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莉娜
摘要:當今大部分的數學教育實踐中,對數學知識的積累,數學技巧的訓練等工具性價值過分關注,忽視學生個性的培養與發展,使得數學原本具有的豐富意蘊一點點被剝落,并逐漸為數學課堂所遺忘。因此“讓數學變得文化些,還數學以文化之本來面目”是我們數學教育必須關注、思考和探索的問題。正是在這一意義上,重申“數學文化”,呼吁“還數學以文化之本來面目”就成為數學實踐層面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基于此,我們把數學學習與數學文化、礪志教育有機結合,讓學生在學習數學和課外閱讀中真正受到文化熏陶,欣賞數學之美,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構造數學模型,進行數學交流。
關鍵詞:數學,文化,礪志
我們可以從以下三個層面來達成目標:
一、情優:通過數學文化的學習,發展學生興趣、愛好。
讓學生感受到數學也可以是有趣的,數學也可以很美。學好了數學,可以方便我們的生活,使社會得到發展。學生從數學學習中體驗到成功的喜悅,讓學生懷著對數學的興趣與熱情積極的投入到學習中去。
教學片斷(一)一下:《拼組圖形》
老師出示一幅七巧板,問:這是什么?它可以干什么呢?再出示用七巧板拼成的有趣的圖案:猜一猜,拼出的是什么?
學生一邊欣賞,一邊猜測:這是小貓,那時魚兒,還有大公雞……,從這一過程中,學生既感受到了數學的美,又體驗到了數學的趣味性。
老師趁機問:你們想來試一試嗎?你想拼出什么圖案?
引導學生找到用七巧板拼圖的技巧。學生手、腦結合,在愉悅的氛圍中拼出自己設計的圖案,從中獲得成功的體驗。
老師接著問:七巧板這么有趣,你們想知道七巧板的由來嗎?
老師出示七巧板由來的介紹,學生自主閱讀:
宋朝有個叫黃伯思的人,對幾何圖形很有研究。他熱情好客,發明了一種用6張小桌子組成的“宴幾”——一種請客吃飯的小桌子。后來有人把它改進成為7張桌組成的宴幾,可以根據吃飯人數的不同,把桌子拼成不同的形狀。
讀完故事,老師小結:七巧板是我國古代人民智慧的產物,它源于生活中的一點小靈感。其實我們在生活中,也會有靈光一現的時候,抓住靈感,用所學知識把想法變成現實,這就是創造。
二、志堅:通過數學文化的學習培養學生堅強、獨立、勇敢的意志品質。
一是有堅強的人格:學習需要養成好的學習習慣,好的學習習慣需要持之以恒,不輕言放棄;既要讓學生切身體會到好習慣的重要性,又要能持之以恒,把好的習慣堅持下去。
教學片斷(二)五上:《小數乘整數》
在教學完小數乘整數計算方法后,老師提問:小數乘整數與整數乘整數,在算法上有什么相同與不同?學生答道:小數乘整數,先按照整數乘整數的方法來計算,再根據因數的小數位數給積打上小數點。老師接著說:看來小數乘整數的關鍵就在小數點的位置上。要是小數點打偏了一位會怎樣呢?學生答:結果就會算錯。老師說:是的,所以我們在計算時,一定要養成細心的好的習慣。出示蘇聯宇宙飛船事故的介紹,學生自讀:
1967年8月23日,蘇聯著名宇航員菲拉迪米爾。科馬洛夫駕駛著“聯盟一號”宇宙飛船勝利返航。此時此刻,全國的電視觀眾都在觀看宇宙飛船的返航情況。當飛船返回大氣層后,科馬洛夫無論怎么操作也無法使降落傘打開以減慢飛船的飛行速度。地面指揮中心采取了一切可能的措施排除故障,但都無濟于事。經請示最高權力部門,決定將實況向全國人民公布。電視臺的播音員以沉重的語調宣布:“聯盟一號飛船由于無法排除故障,不能減速,兩小時后將在著陸基地附近墜落,宇航員英雄科馬洛夫將遇難。”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了,永別的時刻到了——飛船墜落,電視圖像消失,整個蘇聯一片肅靜,人民紛紛走向街頭,向著飛船墜落的地方默默哀悼!事故之所以發生,就是因為之前在地面檢查時,忽略了一個小數點。
學生讀完后,老師問:同學們,你們現在還覺得粗心犯下的錯誤沒關系嗎?要怎樣才能避免這樣事故的發生呢?讓學生談自己的想法。老師再總結:隨著科技的進步,人類的腳步也越走越遠。今天,在探索太空的道路上,我們的國家已經走在世界的前列。
教學片斷(三)四上《田忌賽馬的數學問題》
出示兩組撲克牌3,5,7和4,6,8。學生任選一組牌和老師比大小。學生先出,結果老師幾次都贏了。老師問:為什么老師總能贏呢?引出田忌賽馬的故事:
齊王和田忌賽馬,規定每個人從自己的上、中、下三等馬中各選一匹來賽。
當時,齊王的每一等次的馬比田忌同樣等次的馬都要強,因而,如果田忌用自己的上等馬與齊王的上等馬比,用自己的中等馬與齊王的中等馬比,用自己的下等馬與齊王的下等馬比,則田忌三次都要輸。但是結果,田忌不但沒有輸,反而贏了比賽。這是怎么回事呢?
原來,在賽馬之前,田忌的謀士孫臏給他出了一個主意,讓田忌用自己的下等馬去與齊王的上等馬比,用自己的上等馬與齊王的中等馬比,用自己的中等馬與齊王的下等馬比。田忌的下等馬當然會輸,但是上等馬和中等馬都贏了。還是同樣的馬匹,由于調換一下比賽的出場順序,就得到轉敗為勝的結果。在學習了田忌賽馬的策略后,老師提問: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想說的?引導學生感悟:在有雙方參加的競賽或比斗中,即便身處劣勢,也不能輕易放棄,若是采用的策略適當,甚至能反敗為勝。
三、夢遠:通過數學文化的學習讓學生有目標地學習、生活,有夢想地規劃人生。
目標與理想是行動的前提,是指引一個人前進方向的明燈,是促使學生努力學習的原始動力。
教學片斷(四)五下:《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
在學習了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后,老師說: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紹一個人,他的名字叫:阿基米德。課件出示阿基米德巧辨皇冠的故事:
相傳敘拉古赫農王讓工匠替他做了一頂純金的王冠,但他懷疑金匠在金冠中摻假了。可是,做好的王冠無論從重量上、外形上都看不出問題。這個問題不僅難倒了國王,也使大臣們面面相覷,束手無策。后來,國王請阿基米德來檢驗。
最初,阿基米德也是冥思苦想而不得要領。為了解決這個難題,他是吃不香,睡不著。甚至連洗澡時,都在思考。一天,他去澡堂洗澡,當他慢慢坐進澡盆時,水從盆邊溢了出來,他望著溢出來的水,突然大叫一聲:“我知道了!”連衣服都顧不得跑了出去。原來他終于想出辦法了。
阿基米德把金王冠放進一個裝滿水的缸中,一些水溢出來了。他取了王冠,把水裝滿,再將一塊同王冠一樣重的金子放進水里,又有一些水溢出來。他把兩次的水加以比較,發現第一次溢出的水多于第二次。于是他斷定金冠中摻了假。當他宣布他的發現時,金匠不得不承認自己摻假的事實。
讀完這則故事后,老師問:現在,你覺得阿基米德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呢?學生一定會說:他聰明、善于思考等等。老師說:是的,阿基米德是古希臘著名的數學家。在難題面前,他從不輕言放棄。越難的問題,越是能吸引他的興趣,鍥而不舍的鉆研,直至找到解決的方案。
學習數學的過程,是讓學生帶著自己的知識、經驗、思考、靈感和興致主動參與的研究活動。在這個活動中,學生會經歷驚奇、困惑、探究、質疑以及失敗的沮喪和成功的喜悅。用文化作引領,加上教師的引導,恰當的評價,學生的這些經歷將伴隨著他們養成良好的習慣,堅強的品格,成為情優、志堅、夢遠的健全人、健康人。
參考文獻
[1]張奠宙,梁紹君,金家梁.數學文化的一些新視角[J].數學教育學報,2003(1)
[2]鄭毓信.“數學文化”與數學教育[J].中學數學教學參考,2005(10)
[3]教育部.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11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