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永敏
摘要:針對涉外民事送達展開分析,并且闡述涉外民事送達的特點,隨后從外交送達、使領館送達、郵寄送達三個方面分析送達方式,介紹法律效力的根本要求,以期能夠更好的處理涉外民事訴訟案件。
關鍵詞:涉外民事送達;送達方式;法律效力;當事人
作為涉外民事訴訟關鍵流程,涉外民事訴訟送達不僅具備國內送達具備的所有法律特點,還被賦予了涉外民事訴訟的性質。涉外民事訴訟域內送達的過程中,需要保證案件當事人在我國境內有明確的住所,使涉外民事訴訟能夠有序實現。但是在涉外民事訴訟送達方面,對于送達方式及其具備的法律效率不是非常了解,對這一項工作造成阻礙,需要在今后工作中給予足夠的關注。
1 涉外民事送達特征
所謂涉外民事送達,即司法機關按照現有法律條例、國際條約,向居住在海外的當事人傳送司法文書、司法外文書的行為,這是涉外民事訴訟中的一項重要流程[1]。如果司法機關還沒有獲得外國同意,那么無法向該國境內的國民實施送達行為,同時內國也不會對其他國家司法機關在不符合法律規定前提下所實施送達行為給予認可。
關于涉外民事送達,主要具備以下特征:第一,送達行為的實時主體為內國司法機關、律師、當事人,這與國內送達存在本質上的差異。國內送達行為只能夠由司法機關實施,即法院;第二,涉外民事送達案件的當事人具有超國界性特征,涉外民事訴訟送達所涉及到的原告與被告分別居住在各自的國家。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涉外送達當事人更多表現為企業代表以及相關經濟組織,在這一前提下當事人所具有的超國界性特點便可以體現在營業地所在國家、地區。從受送達人角度分析,其承擔諸多義務,涉外送達受送達人需要將聯系地址告知法院,以便能夠及時收到涉外民事司法文書;第三,受送達人所處范圍具有廣泛性。如果要進行國內送達,那么受送達人的范圍集中在同住成年家屬、負責收件人這兩個群體;第四,送達流程繁瑣。涉外司法文書、司法外文書送達的程序較多,期間需要經過多次轉送;第五,送達時間成本較大。受當事人、法院、被送達人三方距離的影響,涉外送達所需要的時間較長,有時可能多達數月。
2 涉外民事送達方式及法律效力
2.1 外交送達
如果人民法院傳遞訴訟文書的對象為與我國建交,但是沒有訂立雙邊司法協助協議、參加《海牙送達公約》相關國家國籍、第三國國籍/無國籍當事人,便會采用外交送達的方式。按照我國最高法院、外交以及司法部門出臺涉外民事送達通知,送達行為必須要滿足如下要求才能夠具有法律效力:
第一,送達法律文書要經過多方審核,其中包括所在省、直轄市以及自治區的高級人民法院,外交部的領事司則主要負責法律文書的轉遞;第二,送達訴訟文書中要準確標注受送達人的個人信息,其中包括姓名、性別與聯系地址等,且傳遞過程中要將詳細情況告知外交部領事司,為轉遞提供便利;第三,當訴訟文書送達之后要有送達委托書、送達回證作為證明[2]。若委托對方沒有清晰的注明法院名稱,也可以標注委托當事人所在地區的主管法院名稱。其中,獲得的委托書、法律文書、回證要同時附上所在國家文字、第三國文字譯本,若該國明確提出了針對委托書、法律文書的要求,則需要由外交部領事司負責通知。
2.2 使領館送達
在我國現行民事訴訟法中,對使領館涉外民事送達提出明確規定,當送達人為我國公民可以向我國駐受送達人所在國使領館提出委托,尤其代為送達訴訟文書。同時,按照司法部門、外交部門與最高人民法院和外交部提出規定,如果人民法院采用使領館送達的方式,那么被送達文書、使領館送達委托書、送達回證需要送達高級人民法院,并由起轉遞至最高人民法院,當其收到文書與委托書之后,最高人民法院再采用徑送或者司法部轉送的方式傳遞給我國駐該國使領館,由其轉交給當事人。期間需要注意,送達回證同樣按照這一渠道退回到法院,且訴訟文書無需外文譯本。
如果人民法院送達訴訟文書的對象為公約非成員國的我國公民,也可以參考我國與外國法院制定相互委托送達法律文書中相關規定,由高級人民法院、外交部領事司、我國駐該國使與領館等各個部門直接傳送,文件與送達需要遵循如上要求。
2.3 郵寄送達
涉外民事訴訟中訴訟文書的送達,可以采用郵寄送達這一方式。受理案件的人民法院向受送達人郵寄訴訟文書,而這里提到的受送達人主要是指在我國境內沒有住所的對象。我國現行民事訴訟法中也對此進行了規定,即受送達人所在國家法律規定可以采用郵寄的方式送達訴訟文書,便可以采取這一方式。由此可以證明,涉外民事訴訟郵寄送達對境外當事人有效,然而期間必須要明確受送達人所在國家關于郵寄送達的相關法律,如果該國支持郵寄送達便證明該方式適合應用,如果不允許郵寄送達,便不能采取這一方式。
在海牙送達公約中針對當事國沒有提出異議的前提下,可以采用郵寄送達傳送訴訟文書?;诋斍瓣P于郵寄送達這一方式的分析,了解到一些國家并不反對,包括美國、澳大利亞、英國以及印等;有國家對這一方式不發表異議,例如日本。但是如果采用該方式傳送訴訟文書給該國當事人將不予承認;同時也有個別國家明確反對郵寄送達這一方式,如德國和土耳其等[3]。就我國而言,對于外國法院郵寄訴訟文書的方式同樣持反對態度。為了保證郵寄送達具有法律效率,需要擬定送達訴訟文書,并且同時附送達回證,一旦當事人接到送達,便在附送的送達回證簽字,隨后將其與送達回證一起郵寄會送達國家。按照現行民事訴訟法相關規定,從郵寄開始之后的6個月內,如果送達回證并未退回,并且確認送達的情況下,需要在日期截止日確認其已經送達。
結束語:
綜上所述,為了保證涉外民事案件處理效果,需要選擇合適的送達方式,一方面能夠確保其法律效力,另一方面則提高涉外民事訴訟文書傳遞便捷性,從經濟、民事等方面加強我國與其他國家的聯系,使我國對外交往更加深入。
參考文獻:
[1]孫學棟,王珊珊.涉外民事訴訟程序的識別及法律適用[J].法制博覽,2019(18):174+176.
[2]翁杰.涉外民事案件法律適用釋法說理問題研究[J].政法論叢,2019(03):30-41.
[3]涂廣建.我國涉外民事訴訟文書送達制度之考問及續造[J].國際法研究,2017(03):86-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