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立家
【摘要】要把理論落到實處,成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指南,我們就必須在基層改革發展實踐中把理論精神轉化為“制度網絡”和政策措施;必須改變黨員干部的工作作風,使黨員干部成為踐行理論的標桿和樣板;必須營造公平正義的社會環境,使理論能夠深入基層、深入民心,從而有效地激發全社會的實干精神,把我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關鍵詞】理論武裝 主題教育 基層 【中圖分類號】D261 【文獻標識碼】A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我國改革開放步入“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新階段。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深刻變化,“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成為時代精神的主旋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是對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的最基本的政治素質要求,找差距、抓落實,力戒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用“責任、擔當、創新、務實、高效”的工作作風踐行習近平治國理政新思想,大力推進“兩個布局”的改革發展進程,是我們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根本保證。要把反映新時代要求的“理論文本”在未來改革發展實踐中得到真正落實,特別是在基層實踐中得到落實,是實現新目標、完成新任務的關鍵環節。
符合時代要求的先進理論要變為基層黨員干部的執政理念并進而成為人民群眾的自覺實踐。除了提高黨員干部理論認知水平和政治修養之外,最重要的是在基層改革發展實踐中,基層黨員領導干部必須學會把理論精神融會貫通,滲透在各種制度安排和政策制定中。通過制度和政策“中介”,把理論轉換成具體的改革發展實踐,從而有效地提高理論對實踐的指導作用,提高人民群眾對理論的感悟力、感召力和信服力。只有通過體現理論內涵的“制度網絡”,激活全社會參與“人民參與發展、發展為了人民”的改革發展熱情,改革發展事業才會取得實質性成效,國家治理能力才會得到實質性提升,理論才能真正落到實處。
在現代社會,只有符合實際的制度安排才能形成發展的長效機制和社會的穩定機制。隨著改革進入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階段,“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成為推動全面深化改革和實現“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基本理論依據。理論對現實的穿透力、執行力和推動力,源于理論在基層改革實踐過程中的制度化和政策化能力。只有把理論指導體現在“制度網絡”和政策措施中,通過具體的、規范的、剛性的“制度網絡”,才能激活基層群眾全面參與改革發展的熱情,落實人民群眾在改革發展進程中的主體地位,推動治國理政新戰略在基層落地生根,切實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落到實處。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活動,一個重要目標就是激勵黨員干部理論聯系實際的自覺意識。當前,中國改革步入深水區,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做好自己的事情”是我們“防風險、抗擊打”的重要現實基礎。這就要求黨員干部在實際工作中要理論聯系實際,強化使命擔當,把新時代黨中央的大政方針深入基層、落到實處,力戒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
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的一個共同特點是“對上不對下”,工作只對上負責而不對下負責,“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一些地方和部門,無論是學習還是工作,走走過場、裝裝樣子、擺擺形式,以便應付領導和糊弄群眾。在學習上不求弄懂弄通,入眼入耳不入心;在工作上不求有功但求無過,不作為、懶作為、甚至胡作為。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不僅嚴重阻礙了理論精神和大政方針在基層的實踐,而且破壞了黨群、干群關系,在基層制造、積累了大量的社會矛盾和問題,使黨和政府的利民惠民政策跑偏走樣,使公平正義的社會建設流于形式,使改革發展政策在基層受阻,嚴重損害了黨和政府的公信力和權威性。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政治路線確定之后,干部就是決定的因素。”理論要在基層得到落實,要獲得廣大人民群眾的理解、信服和支持,黨員干部是最基本的傳遞渠道和有效載體,他們的言行舉止、所作所為,是群眾的樣板、標桿、楷模。如果黨員干部能夠自覺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做到清正廉潔、依法依規、公平公正行使公共權力,全心全意、精準高效地提供公共服務,新時代的改革發展理念就會深入基層,在群眾中產生共鳴,激發人民群眾參與改革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自覺維護社會和諧穩定,成為民族復興的基本推動力。
如果某些基層黨員干部,說一套做一套,理論脫離實際,搞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甚至知法犯法、貪污腐敗,亂用職權,充當黑惡勢力的“保護傘”,致使群眾敢怒不敢言,久而久之,這種狀況會在基層群眾中造成不良影響,使當地的政治生態和社會生態遭到嚴重破壞,黨的理論權威性和理想堅定性就很難深入基層,深入群眾。因此,要實現“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真正讓理論深入基層,深入實際、深入群眾,基層黨員干部必須自覺做到理論聯系實際,牢記初心使命,掌好權用好權,端正對人民群眾的態度,作好群眾的表率。
新時代改革發展理論只有深入基層、深入實際、深入群眾,并變成全社會的共識和全體人民的共同實踐,“人民幸福、民族復興”的偉業才能最終實現。通過“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讓新時代改革發展的理論既成為黨員干部的實踐行為,又能深入基層、深入民心,激發全社會創造力和發展活力,是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根本保證。初心就是黨心民心,“民心就是最大的政治”。主題教育就是要在激發黨員干部奉獻精神、敬業精神、創新精神、實干精神的同時,切實推動社會主義民主和法治建設,在全社會營造良好的社會生態和政治生態,讓人民群眾自覺主動參與到改革發展的大潮中,確立人民群眾在改革發展中的主體地位,確保人民群眾是新一輪改革發展的最大受益者,從而激發人民群眾真心實意的成為新時代改革發展理論的踐行者。只有“民心所向”,理論才能真正深入基層、深入實際,才能發揮巨大威力。作為新時代理論的傳播者,各級領導干部要身體力行,發揮模范帶頭作用,讓理論真正深入民心。
要讓理論真正深入基層、深入民心,發揮理論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引導作用,就必須優化社會環境,真正做到“權為民所用”。在一些地方、一些部門,理論之所以難以深入基層、深入民心,除了理論聯系實際不緊密,理論的制度化、政策化程度較低,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一些黨員干部對待人民群眾的態度和基本權利存在問題,也就是建立一個良性互動、相互協商的公平正義的社會環境問題。個別基層領導干部對人民群眾的愿望訴求推諉扯皮,對人民群眾的監督打擊報復,對人民群眾的知情權和表達權肆意剝奪,甚至公權私用、貪污腐敗,這樣做不僅涼了群眾的心,破壞了社會的公平正義,而且動搖了人民群眾對社會主義理論、理想和信念的支持,極大地阻礙了黨中央的大政方針在基層的貫徹落實和人民群眾參與改革發展的熱情。
因此,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營造公平正義的社會環境,充分發揚和尊重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激發人民群眾真正投身到改革發展的偉大事業中來,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得到充分落實的根本體現,也是理論聯系實際,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根本途徑。
(作者為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
【參考文獻】
①習近平:《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求是網,2019年6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