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祖湧
摘要:近年來,我國的經濟發展速度逐漸加快,城鎮化建設也成為了現階段的一個重點。但是在實際建設過程中,農村問題卻越來越突出,成為了大家關注的主要問題。從2015年開始,我國的人口中心就偏向城鎮,農村的發展受到嚴重的沖擊,演變出了“新三農”問題。那么,我們應該如何在發展的過程中解決農村問題?這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嚴峻考驗。
關鍵詞:新三農問題;問題演變;政策選擇
1927年,以毛澤東主席為首的共產黨人,確定了“農村包圍城市”的解放道路,在不斷的改革發展中,農村青壯年勞動力不斷向城市轉移,造成了“農村空心化”、“農民市民化”和“農業碎片化”。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村的整體發展對于社會主義建設和經濟建設有著重要的意義,因此,我們要加強對農業政策的選擇和調整,逐步的解決“三農問題”。
一、“新三農”問題的提出和農村發展的危機
什么是“新三農”問題?它是針對“老三農”問題提出的、和二十幾年前差異性十分明顯的問題[1]。對于“新三農”問題的總結,很多學者發表了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新三農”問題,包括“無地農民、農民工、農村村落終結”;有人認為“新三農”問題是“農村環境保護、生態保護和農民權益保護”;還有人認為,“新三農”問題是“農民、農村資源和農官”的問題。這些觀點總結的過程中,有著不同的側重點,但是我們也可以發現他們之間的相同之處。首先,所有學者關注度最高的,都是農民問題,包括農民的身份變化、農民權益的維護、農民的收入等;其次是農業問題,包括農業生產、生態環境管理等;最后是農村建設的問題。通過對這些觀點的總結,我們不難得出結論,“新三農”問題,就是“農民、農業、農村”三個大方向的問題[2]。
首先,農民問題是最主要的問題,隨著經濟發展的加快,城市和農村之間的水平差距越來越大,許多青壯年勞動力背井離鄉,從農村來城市發展,成為生活在城市底層的農民工。在農民這個群體中,農民工所占的數量是最大的,而它們面臨的不僅是如何提高自己的工資,還有如何能夠享受和城鎮居民相等的社會保障。但現在的實際情況是,很多農民工家庭打拼了好幾代,依然處于邊界化的任務,自己和孩子都無法真正在城市立足。對于農村建設來講,受過一定教育、有體力有創新精神的年輕人都外出務工了,剩下的就是老弱病殘,農村人口驟減,存在著大量年久無人居住的老房子,直接導致了村落發展的停滯。而農村圣山的主要基礎就是土地,但是現在土地分配不合理,人力物力和財力資源不足,使得生產受到了限制。
二、當前階段我國“三農”問題的表現
(一)農民市民化問題
在很多城市里都有一群特殊的人,他們生活在這個城市,卻不是這里的主人,不管從事的是哪一個行業,統稱為“外來務工人員”,也就是我們俗稱的“農民工”。近些年來,隨著城市建設的加快,對于勞動力的需求越來越高,所以很多原本“靠地吃地”年輕農民涌向了城市,希望能夠增加自己的收入,改變家庭狀況。但實際上,農民工的生活并沒有那么容易,他們的收入水平相對較低,而城市的物價水平卻居高不下,很多人只能一家人擠在一個租來的隔間里。對于這些自幼隨父母外出的孩子來說,他們雖然從小生活在城市,但是城市居民享有的社會保障都與他們無關[3],而且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農民工想在城市落腳是相當困難的。
(二)農村空心化問題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大量青壯年抱著發財的目的,來到城市打工,農村只剩下老人、婦女和孩子,而最近幾年來,隨著網絡和手機的普及,很多的農村婦女也不愿意再老家辛苦的操持農活,有的帶著孩子一起,在城市找一份基礎工作,這樣一來,在農村中就只剩下老人和部分留守兒童,農村人口只出不進,造成了大量房屋被閑置,逐漸接近危房,而外出務工人員在城市有買不起房,所以就會在家鄉,靠近路邊、村口、馬路附近等位置蓋新房。所以就出現了,村莊范圍不斷擴大,但內部卻逐漸呈現消亡的事態,也就是“空心狀態”[4]。
三、解決我國“新三農”問題的政策選擇
現在我國對于“新三農”的問題和前景分析,成兩種完全不同的態度,一種認為這會造成農業的衰落和農民的消失,另一種認為會推動現代化農業發展和現代化農村建設,這樣截然不同的預測都帶有一定的客觀性和主觀性,但是可以確定的是,城鎮化建設對于“新三農”問題的緩解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5]。在我們發展建設的過程中,城鎮相對缺乏勞動力,而農村缺少的現金資本,如果能夠達到城鎮建設和城鄉一體化的高度統一,那么就能夠推動著兩種資源的有機結合。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這種體系要根據我國的國情來進行調控,因為我國現在還處在社會主義的發展階段,未來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所以任何政策制度和戰略目標的制定,都不能脫離實際情況而存在。
另外,在社會保障制度方面,要加強城市的開放性和包容性,對于農民工的戶口問題、住房問題以及醫療等問題,予以足夠的重視。而農民進城落腳困難,我們是否可以考慮在人少地多的農村發展一些實驗項目,帶動地區的經濟發展,吸引更多人才下鄉進行建設,改變對于“農村只適合養老”的認識,降低農村人口老齡化的比重,為農村的發展能夠奠定一定的基礎[6]。在對于農村養老體系的建立上,要多下鄉,調查現在農村養老問題的癥結。在城鎮市民的養老上,我們現在已經達到了一定的水平,但是農村老人的待遇就差的太多,這會激起廣大農民對黨和政府的不滿,對富裕戶和官員干部的仇視,這種情緒是極易傳染的,尤其是現在網絡高速發達,很容易在社會上造成不良影響,阻礙我國社會主義的和諧穩定發展。并且,我國是一個農業生產,和農產品進出口大國,農業面積和經濟收入在全國范圍內所占的比重很大,如果農村養老問題不解決,那么必將影響到農業發展,進而影響我國經濟發展的腳步。
結束語
在城鎮化進程加快的同時,我們要加強對農村的關注,用辯證的方法分析“新三農”問題帶來的影響。我國的三農問題還是帶有歷史根源的,也是工業化和城鎮化發展不可避免的一個過程,對于我們的發展來說,既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也是一個極大的機遇。在當前階段,我們要加強對農村的建設和改革,積極促進城鄉一體化,實現農村和城市的帶動發展,為農村問題的根本解決創造條件。
參考文獻:
[1]佚名.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三農問題關注重點變化及其演進邏輯[J]. 農業經濟問題, 2018, 468(12):4-13.
[2]汪小紅. 新政策環境下農村權力結構變化 ——《新時期農村權力結構演變》書評[J]. 農村經濟與科技, 2018(6):201-201.
[3]佚名. 改革開放40年“三農”問題的演進與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J]. 理論探討, 2018, 204(5):7-12.
[4]漆學科.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財政支農政策的演變歷程及啟示[J]. 攀登(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7, 36(4):62-65.
[5]項繼權, 周長友. 當前“新三農”問題及政策選擇[J]. 社會科學文摘, 2017(12):61-63.
[6]高長武. 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的思想[J]. 中華魂, 2017(9):2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