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廣珍
摘 要:高中生物《選修三》教學應貫穿課程理念和目標;重視基本科學技術概念教學;深化情感和發展探究能力;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充分利用活的課程資源和信息技術;引導學生與時俱進;關注科學技術的應用,增強社會責任感;落實生物科學技術的歷史和社會功能的教育。
關鍵詞:課程理念和目標;科學技術;探究能力;主動參與學習;課程資源;與時俱進;社會責任感
《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就課程內容的選擇提出了三個原則:時代性、基礎性、選擇性。根據這些原則,人教版高中生物《選修三》即《現代生物科技》,以專題形式介紹了現代生物科學技術一些重要領域的研究熱點,發展趨勢和應用前景,以開拓學生的視野,增強學生的科技意識,為學生進一步學習生物科學類專業奠定基礎。以下將對《選修三》模塊的教學提出一些建議。
一、結合本模塊的教學實際,貫徹課程理念和目標
本模塊只是高中生物課程六個模塊之一,局部應該體現整體的要求。課程理念的四個方面:提高生物科學素養,面向全體學生,倡導探究性學習和注重與現實生活聯系都應該體現。盡管是《現代生物科技》專題,仍不是專業教育,而是在這一個方面強化生物科學素養,因此,不可要求太多太高,仍要面向選修學生的總體水平,只要重視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和調動學生的探究興趣,學起來不應該很困難。
知識、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能力三維度的課程目標,由于知識新而專,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能力的要求也水漲船高。而由于這些專題與社會生活、生產、發展的緊密聯系,使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要求也上升到更為重要的位置,這一變化又促進了知識與能力目標的達成,教學應該把握好這一契機,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二、深化熱愛生物科學技術的情感,發展探究能力
《選修三》模塊的絕大多數學生,將是有志于學習生命科學類和應用類專業的學生。他們喜愛生物科學,對與其相關的專業和職業有一點了解,有較好的學科基礎及探究能力。對于這部分學生來說,需要深化和發展熱愛生物科學技術的情感。生物課程標準指出:內化或領悟水平是具有穩定的態度、一致行為和個性化的價值觀念等,接近或達到這個水平對學生來說至關重要。而發展探究能力則是另一種情況。鑒于教學內容的現代性和中學的實驗設備條件,以及并非專業學習,實際操作的實驗條件不可能性等,發展探究能力將比較多地集中在學習資料的收集分析、撰寫專題綜述、口頭交流、討論或辯論等方面,并輔以適量的、可行的調查或實踐活動。但絕不可以因此就輕視發展探究能力,上述這些探究活動,恰恰是高年級的有明確志愿傾向的學生能夠做和樂于做的活動。
三、充分利用活的課程資源和信息技術
這里說的“活”是學生實際生活中的活實例。廣闊的農村、牧區就種植著轉基因作物;進行著植物組培;實施著人工授精胚胎移植;有些地方正在進行著生態農業;大中城市近郊也有許多種植或養殖。至于商品市場轉基因食品,藥物越來越多。而大眾傳媒幾乎天天有涉及現代生物科技進展和應用的報道。所有這些教師要做有心人,將其納入到教學活動和實施中去,現代生物科技不是象牙之塔,而是現實生活。在面向現實生活的同時,還要登臨信息高速公路,利用網絡資源進行教學,這有利于現代信息素養的培養。
四、創設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機會
高中生物課程標準指出:本模塊的教學以專題講座和學生討論為主。這是考慮到本模塊的新和專,通常條件下,學生不可能親歷實驗和探究,這就要求在有很大限制的條件下,仍能盡可能地創設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機會。本教材首先是努力解決可讀性問題,因為閱讀是基本的自學方式。為使學生可讀,教材在通俗、有層次、有豐富的實例下了功夫。其二是盡可能設計了一些實驗、模擬實驗或制作、資料收集、社會調查、實踐活動、參與決策等活動。其三是加強討論、辯論、撰寫專題綜述等較高層次的學習活動,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參與某些分子水平的實驗。
五、引導學生與時俱進
培養并樹立與時俱進的觀念,是此次高中課程改革中的一個突出的特點,選擇課程內容的三原則,時代性放在了首位,它體現在必修內容之中,更體現在選修內容之中。教育要創新,要培養創新型人才,在科學教育中,首要讓學生深切感受到現代科學技術是在創新和革新中不斷前進的,而且比人類歷史上的任何時期發展的速度都快,影響人類生活更為深刻。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來,生物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最具有代表性。本模塊教材呈現的基因工程、細胞工程和胚胎工程,基本上是在微觀方面反應生物科學技術的與時俱進,而生態工程和生物科學技術的安全性和倫理問題,則更多是反應在宏觀方面的與時俱進。培養并樹立與時俱進的觀念,不僅是學習本課程的要求,也是學生步入社會取得成功的需要,是對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的追求。
六、關注科學技術的社會應用,增強社會責任感
教育的本質是促使人的社會化,為社會的發展培養人才。當代科學技術的發展,除了科學技術內在的矛盾運動促使其前進外,更來自于社會發展的需求。生活水平的提高,生產和經濟活動的發展,健康的增進和疾病的防治,環境的保護和治理,國家防御能力的提高等諸多因素,本模塊緊密地結合社會生活、生產發展。這不僅能較好地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更為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對社會問題的關注,以及對生物科學技術在社會應用中正負兩方面影響的認識,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如,基因工程、胚胎工程、細胞工程不僅是生物科學技術的熱點,也是社會關注的熱點。三大工程教學內容之后,生物技術的安全性和倫理問題的教學,更是直指科學技術的社會責任問題,而生態工程則是為了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產生的綜合科學技術,是一項宏大的國民工程。熱愛社會主義祖國,有為發展民族振興和社會進步作出貢獻的志向與愿望,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具有社會責任感,是我們課程貫徹始終的目標。
最后還要落實生物科學技術的歷史和社會功能的教育。
現代生物科技雖然只有六十多年的歷史,卻甚為輝煌,且集中展現了科學、技術、社會的互動。應該通過多種方式的教學活動,讓學生領悟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熱愛科學;關注科學技術的社會功能;嘗試應用生物科學技術參與個人和社會事務的決策。這是對本模塊教學的較高要求,應該是統帥各堂課具體教學內容的靈魂。
參考文獻:
[1]潘良飚.高中生物選修模塊教學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4(02):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