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麗
摘 要:我們熟知朱自清散文大家的身份,但少為人知的是,他也是一名語文教師,具備復合素質。他與葉圣陶一道,在語文閱讀方面進行了積極的研究和探索,對閱讀方法的指導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朱自清、語文教育、閱讀教學
前言
2018年11月22日,是朱自清誕辰120周年紀念日,我們熟知他的作品,如《春》《背影》《荷墉月色》《匆匆》等,但他也是一位語文教育家,被譽為“語文教學方向的全才”。
朱自清生活于特殊的年代,先后在南方、北方,中學、大學任教,有著28年的教學經歷,在語文教學方面,有深刻的思考和造詣。葉圣陶曾評價他說:“朱自清兼有中學和大學的教學經驗,兼有新舊文學的修養,除了文學造詣以外,他又富有研究的精神,除了本國語文修養外,他又有外國語文的精深造詣。”1本文主要從其閱讀教學思想進行闡述。
朱自清關于語文閱讀教學方面的教育思想
朱自清提出了閱讀教學的三重任務論斷:“一方面訓練學生理解知識的能力;一方面傳播現代知識與文化;另一方面為學生提供寫作的范本”2。
針對閱讀教學任務,朱自清與葉圣陶合著了《精讀指導舉隅》(下文簡稱《精讀》)和《略讀指導舉隅》(下文簡稱《略讀》),系統闡述了其二人總結的閱讀方法。朱自清的基本閱讀方法有:精讀法、略讀法、問讀法和參讀法。
精讀法的特征是“纖屑不遣,發揮凈盡”。它要求讀者要咬文嚼字,既要理解文章內涵,又要分析句式,探索寫法。精讀時要先確保通讀全文,所以可用宣讀法,也就是“依據對文字的理解,平正地讀下去,用連貫和間歇表示出句子的組織與前句和后句的分界來”。精讀要求在理解的基礎了進一步涵泳,所以派生出誦讀法。這是對中國古代教育教學方法的重大繼承,將誦讀的方法不僅僅運用于古詩文的學習,也推廣到現代白話文的學習。誦讀的要求有:“第一求其合于規律”,也就是要根據文字的意義和作者的情感來誦讀,能使用恰當的輕重音、表情和語調來讀?!罢b讀是很有意義的事。有幾點可以注意。第一是輕重音的分別。第二是表情。第三是聲調?!?“第二求其通體純熟”,能結合自己的情感體驗和生活經歷,切己體會作者心緒情感。精讀的過程:初讀——復讀——細讀。
略讀法的特征是“提綱摯領,期其自得”。這種略既是老師指導上的略,也是學習用力上的略,學生不需仔細咀嚼,這種讀是順其自然的。但要注意的是,需要心到、眼到。略讀的步驟:泛讀——選讀——串讀。
問讀法?!盁o論閱讀何種書籍,都把應當記憶的記憶起來,把應當體會的體會出來,把應當研究的研究出來,總得認清幾個問題——也可以叫題目”。問讀法貫穿整個精讀和略讀全過程。問讀法對于現代的教學仍有重要的指導作用,用我們的話說就是“帶著問題去讀”“批判地、反思地讀”。
參讀法?!熬x方面要多多參考,略讀方面還要多多參考”“多多比較方能進一步領會優劣得失”,參讀法派生出了比較閱讀法。朱自清十分重視比較閱讀法在閱讀訓練中的積極作用,他在《了解與欣賞》一文中提到,“比較的方法對了解和欣賞是極有用的”4 一方面彌補青少年理解力上的不足,另一方面可以加深對主題的把握。朱既主張將同一題材的相同文體進行比較閱讀,如同樣關于親子之愛的作品,朱建議將魯迅的《藥》《明天》《祝?!泛团餐e恩孫的《父親》進行比較。朱自清還提議教師在授課時將現時所讀的課文與“讀過的課文或眼前報章雜志的材料”5進行對比閱讀。參讀法類似于目前教育界的“超文本閱讀”,在目前的語文教學中仍有廣泛的應用,參讀法的目的在于讓讀者準確把握文章主旨內容和情感,訓練思維,擴大知識面,提高認識高度,真正地達到了解與欣賞文章的目的。
略讀——精讀——問讀——參讀,是一個完整的開放的系統,在一定程度上繼承了朱熹讀書法(循序漸進、虛心涵泳、切己體察、著緊用力、居敬持志)的理念。
將朱自清閱讀教學思想應用到整本書閱讀教學中
在2017版的語文課程標準中,整本書閱讀被提到了重要的地位,這切合了《精讀》和《略讀》的另一位著者葉圣陶的“讀整本書”的理念。新課標的課程結構中的必修課程、選擇性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中,都有關于“整本書閱讀與研討”的內容,可見其在高中語文中的重要地位。朱自清將一本書的閱讀過程分為四個階段,認讀——了解——欣賞——批評,“了解與欣賞為中學國文課程中重要的訓練過程”6。針對各個階段的任務和特點,繪制了下表:
由于整本書的閱讀量大,耗時長,所以教師是無法像教授例文一樣完整監控學生的閱讀全過程,因此非常有必要將閱讀整本書的方法和技巧教予學生。朱自清的精讀與略讀指導,為我們打開整本書閱讀的大門,無論是其對閱讀流程的劃分,還是閱讀方法的使用,都 具有極大的實踐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主頁君. 除了“背影”和“橘子”,關于朱自清,你還應該知道這些!|紀念朱自清誕辰120周年.人民教育出版社.https://mp.weixin.qq.com/s/SebFcK_acq66jIuXhwS2ZQ.2018-11-22/2018-11-27.
2.林暉 周小蓬.中國語文教育思想發展史[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
3.凌云嵐考釋.朱自清卷 文學的標準與尺度[M].山東文藝出版社.2006:87-88.
4.楊紫涵.朱自清的讀寫教學實踐及當代意義[D].信陽.信陽師范學院,2018:5.
5.朱自清.朱自清論語文教育[M].開封.河南教育出版社.1985(1):56.
6.朱自清.朱自清語文教學經驗[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