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建國
蔣經國在歷任的臺灣地區領導人中算是比較有作為的一個。但令人遺憾的是,晚年體弱多病的蔣經國選擇了李登輝做接班人,事實證明這是個錯誤。那么,蔣經國當年為什么會選擇李登輝做接班人呢?
據蔣經國的心腹李煥回憶錄《追隨半世紀》中的記載:1972年蔣經國擔任“行政院長”時,要找一位具有農業背景的本省籍專家學者出任“政務委員”。
在李煥的推薦下,李登輝得以擔任“政務委員”,主管臺灣的農業事務。等到1978年蔣經國擔任臺灣地區領導人時,李登輝又受到蔣經國的提拔,晉升為臺北市長。
這時,蔣經國開始認真看待這位將來有可能身負重任的臺籍精英干部。在擔任臺北市長3年后,李登輝再次受到蔣經國的拔擢,升任“臺灣省政府主席”,治理除了臺北與高雄外的所有臺灣地區。
1984年2月,國民黨召開第十二屆三中全會,決定下任臺灣地區領導人及副手的提名人選。臺灣地區領導人候選人毫無疑問,由主席蔣經國繼續連任,副手人選會是哪一位,就成為臺北政壇共同矚目的焦點。
由于蔣經國自己是外省人,基于政治平衡的考慮,副手自然需要提名一位本省籍、經歷完整、資望足以服眾的政要出任,以符合各方期待,擺平政界雜音。
當時環顧臺灣政壇,曾經擔任過臺北市長與“臺灣省政府主席”的臺籍人士,唯有本來走在李登輝之前、資歷較深的“內政部長”林洋港與李登輝兩人符合這樣的條件。
蔣經國經過仔細思考,最后決定舍棄資深的林洋港,而選擇了資淺的李登輝,這是臺灣政界一直不很明白的一個秘辛。
直到2003年,李煥才說出了其中的奧秘:之所以沒有選擇林洋港,主要有以下四點:
一、林洋港在擔任“臺灣省政府主席”的時候,在“省議會”接受“省議員”質詢,要求將臺灣省農會與農田水利會的總干事由官派改為民選。林洋港同意了“省議員”的主張。他不知道這是當年蔣經國在擔任“行政院長”時,見到民選產生的農會與農田水利會總干事,因為不受“政府”與民意機關的監督,拿著高薪、開著名車,產生許多弊端,為農民所抱怨,經國先生才決定改為官派。林洋港在不了解的情況下,驟然又改為民選,讓蔣經國失望。
二、林洋港在擔任“省主席”時,接受了“省議員”的建議,沒有事先與“行政院長”商量,就公開宣布將原來是縣轄市的新竹市與嘉義市升格為省轄市,嚴重影響到新竹縣與嘉義縣的發展與財政收入的來源。
三、林洋港調任“行政院內政部長”后,有一次在“立法院”答復質詢時,對于臺灣許多住宅大樓住戶為了防盜的需要,均加裝鐵門鐵窗,往往造成火災發生時,無法從高樓窗戶救人,而被活活燒死的慘劇,林洋港竟然在民意代表面前承諾,要在3個月內完成整頓,使鐵窗完全消失。這個承諾無法完成,對林洋港的聲望也造成了相當的傷害。
四、林洋港出身南投世界,家族成員龐大復雜。而李登輝的家族則十分單純——他唯一的兒子李憲文在李登輝擔任“省主席”時已因病早逝,唯一的哥哥更早已在二戰期間戰死太平洋戰場。
綜合以上四個因素的考慮,蔣經國很自然地選擇了貌似忠厚的李登輝。
1984年2月20日,“第一屆國民大會”第七次會議在臺北市中山樓召開。這次會議最重要的任務,是選舉第七任臺灣地區正副領導人。3月21日,投票選舉臺灣地區領導人,蔣經國以1012票,得票率高達95%,順利連任。3月22日,投票選舉臺灣地區領導人副手,李登輝以873票當選。
誰知,這一任期,蔣經國只做了3年8個月不到,就辭世了。不久,黨、政、軍大權全落入李登輝手中。(摘自《世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