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在我國產業結構調整下,化工企業呈現出集中園區化的發展趨勢,有利于整合資源配置和便于安全管理。但也給環境污染風險防范賦予新的挑戰。本文結合實際工作,在編制突發環境事件應急監測預案中對優化流程,加強個人防護,提升后勤保障措施進行探討。
關鍵詞:環境應急監測預案;突發環境事件;個人防護;后勤保障
中圖分類號:X83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72X(2019)07-0-02
Abstract:Under the adjustment of Chinas industrial structure, chemical companies have shown a development trend of centralized parks, which is conducive to the integration of resource allocation and ease of safety management. But it also poses new challenges to the prevention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risks. This paper combines the actual work, in the preparation of emergency response plan for emergency environmental incidents, discusses the optimization process, strengthens personal protection, and improves logistics support measures.
Key word:Environmental emergency monitoring plan; Emergency environmental events; Personal protection; Logistics support
隨著我國化工產業的發展,集中園區化的優勢愈加明顯。化工產業的聯合優化了產業布局與資源配置,但增加了園區內的風險源,因此引起的突發性環境事故屢見不鮮。由于突發事件的難以預見性,造成的環境污染帶有連鎖性,監測環境的危險性、監測任務的復雜性等特點,對環境監測人員與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
1 環境應急監測的重要作用
環境應急監測是指在發生環境污染事故的緊急情況下,為發現和查明環境污染情況而進行的環境監測。據《2015年環境統計公報》顯示,全國共發生突發環境事件330次,涉及到經濟損失,社會穩定,民生安全等問題。而環境應急監測是處理突發性環境事件的關鍵環節之一,可探明污染物種類、污染程度和范圍以及污染發展趨勢,及時準確的監測數據能為決策部門科學地評價污染事故、控制污染擴散、制定污染治理方案提供科學依據[2]。為了提高事故應急監測能力、適應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應急處理處置的需要,制定環境監測應急預案是確保順利實施應急監測任務的重要保證。
2 建立環境應急監測預案
2.1 整合環境風險物質
化工園區存在大量的環境風險物質,以企業為單位,建立一企一檔,根據《危險化學品分類信息表》(2015)對風險物質所處的作業場所進行整理。以下表為例:
基于上述表格,確定園區主要污染排放企業及其排放特征,結合在線采樣分析技術對各企業進行針對性的排放源譜特征解析。明確每家企業的重點預警監測因子和園區重點風險源管控企業。以便在發生突發環境事件時能夠及時、有針對性地進行應急監測。
2.2 明確應急組織架構
以監測站人員為主,事先組建應急監測小組,分別有監測指揮組,應急采樣組,實驗分析組,后勤協調組。明確各組負責人職責與分工,以應對突發環境應急事件。兼顧到人員的流動性,做好備選方案加以應對。建立環境應急監測專家庫,在突發環境事件中參與應急監測方案的制定,研究分析現場監測數據和污染情況,為應急決策提供咨詢或建議。建立環境應急監測資料庫,包含應急監測預案、采樣分析方法、報送數據表格、設備說明書和校準記錄、案例分析記錄等,同時做好資料的實時更新。
2.3 優化數據的報送流程
后勤協調組負責整合監測數據,向指揮組報送數據,暢通報送渠道,優化報送程序。整合數據可調用在監測資料庫事先整理好的表格,根據實際污染情況、監測方案調整表格內容。以時間為縱坐標軸,以采樣點數、監測點位報送、批次量作為橫坐標,結合專家對數據的評估與建議進行報送。
優化數據傳輸設備,確保報送數據的實時性和有效性。針對現場情況,設立臨時數據匯總中心,結合電子信息設備如便攜式電腦、無線網卡、USP電源,實時推送監測信息。
2.4 應急監測儀器的挑選原則與日常維護
根據《突發環境事件應急監測技術規范》(以下稱《技術規范》),應急監測可分為現場便攜式監測與實驗室監測,其中現場監測包括便攜式分析儀與應急監測車。
便攜式分析儀應具備以下原則:(1)攜帶方便易操作;(2)分析快速,檢測范圍廣,抗干擾強;(3)分析結果直觀,能與實驗室分析結果對接,具有普適性。應急監測車應配備衛星傳輸系統、照明系統、供電系統、充足的水、氣以應對現場監測所需的條件,在惡劣條件下提供穩定作業場所。
應急設備的日常維護,要建立設備檔案管理,施行一物一檔,檔案包括設備名稱、型號、出廠編號、廠家聯系方式、使用期限、維護校準記錄。定期保養設備要落實到具體人員并進行定期檢查。
2.5 保障人員安全的措施
由于環境應急監測的特殊性與危險性,做好人員的安全防護是開展應急監測行動的基礎。以消防員的安全防護為參照,建立環境監測人員安全防護系統。其定義是監測人員從事采樣、監測活動中,由監測人員隨身攜帶并能為自身安全和職業健康提供保障的裝備及其管理和所有方式方法的總稱。[]
2.5.1 安全防護的三大基礎裝備
人員安全防護應包含三大基礎裝備:(1)環境預警裝備。主要起到實時監控外部環境,預警監測人員的作用。如易燃易爆氣體報警裝置,輻射計量儀等。(2)個體防護裝備,保護監測人員人身安全。如特殊型防護服(手套,膠靴)、各類防毒面具、空氣呼吸器、多功能安全頭盔、應急照明燈等。(3)通訊記錄裝備,能實時保持與指揮中心的聯系,記錄現場污染情況。如防爆對講機,防爆相機等。
應急監測人員一旦進入突發環境事件現場,就必須做好自身的安全防護,未經現場指揮或警戒人員許可,不應進入事故現場進行監測采樣。
2.5.2 加強安全教育
在事故現場,監測人員往往對應急事故性質、危害程度、可能出現的應急突發情況了解不充分,個人安全防范意識不足,缺乏應急避險技能,更多只注重應急響應的快速性,導致個人安全防護措施不到位,存在監測人員的安全隱患。因此應定期開展個人安全防護教育,加強應急采樣監測模擬實戰訓練,著重進行突發環境事件案例分析,切實提高監測人員的安全意識,正確處理好應急響應與自身安防的關系,保障好自身的安全[4]。
2.5.3 規范個人安全防護裝備管理
規范的裝備管理是保障安全防護系統效能的必要條件。首先做好安防裝備的日常維護保養,其次開展使用培訓,既有利于裝備性能穩定性,又能提高人員裝備的熟練度。建全安防裝備的領用、維護、保養、報廢等管理制度,及時更新過期的安防裝備,確保安防系統中各組件的完整性[4]。
2.5.4 強化防護訓練
開展應急監測模擬實戰訓練是正確使用個人安防裝備,實現安全防護系統性的前提條件。定期開展安全防護裝備的培訓講座,加大安全防護裝備的訓練力度,模擬特定條件下的采樣監測訓練,強化防護器材裝備操作的應用場景訓練,使監測人員切實做到了解安全知識、掌握性能參數、精通應用操作,將安全防護訓練納入日常工作中[4]。
2.6 切實提升應急監測實戰能力
應急環境監測區別于實驗室常規的監測分析,應急監測不僅要求監測速度要快,項目要全、數據要準,而且要根據事故發生的實際情況確定分析要素,按水、氣、土壤、溢油、危險化學品、危險廢物等要素中的無機物、有機物及生物毒性逐一甄別,同時重點關注對飲用水水源地、人群活動區域的空氣、農田土壤等敏感區域的影響。結合氣象部門提供的氣象數據,遵循《技術規范》的布點原則,確定采樣監測點位。另外監測工作中要時刻保持與應急指揮中心的聯系,以應對突發情況便于及時調整。
通過開展定期的應急演練,演練結束后進行評估總結,從預案的可行性,人員的應急能力,設備的熟練程度等方面優化監測工作流程。確保突發環境污染事故發生后的及時響應,提高應急監測實戰水平。
以下為應急監測工作流程表:
2.7 應急監測數據的質量控制
監測數據的有效性是環境監測的生命線[3]。應急監測數據的質量控制包括日常管理與現場監測。日常管理包括應急監測預案的合理性、監測人員培訓、設備性能核查、檢測方法和試劑的有效性、實驗記錄的完整性,并以此來保障監測數據的質量。現場監測包括應急方案的可行性、現場采樣和檢測的規范化、實驗室分析數據的質量控制 [4]。
2.8 應急監測的后勤保障
要充分認識到后勤保障的重要性,建立起后勤保障渠道,完善后勤物資管理,協調應急情況下的物資調度,供應包括但不限于飲用水、便攜式高熱量食物、保暖防護、急救醫護用品、應急電源等。通過同社會力量的合作,提供如快餐、汽車修理、汽油供應、醫療急救等服務。同時要定期走訪,更新后勤保障清單,確保后勤物資服務的有效性。
2.9 探索第三方監測力量的有效補充
根據事故發生的危險性和危害性,評估事故的影響程度和范圍。探索尋求第三方監測力量的合作與補充。如就近挑選有資質的第三方監測機構,簽訂戰略協議和保密協議,更好、更快地完成應急事故下的環境監測任務,結合社會資源,優化監測力量的布局。
3 結語
針對于危險化學品種類多、數量大、差異化等問題所帶來環境風險的挑戰,尤其是近年來突發環境污染事件的頻發,環境應急監測工作任重道遠。建立起行之有效的環境應急監測預案,有利于監測部門全方位、多環節發展完善應急監測技術,提升環境應急監測能力,確保突發環境事故時的快速響應,為政府決策提供技術數據支撐,為公眾了解事故中的環境污染情況提供準確的環境監測信息。
參考文獻
[1]刀谞,滕恩江,呂怡兵,陳燁,陰琨,高愈霄,加那爾別克·西里甫汗.我國環境應急監測技術方法和裝備存在的問題及建議[J].中國環境監測,2013,29(04):169-175.
[2]傅曉欽,胡迪峰,翁燕波,et al.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應急監測研究進展[J].中國環境監測,2012,28(1):107-109.
[3]張妮娜.突發環境事件應急監測實例研究[J].環境與發展,2018,30(3):174-174.
[4]吳志強,張玉升,杜春發.淺談消防員個人安全防護系統建設[J].消防科學與技術,2010,29(5):423-425.
[5]邊歸國.突發環境污染事件應急監測[J].中國應急管理,2008(1):43-45.
[6]邊歸國,肖毓銓.化工園區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編制的研究[J].中國環境管理,2016(2).
[7]楊秋賢.論監測數據質量的系統控制[J].企業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論版,2009(12):97-98.
[8]劉衛紅.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應急監測質量保證體系的研究[J].中國環境監測,2008,24(1).
收稿日期:2019-05-23
作者簡介:張嘉宏,男,漢族,研究方向為環境應急與預警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