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超光 丁杰 陳晨


摘要:基層應急主體是應急管理的第一線。地方政府應全面客觀地摸底轄區應急能力,落實應急預案內容,提升應急管理能力,真正實現應急能力提高靠企業主體實現,擺脫應急管理過度依賴政府監管部門的現狀,促進公共安全風險的總體降低。應急能力評價方法的探討,能夠提高區域及企業的應急管理能力,較大程度地保護區域及企業的生命財產安全,將損失降到最低。本文從應急能力評估的實際工作出發,梳理出了使用的應急能力評估方法,希望能對應急體系建設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關鍵詞:應急能力;應急管理;評估
應急能力,是人的一種能力,屬于潛意識概念范疇。在當前的生產中,尤其是在化工行業中,一般指政府、企業對各類突發事件的處置能力。在具體工作中,又涵蓋為對突發事件的征兆性預防、初期性應對、進程性處置和恢復性善后等四個環節中的綜合性處置應對能力。鑒于突發事件的不確定性、非常規性和復雜性,在現實生產中,區域或企業的應急能力很難有良好的表現。所以,開展應急體系評估,探索應急管理舉措,摸排區域、企業對應急管理工作主體責任的落實情況,深入檢查企業應急預案落實情況,發現應急管理工作中的亟待改進和好的做法,反映應急管理工作的成效和不足,為應急管理部門和地方人民政府提供較為完備的評估資料,為下一步優化應急資源配置,具有較為現實的參考意義。
一、普查區域內的風險企業
由于應急救援是以一個企業單體或者類似行業企業可以實現應急資源的互通,所以應急能力評估可以是一家企業自行開展,也可以是政府部門組織對化工、人員密集型企業等某種行業集中開展。對某一行業集中開展時,可以覆蓋使用、生產、儲存、運輸等領域類型的企業,這樣才能有效掌握一個企業或一個行業的應急管理現狀。
評估時,在一個區域內,應在梳理出企業清單的基礎上,按風險性大小進行分類,如可以劃分出核企業、涉及危化品的企業、公共娛樂場所、商場市場賓館飯店、森林、一般工貿企業等類別,以便按組進行評估。
對被評估區域內的某一類企業進行評估時,宜采取各家企業獨立開展,行業內多家企業集中開展的方式進行,評估過程中人員要相對固定。評估范圍一般要覆蓋區域范圍內小型、中型、大型等規模的企業。
二、全面評估應急薄弱環節
(一)準備工作
鑒于應急能力評估具有獨立性、客觀性、規范性和經濟性的特點,所以在選取評估指標時要嚴格、嚴肅進行。應急能力評估應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條例》《危險化學品單位應急救援物資配備要求危化品應急物資配備標準》《危險化學品企業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準備指南》等法律、法規及規范性文件開展,有效選取評估指標,并制作相應的評估情況記錄表。
(二)評估內容
在對單個企業或者設定的評估區域的具體行業進行應急能力評估時,應全面系統地調查被評估對象。以一個設定的被評估區域為例,內容應包括對七個方面的評估:每家企業的應急管理體系,應急管理工作制度,企業應急隊伍配備,應急預案編制和管理情況,應急培訓和教育情況,險情處置要點告知情況,先期處置、撤離、疏散、上報的義務和權利情況。同時,可以選取一個演練科目,讓企業進行開展,評估組全程現場觀摩,內容可以包括對三個方面的評估:桌面演練、演練準備情況、實戰演練實施情況。
(三)評估過程
評估過程中,評估人員應對抽中的每一家企業的應急管理體系涉及的資料進行逐一核實;對員工、管理層可以采取口頭提問或訪談的方式,評估企業員工對應急管理體系的掌握和了解程度;對企業確定的應急演練科目進行桌面推演,評估其可靠性、可執行性、完整性;觀摩應急演練實操開展情況,對應急能力進行客觀評估,指出不足。
應急管理情況的每一支項和反應具體問題的每一小項,均設“管理良好”“管理一般”“亟待改進”三個層級,由評估人員按每一小項的實際表現,確認其表現層級,可以采取層級設定分數依次為“1、0、-1”的形式進行打分的方式,加合支項中各小項的成績確定該支項的總成績,若支項總成績大于0,該支項層級可定為“管理良好”,等于0,支項層級定為“管理一般”,小于0,支項層級定為“亟待改進”。表1以“應急管理體系情況的評估”為例,展示一個待評估支項的評估方法:
表2以“演練準備情況評估”為例,展示一個待評估支項的評估方法:
可以通過一個評估要素中各個子項的層級表現計算出該評估要素的綜合表現,然后對十個評估要素的評估表現進行列表分析,用計算支項表現的方法,經計算認定出單個企業應急管理情況的綜合表現層級,并制作出企業各項管理統計分析比例圖,以便對區域內集中進行應急評估的企業的管理情況進行橫向對比(如圖1)。某企業評估表分析如表3示。
(四)評估結論
評估組根據企業應急管理情況,對發現的問題和情況進行羅列,提出對照依據,有針對性地提出具體、可行的整改措施和方案,當場宣布小組評估意見,并向企業反饋、確認,后期可對評估情況、問題羅列和整改建議等制作成報告材料,向應急管理部門和被評估企業進行提交和反饋。
三、進一步加強應急能力建設
最后,對區域內被抽中的企業的應急能力排序,最終評定出各家企業的應急能力排名,以便企業有針對性地加強應急管理工作,便于監管部門有針對性地發揮監督職能作用,也助于地方政府進一步掌握轄區的安全生產現狀。
四、結語
通過此種應急能力專項評估,單個企業可以更直觀、全方位地發現在應急體系文件、預案及管理制度、實操演練三個環節中的表現情況,發現優勢和短板;政府、部門可以直觀、全面地了解轄區某類企業、被評估到的每一家企業在應急隊伍建設和應急裝備配備、應急預案編制、應急演練及培訓教育、險情處置要點等方面的表現情況,查找共性問題、發現突出問題,為有針對性地加強應急管理工作,提供參考和依據。
參考文獻:
錢剛毅,佘廉,紀豐偉.政府的應急執行力研究——一個概念性分析框架[J].管理世界,2010,(7):169-170.
楊鳳平.應急能力評價體系研究[J].中國科技縱橫,2013(13).
郭太生.重點單位突發事件應急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2010,(3):8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