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門基
摘要:人工智能的發展在帶來廣泛社會效益的同時也加劇了社會風險。為了適用風險社會的刑事責任認定與承擔問題,認定人工智能體的刑事主體地位就成了首要問題。現階段,面對弱人工智能我們僅能對相關責任人員進行刑罰處罰,而面對強人工智能,我們不得不考慮將人工智能本身納入刑法規制中來,進而在刑法體系中確立具有前瞻性的、科學性的人工智能犯罪的規范體系。
關鍵詞:人工智能;人工智能體;刑事責任主體;刑罰
一、人工智能“犯罪主體”概述
“人工智能”,又名AI,是 Artificial Intelligence的簡稱。這一概念的雛形由人工智能之父圖靈提出。而正式提出這一概念并為大眾廣為知曉是在1956 年的達特茅斯會議。此概念一經提出,在短短的半個多世紀,已經發展到相當可觀的程度。人工智能是研究如何讓計算機去完成以往需要人的智力才能勝任的工作,也就是研究如何應用計算機的軟硬件來模擬人類某些智能行為的基本理論、方法和技術??偟膩碇v,人工智能被分為了三類:弱人工智能、強人工智能和超人工智能,目前我們尚處于弱人工智能時代??v觀世界各國,均處于由互聯網時代向人工智能時代轉型的歷史發展期,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確實已深入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但不得不說科技的雙刃劍在人工智能領域也有所體現,如人工智能機器人殺人、自動駕駛車出車禍等等,這也同時加劇了風險社會的危機。貝卡利亞曾說:“預防犯罪比懲罰犯罪更高明,這乃是一切優秀立法的主要目的。”[1]刑法作為各個部門法的保障法也是社會的重要安全閥,我們需要用刑法的思維和體系去思考如何平衡人工智能的益處和害處,在刑法領域,有學者提出將人工智能作為犯罪主體予以刑罰的觀點,對此,筆者認為有待進一步考察。
二、人工智能刑事主體地位剖析
“刑法是處罰人的法律”。[2]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的規定,我國的犯罪主體有兩類:自然人和單位,單位本身不是人,但單位是由自然人構成的,單位意志也是以自然人的意志為基礎,因此單位是法律擬制的犯罪主體。不過一些大陸法系國家,對此持不同觀點,以德國為典型。人工智能是否應該被擬制一種新的刑事主體,具有一定的法律人格,且與自然人和單位的刑事主體地位并列?我們需要明確的是,人工智能技術再高超,它做得再怎么像人,它始終不是人本身,因此我們想將其納入到犯罪主體之中,只能通過法律擬制。歸根到底,問題的實質就是分析客觀上造成法益侵害結果的人工智能體是否具備可追究刑事責任的主體意志自由,人工智能引起的法益侵害結果,究竟應當由誰負責呢?
人工智能體能否作為刑事主體,關鍵在于判斷人工智能是否具有刑事責任能力,具體而言就是辨認能力與控制能力。張明楷教授的《刑法學》(上)中曾寫道:“辨認能力,是指行為人認識自己特定行為的性質、后果與意義的能力,因而也可以成為認識能力?!刂颇芰Γ侵感袨槿酥渥约盒袨閷嵤┗蛘卟粚嵤┨囟ㄐ袨榈哪芰Α!盵3]
(一)弱人工智能體的刑事主體的定位
一般認為弱人工智能體是人類智能的延伸與擴展,尚不具有人類的自我覺醒,只能按照設計者所設計編訂的程序,在可控范圍內作業。雖然弱人工會智能也可以進行一定的“深度學習”,一定程度下能做出行為決策,但其根本不具有任何辨認能力與控制能力,即使弱人工智能實施了危害行為,也將其視為設計者或使用者的犯罪“工具”,最終刑事責任承擔主體只能是設計者或使用者自身。
(二)強人工智能體的刑事主體地位分析
強人工智能是可以通過深度學習,在設計和編制的程序范圍之外進行作業的人工智能體。所謂的“在程序范圍之外”包含有以下要求:第一,能夠將其所接受到的所有信息進行區分,篩選出有效信息并以此綜合判斷分析作出具有自主性的判斷和決策;第二,依據其自身所做決策而采取的行為是不為設計者和生產者所預期的,或者說其行為結果超出了設計者和生產者的意志范圍。關于強人工智能能否成為犯罪主體的問題是當今熱議話題,有人持否定的觀點,當然也有持肯定觀點的。
(1)否定說
持“否定說”的學者反對將人工智能體作為刑事責任主體來對待,認為即使是強人工智能體也無法與自然人和單位相提并論,不具有承擔刑事責任的能力和資格。第一,從人類的認知能力考慮,人工智能體不可能擁有與人腦一樣的認知機能。第二,在自由意思方面,人工智能體不具有法律上的“自由意思”,它可能通過深度學習習得一些行為是違法的,一些行為是合法的,然后選擇作出合法的行為,而不為違法的行為,但是社會變化萬千,即便是強大的算法也是無法囊括的,人工智能并沒有如人一般的強大判斷能力。第三,從刑罰的角度來看,我們對人工智能體這個物施以人身刑與財產刑,沒有實質意義,因此不得不說基于種種考慮不應將人工智能體本身作為刑罰處罰對象。
(2)肯定說
持“肯定說”的學者認為可以將強人工智能體擬制為刑事責任主體納入刑法規范體系,筆者同意該觀點。第一,從“理性”的角度而言,“理性”是區分法律主體及法律客體的根本依據。強人工智能體是可以擁有“理性”的,在其所擁有的“深度學習”能力使其可以對周圍的事物進行精準獲取與分析。通過“深度學習”,強人工智能體可以產生自主意識,并完成人類需要運用智能才能完成的自主行為,甚至可以形成良性優化循環,強人工智能體的“理性”將可達到與人類的“理性”極具相似性的程度,最終可以對法律、道德予以同等的認同與遵守。第二,我們不能以是否能承受刑罰作為標準來判斷一主體是否具備刑事主體地位。根據上述分析,我們承認人工智能犯罪主體地位的前提下,基于人工智能的特殊性,我們當然應當對其制定不同的刑罰,如刪除數據、修改程序和永久毀滅的制裁手段等可操作手段。
三、結語
人工智能時代是一個不可逆轉的,我們應該肯定人工智能這把雙刃劍帶來的利益較侵害而言更多,但未雨綢繆是必要的,刑法作為保障法,對人工智能的規制早就應該提上議程。對人工智能體的刑事責任地位及其相關問題的研究必將是無法回避的問題。在支持科學技術發展與考慮刑法謙抑性的前提下,提前構建和完善刑法關于人工智能的規范體系,才能妥善的應對未來的風險。
參考文獻:
[1]貝卡利亞.論犯罪與刑罰 [M]. 黃風譯.北京: 中國法制出版社,2005.
[2]西原春夫.刑法的根基與哲學[M]. 顧肖榮,等譯.北京: 中國法制出版社,1957.
[3]張明楷.刑法學(上)[M].北京: 法律出版社,2016.
[4]博登 M.人工智能哲學 [M]. 劉西瑞、王漢琦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