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至2015年間,浙江省溫州市永嘉縣人徐某分別向李某借款5萬元、10萬元。后經李某催討,徐某一直未償還借款本息。2017年2月,李某向永嘉法院提起訴訟。2017年6月,法院判決被告徐某歸還原告李某借款本金15萬元及相關利息。判決生效后,為了規避名下車輛被執行,徐某動起了轉移財產的歪腦筋。
? 2017年7月,徐某將其名下奧迪車通過虛假交易方式,轉移至其朋友名下,過了一段時間,擔心車輛登記在其朋友名下會節外生枝,徐某再次通過虛假交易方式將車輛轉移到女兒名下。至此,該涉案車輛雖兩經易手,但一直由徐某實際使用。
? 2017年8月,案件經申請進入執行階段,法院進行財產查控,未發現被執行人徐某名下有任何可供執行的財產,案件不得不“終結本次執行程序”。
? 自以為成功逃脫執行天網的徐某在廣東繼續駕駛其奧迪車,并肆無忌憚進行旅游、入住酒店等高額消費。2018年初,申請人李某將該情況反饋至執行經辦人,經辦人全面了解線索后,恢復執行該起案件,并對徐某提起網絡布控。
? 徐某被抓獲后,對轉移車輛的事實供認不諱并與申請人李某達成分期償還的和解協議。然而,徐某故伎重施,在償還了第一期債務后便逃之夭夭,拒不履行后續義務,故法院對徐某的拒不執行判決、裁定行為移送公安機關偵查起訴。
? 歸案后,攝于法律的威嚴的被告人徐某全額履行完畢還款義務,然而,刑事處罰卻不能免除。法院認為,被告人徐某對人民法院的判決、裁定有能力執行而拒不執行,情節嚴重,其行為已構成拒不執行判決、裁定罪。鑒于其歸案后能夠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且已積極償還債務,決定予以從輕處罰并適用緩刑,遂作出判處有期徒刑10個月,緩刑1年的判決。
(摘自《法治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