠色經濟的蓬勃發展。綠色PPP基金的公益性具有政府融資的本質——各地政府牽頭,結合全社會的資本,實現地區綠色發展目標。然而,實際運行過程中顯現了管理滯后問題——缺乏相應的專業人士以及法律制度的約束,即使政府獲得了社會資本,也難以實現融資目標。目前,我國綠色基金的管理方式是通過基金中介公司代為管理,導致政府難以真正發揮其引導作用。除此之外,正因為綠色基金正處于發芽成長階段,基金管理公司沒有經驗為之度身定制為實現綠色基金發展目標的管理體系和方法,基金管理公司只能運用傳統基金的管理手法運行綠色基金,即注重基金的收益分散基金的風險,可以看到管理中并沒有加入對公益性的關注和考量,也同樣是與綠色經濟發展的公益性相違背,忽視對綠色基金公益性的考慮,直接會導致對基金的盈利能力以及投資周期的錯誤估計,其管理效率與管理成果勢必大打折扣。
三、警惕劣幣驅逐良幣現象
綠色PPP基金,存在著基金的屬性,基金的風險分擔問題在PPP的條件下很容易被忽視。綠色發展基金對接的具體項目涉及大量中小企業,對于具有公益性質的項目,社會投資者們往往認為風險有政府兜底而肆意進入,有可能造成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進而制約銀行和社會資本優質資本的進入。另一方面,要建立完善科學的綠色項目審核體系,以免因為關聯交易造成差的綠色項目進入,甚至是打包成好的項目浪費社會財富,也進而導致真正需要支持,有意義的綠色項目得不到資金的支持而被迫放棄。
四、政策風險不可小覷
我國相比國際來看,綠色PPP基金工作剛剛起步,有很多問題亟待解決,不僅僅是缺乏基金管理的人才,同時政府部門也缺少專業人員參與管理、以及相關法律法規缺失等問題,雖然,我國對綠色PPP融資模式的重要性與日俱增,也有相關的法律法規在不斷的更新與完善,有關的法律優惠和保障也能夠應運而生。但是,與國際市場相比,我國還處于起步階段,很多機制不成熟,管理技術缺位,缺乏適用于我國的經驗,我國法律體系還需要建設。
現目前,我國仍未出臺關于實施綠色PPP基金的具體優惠扶持政策,這些政策優惠或者補助與投資風險以及盈利能力等息息相關,政策的缺位,導致在政策層面資本也遭遇一定的風險。除此之外,由于缺少政府明確的大力支持,繼而無法有效降低市場參與者的投資成本,導致綠色生產經營主動性和內在動力不足,嚴重阻礙了地區綠色項目的開展。加之存在市場主體的綠色經濟發展意識和社會責任意識不強、在生產經營活動中極其容易受利益驅使,無視生態環境保護的社會責任等問題,直接或間接地增加了政府部門調動社會資本參與綠色經濟的深度與廣度的難度。
可以看出,建立完善的風險管理框架對我國綠色PPP發展尤為重要。綠色PPP項目規模較大、所需資金較高,要增強對綠色 PPP 項目融資的風險識別、風險監測等環節的重視度。比如設計出可行的對綠色基金的風險識別手段,將綠色PPP項目存在的環境風險納入考核范圍中,建立起綠色產業領域風險評級系統等;在風險監測方面,借鑒《巴塞爾協議》進行事前事中事后的監督體系。此外,其公益性需要通過政府監管部門充分利用其信息優勢,確保項目的安全性,實現改善地區環境、地區經濟可持續性發展的目標。
參考文獻:
[1]王蘋果,黃子龍,和軍.綠色PPP融資的模式創新與策略選擇[J].西南金融,2019,(02):49-55.
[2]單科舉.我國綠色發展基金運作情況探析[J].金融理論與實踐,2018,(11):93-96.
[3]薛儉,徐艷.貴州省綠色產業基金的發展狀況分析[J].納稅,2018,12(30):191.
[4]宗炫宏.我國綠色金融支持PPP項目融資的問題與對策[D].云南財經大學,2018.
[5]史田源.PPP模式下綠色發展基金可持續發展問題研究[D].鄭州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