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芳
摘要:本文分析了主觀幸福感的相關基礎理論和現有發展現狀,高校教師主觀幸福感及其構成要素,以及主觀幸福感對高校教師工作績效影響作用的表現形式,提出了主觀幸福感對于高校教師工作績效影響的必然性以及如何提高高校教師主觀幸福感的途徑策略。
關鍵詞:高校教師主觀幸福感工作績效
1研究背景
近日,我國政府提出以人為本,建設和諧發展社會的目標,但是,隨著現代社會競爭的不斷激烈和科技的迅速發展,對于每個人來說,都帶來了較大的工作壓力和生活壓力,教師也不例外。在高校教師的生活中,工作是他們個人收入的主要來源,和彰顯自尊的主要體現,工作占據了他們除睡眠外的大多數時間。但隨著高等教育體制的不斷革新以及高校生源的不斷擴大等因素,高校教師所承受的工作壓力越來越大,而工作上的持久壓力又會對教師的心理以及生理健康都造成嚴重的影響,那么這種影響是否削弱高校教師的工作績效?快樂的高校教師在工作上是否比不快樂的更成功呢?
本文將主觀幸福感對工作效能變量的影響作為切入點,探索高校教師對自身生活質量的評價及對幸福的體驗如何影響他們的工作績效。本研究具有理論和實踐兩方面的意義:(1)在理論上,研究高校教師主觀幸福感對工作效能(工作滿意度、工作績效等)的影響,為研究主觀幸福感對高校長期發展的影響奠定基礎。(2)在實踐上,對于在高校中形成良好的教師管理機制和完善人力資源戰略有一定的指導意義,為高校在提高工作績效的同時增進教師個人的主觀幸福感,從而保持高校的可持續發展提供科學的依據。
2研究現狀綜述
目前,國際上對于主觀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統一認同的定義是Diener與1984年提出的,他認為主觀幸福感是評價者根據自定的標準對其生活質量的整體評價和對積極情緒的體驗。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美國著名心理學家Denial Kahneman等人認為幸福感應成為衡量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指標。
目前,國內外對主觀幸福感的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主要關注主觀幸福感和人力資源效能變量的關系,發現主觀幸福感中的情感因素和認知因素與工作滿意度顯著相關,表明主觀幸福感對生活和工作的各個方面都有影響。但是,已有研究尚未涉及主觀幸福感如何影響人力資源管理,極少從整體角度研究主觀幸福感與工作效能變量之間的關系,尤其是如何影響工作效能變量諸如工作滿意度和工作績效等。
雖然主觀幸福感已成為近年來心理學、經濟學及管理學研究的一個熱點,但對如何利用主觀幸福感提高工作績效研究較少。將在改進以前研究的基礎上,把中國人主觀幸福感三因素測量模型(生活滿意度、積極情感、消極情感)引入國內管理學的研究中,把對生活的認知評價、積極情感和消極情感的作用區分開來。避免用籠統的生活滿意度來代替主觀幸福感。
3高校教師幸福感對工作績效的影響分析
“幸福感”長期以來一直作為人們熱切關注的話題,而高校教師作為大眾所追捧的職業,他們的幸福感也成為近年來學者們研究的熱點。已有研究發現主觀幸福感對工作績效的各個維度,如感知組織支持、作業績效和關系績效都可能有一定的影響。在中國高校環境中,準確分析主觀幸福感,及其對工作滿意度、組織承諾以及作業績效和關系績效,具有重要意義。主觀幸福感對工作績效作用的表現形式可能是多種多樣的,分析各個變量間的關系時,需清楚界定各個變量。本部分依次選取工作績效的三個指標組織承諾作業績效和關系績效,分析主觀幸福感對上述三個指標的影響。
(1)主觀幸福感對作業績效的影響。主觀幸福感高的高校教師更容易贏得學生的認可。一旦進入教學工作他們也更容易得到學生的好評,他們會表現出更高的績效和生產率,能更好的處理教學科研工作,也更少出現工作倦怠。快樂的高校教師在工作中表現的更為出色。學生對快樂的高校教師進行評價,發現這些高校教師在教學科研工作中更獨立、目的性更強、更靈活。快樂的高校教師對工作更滿意,分析情緒與工作滿意度關系,發現工作滿意度的不同是由于傾向性的情緒造成的,積極情緒和工作滿意度具有相關性。
(2)主觀幸福感對關系績效的影響。正性情緒傾向高的高校教師更容易得到領導和同事的好評。領導對正性情緒傾向高的高校教師的工作質量、生產率、可靠性和創造性作出的評價更高。本項目研究還發現領導對快樂的高校教師評價更高。因此,幸福感(或者說積極情緒)可以比工作滿意度更好的預測工作表現。因此,領導對教師工作績效作出的評價與幸福感有顯著的相關,而與工作滿意度沒有顯著相關。
(3)主觀幸福感對組織承諾的影響。領導評價研究中(包括領導能力和對信息的掌握),發現快樂的高校教師明顯表現得更好。正性情緒傾向高的教師更容易進入領導層,并且有快樂領導的服務部門更容易得到師生的好評,教師中的快樂氣氛是學生滿意度的一項獨立預測指標。如果教師的正性情緒傾向高,組織中的領導、同事就更可能對自己作出快樂、健康的評價,認為工作氣氛積極而溫暖,而組織氣氛跟生產率和收益率是相關的。同時,樂觀的教師的教學科研效果更好,領導對樂觀的教師工作表現評價更高。工作中的積極情緒還與較低的缺勤率呈顯著相關。
因此,研究發現,具有較低幸福感的高校教師不僅在生理上和心理上可能更容易不健康,甚至會影響工作績效,造成教育的惡性循環,因此,著力提高高校教師幸福感成為高校管理者的當務之急。
4高校教師幸福感提升策略
通過以上分析和探討,我們發現主觀幸福感和工作滿意度及其各維度會直接影響到高校教師的工作績效,管理部門應該努力做好以下幾點,從而改進高校教師的工作績效:
第一,多關注高校教師的身心健康。盡量減少他們在工作中的壓力和焦慮感,增加積極情感體驗,對于負面情緒較多的教師可以進行心理疏導,幫助他們遠離工作中遇到的困惑和煩惱。
第二,盡量滿足高校教師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心理學家馬斯洛指出,人的需要從低向高可以分為五類: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人類在獲得低層次的需求之后,就有了高層次的需求。因此,作為高校管理者,需要為高校教師提供各種組織支持,提供有利的工作環境和條件,為教師的發展提供必要的支持;保障教師合理的福利待遇,提供必要的物質條件;為教師創造更多的向上發展的機會和條件,滿足教師自我發展的需要,幫助他們實現既得利益和人生理想,進而提升他們的滿意度和幸福感。
第三,努力營造一種積極健康的行政文化氛。培養高校教師的實踐性和創造性,提高他們的工作興趣,引導他們進行角色定位和角色轉換,以激發出他們的工作熱情和動力。
5研究展望
本文重點探究主觀幸福感對工作效能的整體影響,從而對高校如何通過增進教師的主觀幸福感以獲得良好的人力資源管理績效提供科學依據。發現主觀幸福感對工作績效有顯著影響,其中對健康的擔心(消極情感)與工作績效之間是負相關的,而積極情感(生活滿足感和愉快的心情等)對工作績效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
本文發現主觀幸福感在工作滿意度與工作績效之間存在著部分中介效應,而不是起著完全的中介作用,這有可能說明主觀幸福感與工作滿意度和工作績效之間還存在著其他關系,這是值得我們進一步研究的。為進一步研究教師主觀幸福感對高校成長和社會發展的影響打下基礎,為政府和高校在制定決策時如何考慮教師個人對生活的評價與感受這個影響因素提供科學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