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綱
摘要:在信息化社會中,大學生的行為是人格與網絡人格共同作用的結果,如何通過全面把握人格與網絡人格的關系進而實現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及行為引導成為了當今教育者關注的熱點之一。本文擬對基于人格與網絡人格的映射關系以及基于行為動機模式來對網絡人格的分類進行研究,并在此基礎上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策略新方法。
關鍵詞:網絡人格分類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
引言
隨著信息化社會的發展,對大學生網絡行為以及網絡人格的異化和特征的關注已經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普遍認識學界多以虛擬性、隱匿性、排斥性、隨機性、多樣性等來刻畫大學生網絡人格特征。然而隨著國家對網絡實名及輿論安全的大力整治,新的信息時代正在重新塑造人們的生活,改變了人們以往追求宏大的敘事風格,實現由關注宏觀轉向關注微觀、由外加轉變為內生、由總體到多元的重要嬗變。在新形勢下,大學生的網絡人格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和針對性的要素。
1大學生網絡人格的分類
1.1基于人格與網絡人格映射關系探討網絡人格分類
人格可以被定義為個體在先天生物遺傳物質的基礎上,通過與后天社會環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對穩定的和獨特的心理行為模式。根據弗洛伊德的理論,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組成,其中自我是核心部分。主要包括個體的認知、情緒情感、意志品質、道德價值、態度信仰、行為習慣等因素,每一個因素的變化都可能在與后天的環境作用過程中形成不同特質的人格。
網絡人格可以被定義為是個體在先天生物遺傳素質和現實人格的基礎上,通過與網絡環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對穩定的和獨特的心理行為模式。
人格的各種特質以及組成因素在網絡的作用和映射下形成了網絡人格。如果嘗試通過人格與網絡人格通過網絡的映射關系來把握網絡人格的分類顯得難度較大。主要原因如下:
首先由于人格形成的影響因素較多,而且每一個因素的變化都可能形成不同特質的人格;其次,由于網絡本身的特征使得現實與虛擬、人格與網絡人格這兩個原像和像在映射工程中并沒有準確的對應關系。因此嘗試通過把握人格的分類以及網絡的映射關系來把握網絡人格的分類缺乏可行性。
1.2基于行為動機模式探討網絡人格的分類
大學生在這個特定的成長階段在人格上主要呈現自我意識逐漸成熟,對自己的認識、體驗控制都在迅速的成長;情緒處于穩定性與多變性并存;自我意志品質,如獨立性、果斷性和堅韌性等品質發展呈現差異性和不平衡性;成就動機強烈等特點。
在不同的網絡使用需求的刺激下,大學生在網絡社會中形成不同的人格以及產生不同的網絡行為。大學生的網絡人格主要可以做如下分類:
壓抑釋放型。當大學生在現實中壓抑了自己的一些欲望、沖動和想法時就會借助網絡平臺盡情的宣泄,展現出現實中壓抑著的自己。這種人格類型的大學生習慣于在網絡社會進行發泄,不利于他們在現實中進行很好的情緒自制。
追求理想型。當大學生在現實中達不到自己的理想狀態,或者找尋不到成就感時就會轉戰網絡,在網絡中追求一種虛擬價值的實現。長期追求虛擬價值的實現不利用大學生適應現實社會的成功模式,進而在適應社會上出現一些問題。
現實型。這類型的大學生人格發育的較為健全,自我意識較強,網絡在他們手里工具性的作用發揮明顯,對于他們人格的形成和變化影響不大。
2新時代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新時代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教育部制定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提出要大力推進網絡教育,加強校園網絡文化建設與管理,樹立網絡思維,提升網絡文明素養,創作網絡文化產品。在新時代、新要求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者應該具備四個理念:信息理念、服務理念、民主理念、實時理念。
信息時代,學生通過網絡能夠獲取大量信息,思想政治教育不能載停留于理論說教層面,必須具備信息理念,才能實現與學生的同頻共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宗旨是服務于學生的成長成才,確立主動服務理念;網絡時代是去中心化的世界,在實施教育過程中,以平等、誠懇的姿態,樹立民主理念才能實現與學生真實的溝通;實時理念是網絡時代的重要特征,也就要求教育者實時關注學生生活和學習,使得問題早發現、早解決。
近年來,眾多高校都以各種形式紛紛占領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種高地,但面對新時代新形勢大學生的新變化,新媒體環境及互動生態的日益變化,社會轉型期的價值沖突,敵對勢力對意識形態安全的沖擊等復雜因素,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著全面挑戰,已占領的網絡高地是否真正的發揮作用,令人堪憂。
面臨新時代的挑戰和大學生網絡人格特征的變化,相比占領網絡陣地以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多樣化的初級階段,提高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和有效性是適應變化的關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陣地應該從以下方面加強:
權威化。不管是哪一類型網絡人格的大學生,網絡的工具化特征在其行為中是非常明顯的,在復雜的形勢下,權威信息是幫助大學生正確認知的重要途徑,建立權威媒體平臺,實時發布真實可靠信息是網絡思想政治的重要手段。
過濾化。在海量信息社會中,思想政治教育者有義務通過各種手段幫助大學生過濾信息,建立學生信息營養的基本“食譜”,既免除有害信息的侵擾,又幫助學生節省網絡生活精力。
中心化。網絡世界是去中心化的,是多元化的,但占領網絡陣地的重要途徑恰恰就是引導學生的關注思考。符合學生成長發展需求的中心內容建設是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
剛需化。新時代的大學生認知方式已有了很大改變,教育者提供的信息和幫助應該從學生實際需求出發,而不能是理論說教,以事實以數據為根本養分,才能建立和學生的有效聯系。
在新時代新要求下,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應該在掌握學生特征的前提下,不斷提高數字思維,以學生為中心,注重多學科融合,才能有效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務。
參考文獻
[1]王愛平.網絡人格對高校德育的挑戰[J].電化教育研究.2005(02):4446.
[2]李小玲.“微時代”大學生網絡行為新樣態與引導策略[J].思想理論教育.2019(03): 79-83.
[3]田荷梅.大學生網絡人格探微[J]中國成人教育.2010(06):48-49.
[4]葉丹,李明進,宋元鳳,高校大學生網絡人格分類研究[J],才智.2016(24): 125.
[5]趙健,論新媒體時代高校輔導員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選擇[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9,39(03):30-32.
[6]馬天琛,李懷杰,運用“互聯網+”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徑探析[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8(07): 128-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