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磊
摘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逐步推進和不斷深入,初中語文教育面臨著全新的任務和更高的要求。課堂是具體學科教學活動組織開展的主要場所,也是推進新課程改革的重要陣地,所以在新的形勢和背景下,對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方法和模式進行改進、優化和革新是尤為重要、十分迫切的。對此,本問將從注重問題引導、運用直觀教具、創設生活情境三方面出發,系統地分析和研究新課程改革下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方法和科學策略,希望能夠促進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升。
關鍵詞:新課程改革;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方法
受應試教育等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過去初中語文教師掌握了課堂的主動權和話語權,對學生進行單向的知識灌輸,學生在這種被動接受的狀態下逐漸失去了對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課堂教學也因此變得低質低效。新課程改革則強調教師教學方法的轉變和學生學習方式的優化,倡導學生的自主、合作與探究學習,不斷優化課堂教學結構,以構建高效課堂,促進學生知識與能力的全面發展。所以,?初中語文教師必須要順應新課程改革的趨勢,抓住教育改革的本質和核心,積極探索科學、高效、創新的教學方法,以促進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轉型、升級。
一、注重問題引導,優化學生思維品質
學生學習過程本質上是思維不斷活躍的過程,所以只有激活學生的思維,才能讓學生深入到知識生成與發展中,實現有效學習。問題是知識的有效載體,提問則是激活學生思維的有效途徑和方式。因此,初中語文教師需要注重問題引導,應根據語文知識的重點難點和學生的思維水平、認知結構來精心設計問題,再用對話、引導的方式向學生進行提問,以發揮問題的作用,調動學生的思考動機,激活學生的思維,促使學生展開自主思考和深入探究,最終有效提高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優化學生的思維品質。
例如,在教授《散步》這篇課文時,為了優化學生們的思維品質,調動學生們的思考動機,筆者結合課文內容為學生們創設了問題情境,通過問題引導學生們進行探究。問題如下:這篇課文主要講述了什么事?在散步的過程中出現了什么樣的分歧?此時“我”為什么會感到責任重大呢?問題提出后,學生們的求知欲望立即被激發了出來,開始圍繞問題展開思考,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們通過閱讀課文來尋找問題的答案,鍛煉了學生們的探究能力,經過一段時間的思考,學生們最終得出答案。這樣一來,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筆者通過注重問題引導,優化了學生的思維品質。
二、運用直觀教具,加快學生知識理解
語文知識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學生單憑教師的語言講解和背板板書是無法產生直觀的認識和深刻理解的,這就嚴重影響了學生學習和課堂教學的效率。所以,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初中語文教師應該適當引入和運用各種現代化的直觀教具,包括多媒體、電子白板、計算機等,對語文知識進行動態化、形象化的處理,再利用圖片、視頻、動畫等可視工具呈現出來,營造直觀的課堂教學情境,帶給學生多樣化的外部感官刺激,降低學生認知難度,從而加快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例如,在教授《濟南的冬天》這篇課文時,筆者專門在網絡中搜集了各種關于濟南冬天的圖片、視頻資源。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筆者先讓學生們熟讀課文,了解課文的內容,然后再使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視頻、展示圖片,還原了濟南的冬天,營造了直觀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們在腦海中進行充分的想象,從而更進一步地理解課文中所描寫的內容。這樣筆者通過運用直觀教具,加快了學生的知識理解,增強了的學生的直觀感知,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
三、創設生活情境,豐富學生情感體驗
新課改中強調,要讓教育回歸生活,讓學生學習真正有用的知識,這也就充分表明了將初中語文教學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的重要性。所以,初中語文教師應從現實生活入手,及時搜集各種與學生的知識背景和生活經驗相關的元素、實例,并將其融入到課堂教學過程中,還原和創設現實生活中真實發生情境,讓學生感受和認識到語文就在身邊,了解語文知識在生活中的具體應用,從而增強學生的應用意識和能力,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
例如,在教授《秋天的懷念》這篇課文時,為了豐富學生們的情感體驗,筆者為學生們創設了生活情境。本篇課文一親情為主題,筆者結合課文主題,讓學生們回顧生活中父母做過哪些令大家難忘的事,此時學生們開始回顧生活,感受父母對自己的關愛。同時,筆者還為學生們布置了一項任務,讓學生們回到家中為父母做一件事情,如幫助父母打掃衛生、為父母做一次飯等。這樣一來,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筆者通過創設生活情境,豐富了學生的情感體驗。
總之,新課程改革是初中語文課堂教學開展和進行的導向,也是改進和革新的重要依據。所以,初中語文教師應該順應課程改革的發展趨勢,積極地轉換思想觀念,并從現實學情出發,運用注重問題引導、運用直觀教具、創設生活情境等方法和策略,來優化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過程,最終有效提升初中語文的教育效果,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宋影.簡析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初中語文課堂教學[J].課程教育研究,2018(39):57-58.
[2]李秋香.新課程改革下的初中語文教學方法[J].江西教育,2016(21):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