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濤 歐陽紅兵
摘要:本文闡述了湖北省水利建設的基本背景,總結了湖北省水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成果,展示了湖北省水生態文明建設的幾個典型案例,結合水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思路,深入分析了湖北省水生態文明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了切實可行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水利;水生態文明;水資源;河湖長制
中圖分類號:X17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72X(2019)07-0-02
Abstract:This paper illustrates the background of water conservancy construction in Hubei Province,and summarizes several typical cases,especially provides several typical case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aquatic ecological system. Considering the fundamental insights of aquatic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the paper analy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aquatic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proposes applicable policy suggestions.
Key Words:Water conservancy;Aquatic ecological civilization;Water resource;River/lake director system
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這是新時代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出發點之一。2012年黨的十八大報告中首次對生態文明進行了系統性闡述,提出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這一思想同樣為湖北省加快水生態文明建設和水利改革步伐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強大的理論武裝和行動指南。
1 湖北省水利建設基本背景
湖北省位處長江中游,占據地理優勢,既得力于水,又受制于水。近年來湖北省各地根據當地的具體情況加快推進了水生態文明建設的進程,取得良好的成效,但同時仍然存在一些問題。湖北省地處長江中游,江河縱橫,湖泊密布。長江自西向東橫貫全省,境內流程1061km;漢江由西北向東南斜插入境,于武漢匯入長江,流程858km。全省集水面積50km2以上的河流有1232條,100畝以上的湖泊和20畝以上的城中湖755個。全省水資源較為豐富,過境客水年均6394億m3,年均自產水量1006億m3。年均生產生活用水總量330億m3,其中農業用水占61%、工業用水占26%、生活用水占7%。
新中國成立以來,經過幾十年堅持不懈的努力,湖北省已基本形成防洪、排澇、灌溉三大工程體系,并初步建立農村飲水安全保障體系,今年底前將建成省市縣鄉四級河湖長制體系。全省有5級以上堤防1.7萬多公里,各類水庫6275座,分蓄洪區43個,泵站5.23萬處,涵閘2.25萬座,萬畝以上灌區557個。湖北江河干堤長度、大型水庫座數和大型排灌泵站裝機容量均居全國首位。湖北省占區位優勢,既得水之利、近水獨優,又受制于水、因水而憂。長江、漢江干流水質尚好,但沿江城市近岸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帶,漢江及其支流多次發生“水華”。中小河流超三類河段長度占評價河長的22%。部分水庫及供水水源地水質也有不同程度的污染。全省水土流失面積達3.55萬km2,占版圖面積的19.1%,在長江流域19省列第4位,中部6省列第2位,屬全國水土流失較為嚴重的地區。湖泊、水庫網箱養殖、投肥養育沒有根除,大量使用化肥、農藥導致面源污染問題嚴重。全省現有水土流失面積6.08萬km2,占全省面積的32.7%。
2 湖北省水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情況
近幾年來,湖北省水利廳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委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部署和要求,立足湖北的特殊省情水情,以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開展水生態文明城市試點建設、加強河湖綜合治理、強化湖泊管理保護、加快水土流失防治為重點,深化改革,強力推進,全省水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全面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基本實現了率先出臺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意見和實施方案及考核辦法、率先確立水資源管理“三條紅線”、率先建成省級水資源管理系統、率先建立水資源管理行政首長負責制“四個率先”的目標。據統計,全省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從0.476提高到了0.4935,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從142m3下降到了70m3。
切實加強江河湖庫綜合治理。目前,除長江、漢水外,湖北省集水面積在50km2以上的河流有1232條;面積在100畝以上的湖泊濕地有755個,還有人工湖(水庫)6275座。近幾年來,該省全面啟動了中小河流治理、中小河流重點縣綜合整治和8大水系連通試點項目,全省江河湖泊的功能和生機正在逐步恢復,河湖生態水網正在逐步形成。
不斷強化湖泊保護管理。省政府出臺《湖北省湖泊保護條例》,成立由省長牽頭,水利、環保、農業、林業等相關部門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領導小組,并批準組建省湖泊局專司湖泊保護管理之職。實行湖泊保護名錄制度,在“一湖一勘”普查基礎上,出版《湖北省湖泊志》,以省政府名義分兩批公布了755個湖泊列入省級保護名錄。推行行政首長負責制,省、市、縣三級政府層層簽訂責任狀,明確列入省級保護名錄的755個湖泊的“湖長”由所在地政府主要負責人擔任。強化規劃指導,先后編制完成了《湖北省湖泊保護總體規劃》《湖北省湖泊水利綜合治理規劃》和全省30km2以上單個湖泊的水利治理規劃,并組織啟動了湖泊保護范圍劃定工作。
持續加快水土流失防治。“十二五”以來,湖北省水土保持工作始終處于持續加力的良好態勢。水土流失治理面積逐年提高,重點治理覆蓋面由12個市(州)30個縣(市、區)逐步擴大到15個市(州)52個縣(市、區),累計完成投資69.71億元,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積7952km2、小流域200多條。
3 湖北水生態文明建設典型案例
3.1 武漢市東湖水環境治理試點
2014年,武漢市入選第二批全國水生態文明城市試點,標志著武漢市將水生態文明建設設定成為城市建設的核心理念之一。目前,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是武漢打造“濱江濱湖”特色城市,實現城市發展升級的重要手段。在近十幾年的時間里,武漢市政府采取了多項措施對東湖水污染進行治理,并取得了明顯成效:通過點源截污,初步控制了水質惡化趨勢;通過監督工業污染企業,基本遏制工業污染;通過疏浚底泥,減輕內源污染;通過制定漁業養殖管理辦法,逐步實現規范化養殖;建立相關制度,逐步提高保護水平。
3.2 咸寧市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
咸寧市擁有較好的水生態基礎,在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中初步構建起健康的水生態體系、完備的水安全體系、嚴格地水管理體系和先進的水文化體系,水生態文明建設的長效機制基本形成,護水、用水、管理和意識文明水平得到明顯提升。
3.3 十堰市鄖西縣深化小型工程管理體制改革試點
十堰市在深化小型工程管理體制改革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十堰市深化小型工程管理體制改革的主要目標包括:全面實施農村小型水利工程管護機制改革,明晰產權、落實管護責任和管護資金,初步建立起適應縣域經濟發展要求的農村小型水利設施管護體制和運行機制,建立科學考核的工程管理監督機制,實現農村小型水利設施管護“四個一”的目標,即每一個工程一份管護檔案、一份管護協議、一個管護主體、一套管護機制,是農村小型水利工程產權得到明確,經營方式得到搞活,管護責任得到落實,安全運行得到保障,管理水平得到提升。
4 存在的主要問題
(1)水環境質量保穩定、促改善壓力很大。湖北省納入國家考核斷面114個,數量全國排第一,到2020年湖北省優良水體比例還需提升到88.6%,37個斷面要求達到或好于Ⅱ類,是全國水環境質量保護和改善壓力最大、任務最重的省份之一。(2)有效統籌水資源、水環境和水生態保護方面存在差距。湖北省雖然水資源豐富,但水資源相對不平衡,水資源時間分配和地區分布不均問題較為突出,一些河流徑流量小,缺乏生態基流,水質目標要求高,如天門河揚家灃水文站多年觀測平均流量小于3m3/秒,雖然全力開展流域綜合整治,仍然難以達到Ⅲ類水質目標。(3)部分重點任務還需加大工作力度。城市管網雨污合流改造壓力較大,多數城市老城區管網覆蓋率不高,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還需加快進度。全省47家省級工業聚集區還未建成集中污水處理設施,年底前難以全部完成。地下油罐更新改造任務完成率低于40%,任務十分艱巨。(4)漢江中下游生態環境影響問題逐步顯現。隨著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調水,漢江中下游水環境影響問題逐步顯現,中線調水95億m3后,預測湖北省漢江中下游多年平均流量減幅為9.59-30.15%,漢江中下游干流多年平均水位下降0.37~0.69m。2017年度中線工程將調水45.88億m3,根據水情預測,湖北省漢江中下游皇莊站水量將比多年平均值減少31%,而國家對湖北省漢江干流水質考核要求Ⅱ類,漢江中下游水環境保護壓力空前。(5)“湖長制”制度建設與執行情況不理想。截至9月5日,相關制度和政策措施到位綜合完成率24%,滯后于其他“三個到位”工作,特別是考核問責和激勵制度、驗收制度在規定性的項制度中建設相對滯后。
5 湖北省水生態文明建設的政策建議
5.1 以系統化方法形成湖北省水生態文明建設規劃
加快水利建設、補齊補強水利短板,既有利于拉動需求、促進經濟穩定增長,又能改善供給、增強發展后勁,具有很強的乘數效應、結構效應。湖北省水生態文明建設系統要素主要包括:水資源因子、水環境因子、水生態因子、水安全因子、水文化因子五個方面。
5.2 有針對性推進湖北省水生態文明分區建設
湖北省在進行水生態文明建設時應因地制宜,根據不同地區的不同情況采取不同的措施推進,將水生態文明建設內容分為城市、農村、中小河流、山區四個區域進行。
5.3 形成湖北省水生態文明綜合治理體系
對湖北省水利規劃建設進行頂層設計時,要理解水生態文明內涵、結合水生態學要素、貫徹水利部關于水生態文明建設精神,探索出適合湖北省水生態修復與水環境改善的規劃設計方案,以較高的標準進行全省水利規劃。
5.4 構建防洪減災體系
重點進行流域防洪體系建設,建設諸河流域防洪體系,對主要河流和區市附近河道按照20年一遇進行治理,其他中小河流及農村河道按10-20年一遇進行治理。 做好區域除澇關鍵性工作,對湖北省長江流域洼地等重點易澇區,按5年一遇標準,采取修建、改建排澇干溝、排澇涵閘,維修、改建排灌站等措施,開展河道治理和洼地治理,解決現在河道及排水區排澇能力低,河道及溝渠被擠占等問題,提高河道及洼地排澇能力。對長江流域被灌區之外的小區域實施農田排水設施建設,對田間排水溝進行清淤疏浚,建設配套田間建筑物、排水泵站及排水閘壩,增設量水測水設施,結合田、林、路規劃,政治田間土地。
5.5 打造供水保障體系
加強水資源配置,針對湖北省水資源現狀,遵循“先地表后地下、先當地后外調、先生態后用水”的配置原則,最終形成區域的“多水源互濟、多工程調控、多舉措并重”的水資源配置格局,為湖北省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支撐。加快水源調配與供水水網建設,集合當地經濟發展對水資源的需求,以水源工程建設為節點,以城市水源連通、輸配工程網為紐帶,輔以農村規模化供水工程,構建“蓄引結合、庫河相連、主客聯調”的供水水網,滿足經濟社會合理用水需求。
5.6 形成水環境修復體系
增加水功能區納污能力,湖北省水污染防治必須堅持多管齊下,開展清潔生產,從源頭減少污染物產生量,加強截污管網建設,實現水功能區水質達標。促進城鎮水環境治理,加快擴建、改建和新建城鎮污水處理廠及配套管網建設,提高污水處理標準,加大污水處理能力,基本實現湖北省城市污水“全收集、全處理”,污水處理設施全覆蓋。提高農村水環境治理普及率,按照“資源化、減量化、無害化”的原則,采用“戶集、村收、鎮運、縣或區域集中處理”的模式,收集處理農村生活垃圾。
5.7 構造水生態保護體系
增強水系生態整治,在滿足規劃區城市水系防洪標準的基礎上,拓寬水面面積,建設綠化帶,打造生態自然的水景觀,增加河流水系的城建配套、環保、生態、休閑等功能,構建生態、人文、和諧的健康水系。做好水土保持與水源涵養,以保護水源為中心,在小流域不同功能區布置不同的預防保護和治理措施,形成立體和水平縱橫交錯的工程網絡和措施體系。加速濕地生態保護和修復,根據濕地類型、保護范圍、生態功能和水資源、野生動植物資源狀況等,統籌防洪、蓄水、生態、環保、景觀和人居功能。
5.8 推進水文化建設體系
湖北省應僅僅抓住“濱江、濱湖”這一特色,弘揚傳統優秀水文化、水精神,歷史文化融入到現代城市發展之中。只有這樣才能滿足人民群眾的物質與文化需要,也才能贏得廣大游客的青睞,才能在歷史發展中具有一席之地。發揮湖北省政府帶頭作用,開展水生態文明示范活動。充分發揮媒體作用,引導水資源保護意識。
5.9 水管理建設體系
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在湖北省建立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考核制度,建立用水總量考核制度,對突破區域用水總量的區市政府進行問責。制定湖北省水功能區顏值納污管理監督考核辦法。建立水資源管理責任和考核制度,落實行政首長負責制。
加強水資源監控能力建設,完善水資源管理系統,全面提升水資源管理能力。另外,湖北省政府應當拓展公民實現民主監督的渠道,健全湖北省水環境信息報告制度,保障公眾對生存環境的知情權。
湖北省政府應與各地簽署水資源保護的目標責任書,推動各區域各部口進一步落實水生態建設的目標責任。增強政府行政人員的生態責任與生態意識,明確行政人員對于水環境執法與監督的標準,提高政府在公信力。
選取科學的評價指標以及評價方法對于研究湖北省水生態問題,為湖北省做好試點工作制定出更加優化、可行的方案,更加科學的開展工作具有著重要的意義。湖北省政府應根據湖北省水生態文明的現狀、存在問題、建設任務、目標等,從水生態、水資源、水安全、水管理、水文化等多個層面構建指標,并逐級細化具體條目,利用科學分析方法來確定各項指標權重和綜合指數、評價標準,為湖北省水生態文明城市綜合評價打下基礎。
參考文獻
[1]劉長松.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現狀問題與提升路徑[J].發展研究,2017(07):28-32.
[2]武靜.廣東省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現狀與問題研究[J].市場周刊(理論研究),2017(05):46-48.
[3]陳燁.自然力理論視野下的生態文明建設[J].重慶社會科學,2018(03):26-32.
[4]王賢.長江經濟帶生態文明建設現狀、問題及對策[J].長江大學學報(社科版),2017,40(02):36-40.
收稿日期:2019-01-26
課題項目:本文是湖北省水利廳課題“湖北省水生態文明建設對策思考及考核指標體系研究”的部分成果。課題編號JJ20121201
作者簡介:張海濤(1976-),男,漢族,本科學歷,三級調研員,研究方向為水利建設與管理,水資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