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平
【摘要】? 近年來,高考語文的文言文試題比重越來越大,全國高考卷都以考查文言文閱讀能力為考查重點之一,做好文言文閱讀對高考學生來說也變得更加重要。高考文言文閱讀理解要求學生能讀懂文言文大意,然后再根據語境進行解題,其中有斷句題、文化常識題、分析綜合題、文言文翻譯題等。本文將對高考文言文閱讀從語境角度進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解題策略的思考。
【關鍵詞】? 高考文言文 語境 解題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33.3 ?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9)20-006-010
在語文高考備考中,文言文閱讀一直是高考學生所關注的重點,但很多學生對文言文閱讀還是比較恐懼,甚至會產生厭煩心理。這種情況出現的原因很大一部分就是由于學生對文言文知識比較陌生,理解不到位,讀不懂文章。怎樣才能快速讀懂文章,準確答題呢?養成語境意識非常重要。在實際的文言文教學中,語境首先就是文本,教師想要提高學生閱讀能力,就要幫助學生養成閱讀文本的習慣,并引導學生根據句子本身、上下文甚至是題干去解析陌生字詞,做好斷句、理解、翻譯甚至文化常識題。
一、利用語境解翻譯題
翻譯題的關鍵就在于詞義的準確解釋。在實際情況中,文言文的閱讀理解需要相當豐富的知識儲備,而這些知識大多是以背誦識記為基礎的,諸如文言實詞虛詞、詞類活用、文言特殊句式等,都需要學生在平常的古文學習和閱讀過程中背誦積累。但僅僅只靠背誦和識記有時還不夠。比如實詞詞義本身就存在豐富性,而任何一個實詞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都只能有一個意義,因此根據具體的上下文語境來判斷某個實詞的具體義項就非常有必要。即把自己認為的意思代入具體語境中看句意是否通順,代入后,如果句意通順,那么可能是正確的,反之必是錯誤的。“南康俗悍,謂丞儒也,易之”(《明史循吏傳》),結合語境看,“南康一帶民風兇悍,百姓認為縣丞是個文人”,所以“易之”要翻譯為“輕視他”。文言虛詞,如:若、所、焉、也、以、則、而、其、何、者、之”這些都是高考重點考察的文言虛詞,它們的意義和用法要讓學生進行歸類整理,要求學生能根據上下文語境判斷或具體解釋虛詞的意義和用法,而不是機械地套用常見地意義和用法。如“積土成山,風雨興焉“(《勸學》),句子的大意是“堆積土石成為高山,風雨就會在這里興起”,由此確定“焉”是兼詞“于之”“于此”,“興焉”即“在這里興起”。虛詞在不同的語境中也可以翻譯為實詞,比如“之”可以翻譯為動詞“到”、“往”,而“為”,在不同的語境中可以翻譯為不同的動詞,比如“治理”、“擔任”、“做”等等。
二、利用語境解斷句題
文言文中的斷句題主要考查學生文言文閱讀理解的基本能力,理解不到位就斷不好句。在文言文閱讀過程中,許多學生不能根據語境正確掌握文言文的句讀,出現斷句錯誤的現象。教師要想在教學中糾正學生的這一錯誤習慣,就要幫助學生根據語境來合理分析文言文句讀。其中主要有以下幾種方法:第一,抓住標志性詞語,當文章中出現“云”“曰”等明顯表示對話的詞語時,就要辨認是否有著人物對話,需不需要進行斷句;第二,根據固定句式進行斷句,文言文中有許多固定的句式,如“者……也”判斷句、“不亦……乎”“安……哉”等反問句式等,在遇到這種句式的時候,教師就要教會學生根據固定句式進行斷句。第三,根據虛詞進行斷句,尤其是語氣詞和連詞,比如一些發語詞、表時間的詞、疑問語氣詞、關聯詞往往位于句首,句末語氣詞往往位于句尾,它們的前后往往是應該斷句的地方。總之,在斷句之前,要認真通讀全文,把有標志的容易的句子先斷開,再依次縮小斷句范圍。對疑難的句子,要聯系上下文的文意,仔細推敲,切不可顧前不顧后,粗心大意,要確保每次斷句都是符合語境的。
三、利用語境解分析綜合題
在文言文閱讀試題中,文章的分析綜合題一直是高考文言文的備考重點,它要求考生對所敘的事件或所說明的道理進行綜合判斷和推理,要求考生把握某個觀點的依據,某個事件發生的原因、某種發展導致的結果等。因此解答時一定要注意采用“題文對照”的方法,即把每個選項還原到原文語境,找到對應區域,每一部分內容都應該找到對應的信息源,尤其要注意細節之處,要仔細對照,看看有無曲解文意。常見的設題陷阱有:1、混淆主體,即把甲的有關行為、事件、品格的信息說成是乙的,因此,考生在答題時不僅要看這些句子是不是都表現同一行為、事件、品格,更要把句子從原文中找出來,看主體是誰。2、混淆不同的品格、事件,命題者故意把在同一人身上發生的,不符合要求的事件也摻和在一起,以達到干擾的目的。所以要引導考生聯系原文語境去判斷事件的內容和性質。
四、利用語境解文化常識題
古代文化常識含有許多中華傳統文化的內容,這一考點大部分與教材內容相關,所考詞語主要從考試的文本中來。在解文化常識題時,有些是學生已經記憶過的,有些則是完全陌生的,在遇到完全陌生的文化常識的情況下,老師必須要讓學生根據上下文以及文章背景來進行判斷,這樣才可以確保做題準確性。比如2018年全國卷三中,“御名指皇帝名諱,古代與皇帝有關的事物前常加“御”字,如御璽指皇帝印信”,根據原文“會詵館遼使,純禮主宴,詵誣其輒斥御名,罷為端明殿學士、知穎昌府”分析,選項解釋“御名”指皇帝名諱是正確的。
總結
綜上所述,要做好高考文言文閱讀教學工作,教師應該從實際情況出發,引導學生利用語境進行解題。以上是對高考文言文閱讀在語境中解題策略的分析和研究,希望可以有效提高學生文言文閱讀能力。
[ 參? 考? 文? 獻 ]
[1]尤立增.高考文言文閱讀的考查定位、命題特點及備考.2019(01):68-71.
[2]潘元鑑.基于新課改對高考文言文教學策略的研究.2018(11):23-24+16.
[3]余昆侖.在理解中閱讀? 于積淀中傳承——高考文言文閱讀試題評析[J].語文教學之友,2018,37(10):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