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雅囡 馮彬

摘要:本研究依據綠色發展內涵,構建了包括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3個二級指標和13個三級指標的市級綠色發展評估指標體系,并計算了江蘇省13個地級市2015年的綠色發展綜合指數。評估結果表明,江蘇省各地級市綠色發展綜合指數分布在59.9(連云港市)~83.4(南通市)之間。從空間分布來看,蘇中和蘇南地區的城市綠色發展綜合水平多為良好,蘇北相對較差;在二級指標中,蘇南在資源利用效率方面取得顯著成效,蘇中環境損害和生態效益得分較高,蘇北地區生態效益指數總體優于蘇南和蘇中地區。從具體指標來看,各地限制性指標各不相同,因此,各地應制定針對性措施,提升自身的綠色發展水平。
關鍵詞:綠色發展評估;指標體系;江蘇省
中圖分類號:X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72X(2019)07-000-03
DOI:10.16647/j.cnki.cn15-1369/X.2019.07.003
Abstract: This research applied the connotation of green development to build the green development evaluation (GDE) indicator system on urban scale. We identified three 2nd class indicators: resource consumption, environmental damage and ecological benefit, with thirteen 3nd class indicators. We calculated the green development indexes (GDIs) of 13 cities in Jiangsu province in 2015.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GDIs t of 13 cities ranged from 59.9 (Lianyungang) to 83.4 (Nanto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GDIs, most of the cities gathered in middle part and south part of Jiangsu province, reached good level, but the rest cities reached relatively poor level. For the GDIs of 2nd indicators, different regions have different performance. The southern regions performed well in resource utilization efficiency. The central regions got high score in environmental damage and ecological benefit generally, and the northern regions were the best performers of ecological benefi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ecific indicators, there are still regional differences among these thirteen cities. Therefore, more specific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o improve their green development level.
Key words: Green development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Jiangsu province
“綠色發展”是一種積極、主動、進取的發展方式,蘊含著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保護之間辯證統一關系,是改善民生的重要手段,也是一種新的國際話語體系。習近平同志所講的“金山銀山”與“綠水青山”的“兩座山論”對此作了直觀而形象的解釋。
經歷數十年高速經濟發展,我國“環境-人口-資源”耦合的壓力不斷增大,嚴重制約了經濟與社會的進一步發展。為實現經濟社會的高質量與長期可持續發展,2012年黨的十八大報告做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出“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2015年中央正式提出“綠色化”發展的“五化協同”新要求,“綠色化”將綠色發展放在了更高、更重要的位置。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推進綠色發展,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由此可見,新形勢下,探索建立綠色發展評估方法,科學評價一個地區的綠色發展水平,對加快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具有重要意義。本文擬借鑒十八大提出生態文明建設核心理念,建立城市綠色發展評估指數,并應用于江蘇省13個地級以上城市的評價分析。
1 綠色發展評估研究現狀
目前,國外學者有關綠色發展評估的研究多集中于指標體系構建[1-9],主要集中分為三類:綠色經濟測算體系[1-2]、綠色發展多指標測評體系[1,3]和綠色發展綜合評價指數[4,5],對于構建綠色發展指標提供了一定的參考價值。
國內學者在綠色發展指標體系方面也進行了有益研究。從2010年開開始,北京師范大學由李曉西教授帶領的團隊從國家和國際兩個層面進行了綠色發展指數的研究[6],開發測度了中國綠色發展指數(CGDI)和人類綠色發展指數(HGDI)。2012年,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CCIEE)與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共同研究、編制《超越GDP——中國省級綠色經濟指標體系研究報告》,發布了中國省級綠色經濟指數,旨在科學地認識綠色經濟,倡導綠色經濟發展理念。2016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統計局、生態環境部、中央組織部共同制定頒布《綠色發展指標體系》,運用綜合指數法評估全國各省、自治區及直轄市的綠色發展情況。
總的來看,現有指標體大多著眼于省級層面,探討大地理尺度的綠色發展,選取的指標也相應的較為宏觀,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區域間的差異性。此外,部分指標為追求指標的完備性,指標種類繁多,也相應增大了數據獲取的難度,降低了標準的透明性等。
2 指標體系構建與評估方法
2.1 指標體系構建
“綠色發展”兼顧了發展質量和效益的發展,既要發展,又要綠色。根據綠色發展的內涵,本文遵循政策引導性、體系創新性、指標可靠性的評估原則,立足江蘇實際,從資源利用效率、環境污染代價和生態產品貢獻三個方面建立城市綠色發展評估指標體系,評估江蘇省13個地級以上城市的綠色發展進程。
在參考吸納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本文將江蘇省綠色發展評估指標分為3個二級指標和13個三級指標(表1)。二級指標主要包括資源消耗指數、環境損害指數、生態效益指數,分別體現區域內經濟增長的資源消耗和集約化利用水平、廢水(廢氣)主要污染物排放造成的環境代價、生態環境質量和生態產品的供給和貢獻。
三級指標的選取主要考慮代表性、可獲得性和實用性。在資源效率方面,選擇能源、土地、水的使用量來衡量經濟發展過程中資源消耗情況;在環境污染代價方面,選擇工業源和生活源排放到環境中的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煙(粉)塵和氮氧化物的虛擬治理成本來表征;在生態效益方面,選擇市控以上斷面地表水好于Ⅲ類水質比例、空氣質量達到二級標準以上天數的比例、生態紅線區管控水平、林木覆蓋率、建成區綠化覆蓋率、人均生態產品供給水平6項指標,最大限度兼顧了水、氣、生態等方面。
2.2 評估方法
綠色發展綜合指數反映了一個地區綠色發展的程度。本研究構建了基于目標值法的綜合評估模型,由3個專項指數等權重平均計算得出綠色發展綜合指數。
式中,F表示省轄市的綠色發展綜合指數;f資源消耗指數為省轄市的資源消耗指數;f環境損害指數為省轄市的環境損害指數;f生態效益指數為省轄市生態效益指數。
為使各項指標具有可比性,采用比值法、分段賦值法與線性插值法相結合的方法計算每項指標得分。資源消耗指數和環境損害指數的各項指標為逆向指標,設定最高分為100分,生態效益指數的各項指標為正向指標,按照實際計算結果得分。
2.3 數據與目標值來源
本研究以江蘇省2015年的數據為基礎,所有指標數據均為江蘇省官方公開的數據,主要來自于江蘇省及各市縣統計年鑒、統計公報、環境統計、環境質量公報、水資源公報、政府工作報告等。單位GDP占用建設用地面積、污染虛擬治理成本、生態紅線區管控水平、人均生態產品供給水平等部分數據是通過將統計年鑒、環境統計等數據進行處理后獲得。
本研究指標體系中的目標值均來自于國家活地方頒發的相關指標,如《江蘇省生態文明建設規劃》2022年目標、《國家生態文明建設試點示范區指標(試行)》等。
3 江蘇省綠色發展水平評估
通過計算,2015年江蘇省13個地級市的綠色發展綜合指數如圖1所示??傮w來看,江蘇省13個地級市的綠色發展綜合指數基本在60分以上,整體達到了較好的綠色發展水平。常州市、南通市、揚州市、無錫市4地的綠色發展水平達到或高于全省的平均水平;其余9市綠色發展水平均低于平均值,尤其是蘇北5市遠低于平均水平,亟需改善。南通市的綠色發展水平最高,為83.5分;連云港市的綠色發展水平最差,為59.9分,距第一階段的目標值差距較大。各地市之間的綠色發展水平存在著較大的差異,說明江蘇省各地發展情況不同,綠色發展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
從空間分布圖(圖2)來看,江蘇綠色發展水平存在較大的區域差異,蘇南、蘇中、蘇北差異比較明顯。其中,蘇中地區綠色發展水平最高,南通、揚州綠色發展水平處于前列;蘇南5市綠色發展較為均衡,表現良好;蘇北地區綠色發展整體較差,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從二級指標來看,各指標得分的空間分布均各不相同。其中,蘇南在資源利用效率方面取得顯著成效,遠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但其環境質量與生態產品供給水平方面與全省平均值差距較大,亟需提高;蘇中在環境治理和生態環境方面得分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綠色發展水平整體較高;蘇北地區盡管資源消耗指數和環境損害指數得分相對落后,但生態效益指數總體優于蘇南和蘇中地區。
從城市自身綠色發展具體指標來看,各地限制性指標各不相同,二級指標中,生態效益指數普遍較低,是綠色發展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三級指標中,國控與省控斷面地表水好于Ⅲ類水質比例、空氣質量達良好以上天數比例及人均生態產品供給水平、單位國土面積大氣(水)污染虛擬治理成本是蘇南五市普遍的主要限制性指標;國控與省控斷面地表水好于Ⅲ類水質比例、空氣質量達良好以上天數的比例、單位GDP占用建設用地面積、單位國土面積大氣(水)污染虛擬治理成本是蘇中3市的主要限制性指標;單位GDP能源消耗、單位GDP占用建設用地面積、單位GDP水資源消耗、水(氣)污染虛擬治理成本是連云港市的主要限制性指標,單位GDP占用建設用地面積、單位GDP水資源消耗和水污染虛擬治理成本是鹽城市、宿遷市的主要限制性指標,大氣污染虛擬治理成本是徐州市的主要限制性指標。
4 結論
依據綠色發展的內涵,本文圍繞資源利用效率、環境污染代價、生態環境效益三大要素,展開江蘇省綠色發展評估研究。構建了包括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3個二級指標和13個三級指標,并以國家或地方相關指導值為評估標準,對全省13個地級市綠色發展狀況進行評估。評估結果表明,江蘇省綠色發展水平總體不錯,除連云港市以外均達到達到及格(60 分)以上水平,其中南通市、常州市、揚州市的綠色發展綜合指數占據前三位。從空間分布來看,蘇中、蘇南各地的綠色發展綜合指數多為良好,蘇北各地之間差距較大。從具體指標來看,各地限制性指標各不相同,二級指標中,生態效益指數普遍較低,是綠色發展的主要限制因素;三級指標中,單位GDP占用建設用地面積、國控與省控斷面地表水好于Ⅲ類水質比例、空氣質量達良好以上天數比例、單位國土面積大氣(水)污染虛擬治理成本等是主要的限制性指標。
針對表現不佳的指標,江蘇省各地市應進一步加強資源集約化利用,加強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創造更多綠色財富,提升綠色發展水平。在土地資源利用上,嚴守底線,嚴控增量,優化結構,提升效率,形成生產、生活、生態空間的合理結構。在大氣治理方面,以治理細顆粒物(PM2.5)為核心,全面開展工業煙粉塵治理、揮發性有機污染物防治、機動車尾氣和城市揚塵防控。在水污染治理方面,以控制氮、磷為重點,深入推進長江、太湖、淮河流域水污染治理,確保飲用水源安全。
參考文獻
[1]鄭紅霞,王毅,黃寶榮.綠色發展評價指標體系研究綜述[J].工業技術經,2013(02):142-152.
[2]江東,卓君,付晶瑩,等.面向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編制的時空數據庫建設[J].資源科學,2015,37(9):1692-1699.
[3]The Climate Institute and E3G. G20 low carbon competitiveness[EB/OL].[2009-09-14]. https://www.e3g.org/docs/G20_Low_Carbon_Competitiveness_Report.pdf.
[4]Yale Center for Environmental Law and Policy, International Earth Science Information Network (CIESIN), 2016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Index [OL].2016-01-28.http://epi.yale.edu.
[5]董戰峰,郝春旭,李紅祥,等.2016年全球環境績效指數報告分析[J].環境保護,2016(20):52-57.
[6]北京師范大學,西南財經大學,國家統計局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2010中國綠色發展指數報告[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7]黃羿,楊蕾,王小興,等.城市綠色發展評價指標體系研究——以廣州市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2,17:55-59.
[8]李一瓊.城市綠色發展評估研究——以蘇州市和無錫市為例[J]. 蘇州科技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33(2):74-80.
[9]張玥,喬琦,姚楊等.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綠色發展績效評估[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5,25(6):12-16.
收稿日期:2019-05-22
作者簡介:邢雅囡(1979-),女,博士,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為環境保護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