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秋實
摘要:法律現實主義者強調社會現實高于法律概念,認為最好將法律問題放在社會環境中來研究。本文從陰陽合同逃稅案出發,對法律現實主義的相關理論做了簡單介紹,并在此基礎上分析討論了陰陽合同逃稅案中法律現實主義的體現,進而對該案的法律適用進行了反思。
關鍵詞:法律現實主義 《刑法修正案(七)》 陰陽合同逃稅案
一、對法律現實主義內涵的理解
法律現實主義有時會被誤解為無原則的折中主義,或是法律向現實的低頭,然而正如美國學者富勒所說:“法律現實主義和哲學的現實主義沒有多大關系。相反,它所使用的描述和制度的方法和過去數十年經濟學、政治學和社會學中的行為主義比較接近。”
法律現實主義者不僅關注既定的規則和明確的條文,還更關注司法的過程和具體糾紛的解決。從司法實踐的角度來看,法律現實主義最初建立在對形式主義局限性的批判上,比如霍姆斯在《普通法》開篇提到:“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邏輯,而在于經驗。對時代需要的感知,流行的道德和政治理論,對公共政策的直覺,不管你承認與否,甚至法官與其同胞們所共有的偏見對人們決定是否遵守規則所起的作用都遠遠大于三段論。法律包含了一個民族許多世紀發展的歷史,它不能被當作只包含公理和推論的一本數學書。”
二、陰陽合同逃稅案中法律現實主義的體現
《刑法修正案(七)》第3條對《刑法》第201條做了很大的修改,除了犯罪主體、主觀罪過形式、犯罪目的等構成要件沒有變化外,罪名、罪狀、定罪標準、罰金等許多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變化,適應了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體現了原則性與靈活性相結合的原則。
而本次陰陽合同逃稅案對該條款的適用,讓原本就備受關注的第4款再次成為爭議的焦點。“納稅人采取欺騙、隱瞞手段進行虛假納稅申報或者不申報,逃避繳納稅款數額較大并且占應納稅額百分之十以上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罰金;數額巨大并且占應納稅額百分之三十以上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有第一款行為,經稅務機關依法下達追繳通知后,補繳應納稅款,繳納滯納金,已受行政處罰的,不予追究刑事責任;但是,五年內因逃避繳納稅款受過刑事處罰或者被稅務機關給予二次以上行政處罰的除外。”本文就著重探討對這一有條件的初犯免罪機制的適用所體現出的法律現實主義特點。
首先,通過《刑法修正案(七)》第3條做出的這些調整,我們可以推斷出立法者對于這一罪名的性質的認識已經發生了變化。修訂前的刑法將公民逃避履行納稅義務的行為稱為“偷稅”,主要是因為傳統上我們認為無論公司還是個人,逃避向國家繳稅的行為性質類似于偷盜國庫里的東西。然而納稅是納稅人從自己的合法收入里拿出一部分交給國家,納稅義務是納稅人為其享受的公共產品而支付的對價,逃稅行為的本質是侵害了國家的財產請求權,并不是簡單的偷竊行為。
其次,國家懲治逃稅罪的目的主要是為了維護稅收征管秩序,保證國家的稅收收入。因此在審理以案為代表的一系列陰陽合同逃稅案件時,目的之一在于鼓勵逃稅者補繳稅款而非逃避義務,從而增強納稅人的守法意識。更何況逃稅作為一種經濟犯罪,過于嚴苛的有期徒刑甚至死刑的懲罰是對生命權的貶低,以經濟手段懲罰經濟犯罪,更能體現罪責刑相適應的原則。
此外,從修正案調整造成的結果看,按照第4款的規定,如果逃稅人已經遵照稅務機關的追繳通知,補繳了應納稅款和繳納滯納金,并接受了相應的行政處罰,就說明行為人已經受到了教育,違法行為也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糾正。
通過這種非犯罪化的處理方式,適當縮小了逃稅罪的范圍,從立法層面上貫徹了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也更加符合當前社會的實際需要。同時也有利于發揮稅務機關專業性強的優勢,為司法程序的啟動和運行提供了專業的知識支持和切實的事實依據。
三、對陰陽合同逃稅案的反思
雖然從實體認定上看,陰陽合同逃稅案的處理并無不當,其所適用的《刑法修正案(七)》的調整也在法律現實主義層面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我認為該案的審理在程序上仍有瑕疵,且修正案中有關不予追究刑事責任的規定在司法實踐中仍存在一些問題。
首先,行政機關沒有作出不予追究刑事責任的權力,更何況稅務機關每次行政處罰只針對該次案件進行,并不一定能全面掌握行為人之前是否曾因逃稅受過行政處罰,因而并不能準確判斷行為人是否符合刑法第201條第4款的出罪規定。因此稅務機關應在發出追繳通知和進行行政處罰后,再將案件移送公安機關,由公安機關決定是否立案是否追究刑事責任。陰陽合同逃稅案并無經過公安機關立案調查即不再追究其刑事責任,實屬程序不當。
其次,逃稅罪雙重違法性的特點決定了其必須要以稅法為基礎,然而我國逃稅罪的法律依據主要是刑法規定,且涉稅刑法往往先于稅法立法。比如我國于1997年修訂刑法,稅收征管法在2001年才得到修訂,且修訂后的第63條直接照搬了97年刑法的第201條規定。《刑法修正案(七)》更突顯了這一點,在刑法上用逃稅罪取代偷稅罪,今后很大可能仍通過修改稅收征管法中的“偷稅”定義來適應刑法的修正,立法順序顛倒的困境無法得到突破。
最后,雖然《刑法修正案(七)》及案的判決重在對稅款的補償和對國家稅收損失的減少。但這會使行政處罰成為決定逃稅罪刑事責任追究與否的關鍵條件, 從而無法避免行為人尋求行政處罰而免于刑事責任的行為,進而會導致逃稅犯罪率不斷上升。另一方面,這同時會在普通百姓心目中留下逃稅只要沒被發現就行,實在被發現了,只要及時補繳稅款和繳納滯納金,也有不需要承擔刑事責任的可能這樣的錯誤法律認識。不利于公眾法制觀念的培養和自覺納稅意識的形成,更會降低法律在人民心目中的嚴肅性,不利于法治社會的建設。此外,這還有可能導致司法實踐中“富人免刑,窮人受刑”局面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有悖于刑法的公平性,背離了刑法的基本原則,這也是許多人對本案處理結果不滿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