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哲 宋利利 劉貴容

摘要:以重慶郵電大學移通學院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為研究案例,圍繞特色專業建設如何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分析新工科背景下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大數據人才培養的緊迫性和必要性,以及存在的問題及成因分析,探索信管專業產教融合的路徑,旨在提高我國大數據人才培養質量,適應我國信管專業轉型發展的新需要,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高素質專業人才的有效保障。
關鍵字:新工科產教融合人才培養
引言
教育部在北京召開新工科研究與實踐專家組成立暨第一次工作會議,全面啟動、系統部署新工科建設。30余位來自高校、企業和研究機構的專家深入研討新工業革命帶來的時代新機遇、聚焦國家新需求、謀劃工程教育新發展,審議通過《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指南》,提出新工科建設指導意見。
為更好地服務于大數據產業發展國家戰略,對接本地經濟社會發展規劃。重慶郵電大學移通學院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于2014年開始實施大數據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探索。分析新工科背景下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大數據人才培養的緊迫性和必要性,以及存在的問題及成因分析,面向我國大數據產業發展和重慶市大數據智能化產業發展需要,探索出新工科背景下信管專業大數據人才培養模式,校企、校校、校政聯合培養成為我校信管專業大數據人才培養的創新方式。
1信管專業面臨的挑戰
①相比于知識企業更看重技能:企業在正常生產經營階段,需要的人才無疑是技能型的專業技術人員和技術研發專家,這些人才的工作對企業產品的革新或產品市場的開拓起著很重要的作用;②技能知識迭代焦慮:現在是知識量爆炸時代,每天發送的文字是海量的,技術也不斷更新,編程語言越來越多,以前端為例,從HTML、css、JS、iQuery、Ajax、JSON、JQueryMobile到Java、Spring MvcSSM等等很多語言和框架需要精通很多東西和技能,這就出現了知識迭代焦慮。③程式化、重復性的崗位下降:程式化、重復性的崗位下降趨勢初現,不可否認,人工智能正在逐漸取代人類的工作崗位,尤其是那些程式化、重復性、依靠反復操作實現的熟練工種;④行業跨界:在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之后,行業之間的界限日益模糊,行業之間的彼此跨界乃至顛覆成為常態;⑤復合型人才需求增長:隨著我國進入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復合型人才成為市場對人才需求的又一趨勢。根據義烏恒信人才網提供的數據顯示,當地對跨境電商復合型人才呈現了需求量大、質量要求高的趨勢。
2業界需求與課堂教學之間的鴻溝
學校和業界有很大的鴻溝,學生在學校里接觸到的更多的是基礎知識,但對實際的應用場景,還需要補很多的知識。以大數據技術需求為例,業界和課堂教學之間的鴻溝如表1.1所示:
3我們的做法與設想
3.1與企業密切合作
業界實際應用的技術導向是非常重要的方向參考。與本地大數據智能化新興企業開展校企合作,可讓我們的教師隊伍最低成本地與大量一線企業建立良好合作關系。這不僅可以使得我們的教師在一線企業進行頂崗實習或培訓鍛煉,豐富業務知識,提高新技術技能,同時也可通過邀請企業高管或研發工程師等相關人員到學校中開展講學,向學生傳遞一線新技術。
3.2挖掘“雙師型”教師
我國高等教育的重心亟待改變,“重技重能”的時代已經到來。對于高校畢業生來說,畢業時除了需具備基本的專業基礎知識外,還需掌握各種專業實踐技術能力,唯有如此才能應對社會和企業各行各業對人才的實際需求而對于作為高校第一資源的教師來說,高等教育重心改變的客觀現實也要求高校教師除了需擁有較高的理論教學水平外,還必須擁有較強的實踐能力,我們可以通過吸納有一線業務經驗的新教師。徹底轉變老師們通過培訓學習新技術的關鍵,通過實際工程與理論研究的終身學習才是唯一途徑。
3.3學校層面開設微專業
學校組織相關專業開設大數據技術、人工智能、區塊鏈等熱門領域的徽專業,由學校授予相應證書,便于學生們拓展專業能力與求職競爭力。
3.4項目式教學與目的性學習
參考“Stanford2025”,邀請校友返校成為實踐指導與家。具體操作過程中,可由學校就創中心或校友會的人員幫助宣傳這項工作,將在企業中已經具體一定職位,同時可將校友所在企業的項目拿到課堂上來,同時讓校友承擔一線的教學任務,對學生進行項目式教學,并在一開始項目選擇時就有目的的選擇那些與專業知識結構相關,且企業所需的技能。這樣一來可讓所有專業課程形成項目式教學的新模式。
4結論
本文圍繞重慶郵電大學移通學院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核心專業建設,緊隨時代步伐和社會的需求,針對新工科背景下信管專業產教融合探索提出了一些建議與對策,以使專業得到更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蔡玫,產教融合背景下信息管理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為例[J].科技視界,2 018,9(17):38-39.
[2]景莉莉,民辦本科院校“校企合作、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探究[J]智庫時代,2019 (3):51+60.
[3]段文風,陳昌祿,羅愛忠,方娟,地方高校校企合作的現狀分析及推進途徑的思考[J].高教學刊,2018 (3):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