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萍萍
摘要:大數據時代下,目標數據呈現出樣本性特點,且分散性較強,若不受限制的進行互聯匯合會使得公民整體數據被泄露篡改,嚴重威脅了公民的權利與自由,甚至會威脅國家的信息安全。對此,相關部門應針對大數據的發展特點,結合公民數據存在的安全問題出臺更多的管制措施,確保技術安全與規制措施的良好銜接,確保公民數據信息的安全性。
關鍵詞:大數據時代 公民數據 信息安全 規制問題
1公民數據信息面臨的安全風險
首先是公共服務管理機構會泄露公民的數據信息大數據時代下,各類社會主體主要通過網絡收集各種數據信息,并利用計算機快速分析,以便獲得具體事務準確信息。但當公共性部門基于利益需求公布掌握的全部數據信息時,會泄露公民的私人數據信息,嚴重侵害了公民的權利與自由除此之外當公共機構或其授予單位技術水平較低時,也會導致公民數據被泄露,引發潛在風險問題,需要子啊倫理與法律層面充分重視。其次是多點獲取公民數據信息的行為缺乏法律監管,網絡的開放性使得任何聯網終端設備的使用者均可以匿名發布、傳播信息,事物信息發布呈現出隱蔽性強且控制難度大的特點。單點信息發布很容易被埋藏在海量的網絡信息中,幾乎不會造成侵害影響。而若利用搜索引擎或將不同機構的零散公民數據信息匯集為較大的信息量后,在進行傳播便會泄露公民的隱私,侵犯了其直接權益。最后是以非法手段獲得特定公民的數據信息,當前網絡黑客可以利用專門軟件或者木馬非法獲得公民的數據信息,尤其是非法獲得特定公民的信息,增大了泄露風險。公民數據信息屬于其人身自由權的限制范圍,若在未經同意的情況下進行獲取傳播則會侵害信息享有者的基本安全生活權利。
2保障公民數據信息安全的規制對策
2.1提升全民的數據信息安全意識
實際生活中,很多公民并未充分重視自己信息被侵犯的問題,比如部分公民接到很多推銷各類商品的廣告電話,但其多以掛斷電話或者刪除短信的方式進行加解決,卻并未認識到個人信息的泄露問題,社會主體缺乏數據信息安全意識。據此,數據信息規制部門應強化公民的數據信息認知能力,強化公民對數據信息安全性的認識。除此之外,相關政府部門也應在思想上強化認識,明確數據庫越大則信息安全風險越大的意識,針對性的培育全體公民的數據信息安全意識,在構建信息安全社會認知的基礎上同步建立數據庫的安全防范體系。
2.2完善規制部門的合作機制
當前我國存在18個網絡規制機構,其中中央網絡安全與信息化領導小組屬于黨的領導機構,由執政層面管理全國的網絡安全與信息安全工作,而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對于國務院的職能部門,領導協調各網絡規制部門的職責劃分工作,在信息數據的管理過程中,應充分結合這兩個部門職責。其他16個職能部門分別負責不同領域的網絡安全監管職能,每個部門應在自身的職責范圍內做好職權的劃分工作,在注重本部門利益的基礎上,實現各部門之間的協調與配合,降低數據信息安全漏洞的出現幾率。除此之外,各規制部門還應在職責領域呢有限制的共享規制信息,在完善數據信息安全監管機制的基礎上建立國家網絡安全監管預警體系,以防出現規制漏洞,有效防控公民數據的安全風險問題。
2.3明確公民數據信息持有者的安全保障義務
相關政府部門及公共機構主要在滿足公共服務要求的基礎上,通過登記、注冊以及辦會員卡等形式收集公民信息。政府與公民之間形成了管理與保管個人數據信息的關系,以充分保障個人數據信息的安全性,在未經公民同意的前提下,不能基于公共利益需要泄露、使用公民信息。當前我國規制網絡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規已出臺多部,明確了數據信息持有者的安全注意義務,并針對不履行安全義務的機構制定了處罰標準,強化了監管力度。但實際實施期間,相關法律規定還有待得到進一步的完善,應強化法律法規的可操作性與實踐性,結合當前的公民信息泄露情況出臺針對性的監管措施,嚴格追求不履行義務相關職能部門的行政與民事責任,甚至對其進行刑事處罰,強化監管力度。
2.4完善公民數據信息的自救機制
數據信息權利人以及熟悉權利人的公民最先發現信息被侵害的事實,此時應采取最快的補救措施,立即在網上進行修正、消除甚至關閉被侵害的信息,在第一時間內進行有效控制。但當前的規制機制導致公民數據信息的自救渠道并不通暢,公民很難在第一時間內完成自救行為。當前法律規定,公民在發現自身信息被侵害后,只能向網絡服務商以及運營商提出刪除修改的申請,自己無法刪除修正但現實中,即便公民請求,運營商刪除也需要一定時間,期間不法信息會廣泛在網絡上進行傳播,這樣即便公民的申請得到有效批準,但其權益侵害事實也已經形成,造成了嚴重的后果。對此,網絡監管部門應縮短審批的程序與時間,細化刪除與修改數據信息的方式與時間限制,在實施細則中設立網絡服務商與運營商的主體義務,以確保數據信息的權利人可以根據安全風險的不同情況實施不同形式的自救行為。
3結束語
大數據時代下,計算機可以收集目標事物的完整信息,其對信息的整體利用價值超越了任何形式的樣本統計價值。但數據信息的整體性增大了目標事物的安全風險,對此,相關部門及公民應充分認識數雙刃劍的特點,分類匯集公民信息,在融合互聯網與人工智能技術的基礎上,充分保障數據信息的安全性,推進網絡規制的全球化認知。
參考文獻
[1]田維琳.公共大數據信息安全立法的內涵、現狀與依據[J].河南社會科學.2018 .(07):86-91.
[2]楊國輝,從網絡安全對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重要程度來尋求法律對策——訪西安交通大學信息安全法律研究中心主任馬民虎[J].中國信息安全.2013 .(02):34-36.
[3]楊景宇,關于《關于維護網絡安全和信息安全的決定(草案)》的說明——2000年10月23日在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八次會議上[J].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公報.2001,(01):20-21.
[4]廖磊,被遺忘權視角下搜索引擎服務商的個人信息保護義務研究[J].網絡信息法學研究.2017.(01):324-340+395-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