鄔素珍 許煥英 陳玉


摘要:目的? 探索子宮內膜異位癥(EM)痛經患者體質分布規律。方法? 采用王琦教授的《中醫體質量表》,對2016年1月~2019年1月我院200例EM痛經患者(病例組)和200例健康女性(對照組)進行體質研究,并根據中華中醫藥學會發布的《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標準》進行體質分類及判定。結果? 兩組間平和質、陽虛質、血瘀質、氣郁質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重度EM痛經患者中血瘀質分布較輕度EM痛經患者、中度EM痛經患者占比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輕度EM痛經患者中血瘀質分布與中度EM痛經患者相當,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CA125≥100 U/L患者的血瘀質分布較CA125正常患者、35 U/L≤CA125<100 U/L患者占比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CA125正常患者的血瘀質分布與35 U/L≤CA125<100 U/L患者相當,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EM痛經患者與健康女性的體質分布上存在有明顯不同,以陽虛質、血瘀質、氣郁質為主。EM痛經程度、血清CA125水平與血瘀質分布具有相關性,重度EM痛經患者和血清CA125水平≥100 U/L患者,血瘀質分布的占比大。
關鍵詞:子宮內膜異位癥;痛經;體質分布;血瘀質
中圖分類號:R271.9?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9.15.025
文章編號:1006-1959(2019)15-0080-04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distribution of body constitution in patients with endometriosis (EM) dysmenorrhea.Methods? Using Professor Wang Qi'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Quality Table", 200 patients with EM dysmenorrhea (case group) and 200 healthy women (control group) were enroll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6 to January 2019, and according to Chinese The classification and judgment criteria for TCM constitution and quality issued by the Chinese Medicine Association are classified and judged. Results?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quality of Pinghe, Yang deficiency, blood stasis and qi stagna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 The distribution of blood sputum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EM dysmenorrhea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mild EM dysmenorrhea group and moderate EM dysmenorrhea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distribution and moderate sputum in patients with mild EM dysmenorrhea group Patients in the EM dysmenorrhea group were comparable,the difference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distribution of blood stasis in CA125≥100 U/L group was larger than that in CA125 normal group, 35 U/L≤CA125<100 U/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A125 normal group the blood sputum distribution of patients was similar to that of 35 U/L ≤ CA125<100 U/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There i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distribution of EM dysmenorrhea and healthy women. The yang deficiency, blood stasis and qi stagnation are the main factors. The degree of EM dysmenorrhea, serum CA125 level and blood sputum distribution were correlated. Patients with severe EM dysmenorrhea and serum CA125 level ≥100 U/L had a large proportion of blood sputum distribution.
Key words:Endometriosis;Dysmenorrhea;Constitutional distribution;Bloody sputum
子宮內膜異位癥(Endometriosis,EM)是指具有生長功能的子宮內膜組織出現在子宮體以外的部位而引起的疾病,多發于育齡期婦女,病變部位多發生在盆腔臟器,具有增生、浸潤、轉移及復發等惡性行為,可形成結節及包塊,引起疼痛和不孕等,是目前最為常見的婦科疑難病[1]。EM以繼發性痛經和進行性加重,痛經的反復發作為典型表現,對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質量造成了嚴重影響[2]。目前EM痛經的發病機制尚不明確,西醫治療多用激素治療或手術治療,但用藥期間的類更年期癥狀等副作用大、價格昂貴,除根治手術外復發率高[3]。中醫認為疾病的發生與人體體質有明顯的相關性,因此探討EM痛經患者的體質分布規律,從而對該病進行有效的治療和預防,意義深遠。本文對2016年1月~2019年1月在佛山市禪城區中心醫院中醫婦科門診及住院診治的200例EM痛經患者和200例健康女性進行體質分布規律研究,現報道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病例組病例來源于2016年1月~2019年1月在佛山市禪城區中心醫院中醫婦科門診及住院診治的EM痛經患者,共200例。對照組為同期于我院體檢中心隨機選擇的健康女性,共200例。兩組年齡均為18~50歲。本研究經醫院倫理會批準,經研究對象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EM痛經診斷標準? 參考第9版《婦產科學》中EM診斷標準制定[1],因EM引起行經前后或月經期出現下腹部疼痛、墜脹,伴有腰酸或其他不適,癥狀嚴重影響生活質量者。
1.3健康女性評價標準? 采用癥狀自評量表(SCL 90)評估生理、心理及社會適應三個方面均良好的女性,即SCL-90評定總分<160分者;并體檢三大常規、胸片、心電圖、肝腎功能、血脂、血糖正常,肝膽脾胰、泌尿系、婦科B超均正常者。
1.4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符合EM痛經診斷標準者、健康女性診斷標準者;②年齡18~50歲,月經已來潮并未絕經者。排除標準: ①同時接受其他試驗研究者;②曾使用過激素抑制治療或中藥內服治療EM,停藥不夠3個月者;③合并有急性盆腔炎、生殖器官腫瘤或局部惡性腫瘤者;④合并有心、肝、腎和造血系統疾患者,患易使體質發生變化的(慢性)疾病,如糖尿病、結核、高血壓、癌癥等。
1.5體質測量工具和分類及判定標準? 采用王琦教授的《中醫體質量表》為工具進行體質研究。由經專業培訓的指定醫師指導患者在安靜環境下獨立完成《中醫體質量表》填寫,并根據中華中醫藥學會2009年4月9日發布的《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標準》進行體質分類及判定,分為平和質、氣虛質、陽虛質、陰虛質、痰濕質、濕熱質、瘀血質、氣郁質和特稟質9種不同的體質類型[4]。痛經程度采用《中藥新藥治療痛經的臨床指導原則》中痛經程度的劃分標準進行評定,分為輕度痛經、中度痛經和重度痛經[5]。血清CA125的水平采用貝克曼DXI800全自動免疫分析儀進行檢測。部分EM痛經患者和健康女性為多種體質同時存在,所以本研究中痛經患者和健康女性體質判定是根據《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標準》計算各體質得分,以得分最高的體質為其體質。
1.6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25.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統計,計數資料采用(n)進行統計描述,采用?字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x±s)進行統計描述,采用t檢驗。檢驗水準α=0.05,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兩組年齡、體重、身高、文化程度、飲食習慣、睡眠習慣、生活工作情況、吸煙情況、飲酒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EM痛經患者與健康女性體質分布比較? EM痛經患者體質以陽虛質、血瘀質、氣郁質最為常見,健康女性以平和質為主,部分健康女性亦存在陽虛質、濕熱質等偏頗體質。EM痛經患者和健康女性平和質、陽虛質、血瘀質、氣郁質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氣虛質、陰虛質、痰濕質、濕熱質、特稟質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EM痛經程度與體質分布比較? 輕度痛經患者61例,中度痛經患者64例,重度痛經患者75例,EM痛經程度與血瘀質分布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進一步行兩兩比較發現,輕度痛經患者的血瘀質分布與中度痛經患者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輕度痛經患者的血瘀質分布與重度痛經患者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重度痛經患者血瘀質分布與中度痛經患者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EM痛經程度與其余8種體質分布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重度痛經患者中血瘀質分布較輕度痛經、中度痛經占比大,輕度痛經患者中血瘀質分布與中度痛經患者相當,見表3。
2.4 EM痛經患者CA125水平與體質相關性比較? EM痛經患者血清CA125水平與血瘀質分布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進一步行兩兩比較發現,CA125正常患者的血瘀質分布與35 U/L≤CA125<100 U/L患者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CA125正常患者的血瘀質分布與CA125≥100 U/L患者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35 U/L≤CA125<100 U/L患者血瘀質分布與CA125≥100 U/L患者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EM痛經患者血清CA125水平與其余8種體質分布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CA125≥100 U/L患者的血瘀質分布較CA125正常患者、35 U/L≤CA125<100 U/L患者占比大,CA125正常患者的血瘀質分布與35 U/L≤CA125<100 U/L組相當,見表4。
3討論
EM是婦科常見的疑難病,以進行性加重的繼發性痛經、不孕、性交痛、腰骶痛、肛門墜脹、局部有觸痛結節或包塊等為主要表現,發病率呈現上升趨勢。繼發性痛經呈進行性加重及易復發的特性嚴重影響了EM痛經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質量。
目前內異癥痛經發病機制尚不明確,有經血倒流學說、體腔上皮化生學說、免疫學說等,尚不統一[1]。祖國醫學并無EM病名,根據本病的臨床表現可歸于痛經、不孕、癥瘕等范疇。中醫對本病的認識多責之于“瘀”,公認本病的主要病機為血瘀[6],但隨著現代居住環境、飲食生活習慣等的變化,目前中醫對EM病因病機的認識多認為是血瘀兼夾寒凝、濕熱、氣滯、腎虛等。
對于EM痛經患者西醫主要以藥物治療為主,但停藥后癥狀易反復,手術治療創傷大,且復發率高,患者難以接受。中醫藥治療有顯著的療效,同時具有副作用小、價格低的優勢,但目前仍沒有從根本上預防該病發生的方法。郎景和院士提出的“在位內膜決定論”認為EM是否發生與患者在位內膜的特性決定,這與國醫大師王琦教授中醫體質學說中疾病的發生與體質相關的理論有極相似之處,這兩種學說是我們從根本上尋找預防該病發生的兩個重要的理論依據。
“體質”最早見于《內經》,上世紀王琦教授逐步確立了完整的中醫體質理論體系,形成了“王琦中醫體質九分法”,通過客觀量化的中醫體質量表,把人體的體質分為平和質、氣虛質、陽虛質、陰虛質、痰濕質、濕熱質、血瘀質、氣郁質、特稟質等9種類型[4],并得到臨床的廣泛應用[7]。體質是人體生命過程中,在先天稟賦和后天獲得的基礎上所形成的形態結構、生理功能和心理狀態方面綜合的、相對穩定的固有特質,不同的體質類型在發病傾向上各有特點[8]。
本研究結果提示,EM痛經患者與健康女性的平和質、陽虛質、血瘀質、氣郁質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重度痛經患者中血瘀質分布較輕度痛經、中度痛經占比大(P<0.05)。CA125≥100 U/L患者的血瘀質分布較CA125正常患者、35 U/L≤CA125<100 U/L患者占比大(P<0.05)。因此,EM痛經患者與健康女性的體質分布上存在有明顯不同,以陽虛質、血瘀質、氣郁質為主。EM痛經程度、血清CA125水平與血瘀質分布具有相關性,重度EM痛經患者和血清CA125水平≥100U/L患者,血瘀質分布的占比大。
本研究結論與我們前期大樣本、多中心的EM患者體質研究結果相符合[9]。結合患者體質結果,遵循王琦教授的“辨體-辨病-辨證”診療模式[10],在治療該病上可指導我們更精準的辨證論治和遣方用藥,具有很好的指導意義。
綜上所述,從中醫治未病角度,本研究結論可引導學者對有陽虛質、血瘀質、氣郁質的體質偏頗健康人群提前進行體質干預,使偏頗體質恢復至平和體質,可預防EM的發生,在EM的預防上有重要的意義。同時,本研究結論為我們下一步深入探討基于體質辨識的EM中醫綜合治療和預防干預,提供了理論依據。
參考文獻:
[1]謝幸,孔北華,段濤.婦產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8:261.
[2]李雷,冷金花.子宮內膜異位癥相關生活質量的研究進展[J].中華醫學雜志,2017,97(45):3593-3596.
[3]中華醫學會婦產科學分會子宮內膜異位癥協作組.子宮內膜異位癥的診治指南[J].中華婦產科雜志,2015,50(3):161-169.
[4]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J].世界中西醫結合雜志,2009,4(4):303.
[5]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134-135.
[6]宋景艷,孫振高,張興興,等.子宮內膜異位癥病機核心“血瘀證”本質的現代研究及進展[J].中國性科學,2017,26(11):81-84.
[7]倪誠,李英帥,王琦.中醫體質研究40年回顧與展望[J].天津中醫藥,2019,36(2):108-111.
[8]王琦.中醫體質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159.
[9]鄔素珍,許煥英,陳玉,等.嶺南地區子宮內膜異位癥與體質相關性研究[J].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報,2019,36(4):457-461.
[10]楊正,馬明越,王濟,等.“辨體-辨病-辨證”診療模式的創建與臨床應用[J].現代中醫臨床,2017,24(3):9-12.
收稿日期:2019-5-12;修回日期:2019-5-23
編輯/楊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