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美亮
摘 要:教學體質不斷改變,以往的初中化學教學方式已經不能適應體質的改革。為了能更適應初中教學,提高教學質量,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必須改變以往的初中化學教學模式,以傳統教學為基礎,不斷創新教學活動,構建多種形式的教學新模式,以達到提高教學質量和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幫助學生更好的學習初中化學課程內容,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初中化學;新教學模式與教育
引言:
初中化學作為一門基礎課與生活息息相關,是學校對學生化學知識基礎教育的開端。初中化學的教學內容包括化學基本概念,幾種重要的元素,最基本的化學理論和定律以及化學用語。然而學生在傳統教學中收獲有限,個人能力水平提升不明顯,教學目的難以全面實現。因此為了適應教學大綱的改變,化學教育教學的模式也應該有所改變,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為學生高中化學學習打下夯實的基礎。
一、初中化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在傳統的化學教學模式中師者只注重學生學習成績的高低,而不注重學生個人能力的發展。教師的主要職責是傳授知識,而大多數學生心中只在乎最后的考試成績。師者,傳道受業解惑也。教師,不僅是單純的教師,更是教學生如何做人、主動學習、勇于質疑等寶貴素質。同時教師由于教學任務重大,又不能很好地兼顧所有學生的學習。這些問題都是值得探索和深思的。
二、初中化學教育新模式的意義
初中化學教育的新模式是一種探索。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新的教學模式注重學生能力和思想的培養。其目的是在達到教學目的的同時,對學生的各方面能力都要有所提升。初中化學教育新模式的意義如下:
(一)在新的化學課堂模式下,學生的主導作用更突出,而教師只是對學生的一種催化劑。學生主動學習,更明白自己的真正需求,同時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幫助他們收獲友誼。學生在交流中體會到快樂,隨著他們進入的程度的加深,他們的學習興趣也在慢慢生長。
(二)化學教育新模式的改變有助于提高教學質量。學生在新的教學方案中,不會是被動的接受,而是自愿進入到學習和思考的狀態。教師不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而是實施新的教學模式,如自我討論、課堂輪換等。學生的參與感得到滿足,教學質量也會有所提高[1]。
三、初中化學教育教學新模式的探索
(一)自主討論學習,激發學習主動性
翻轉課堂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教學方法,可以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激發學生的興趣。小組內學生相互討論,各成員各自發揮自己的優勢,可以對一個問題產生很多不同的思考。然后各個小組成員代表進行班級內討論,各小組相互分享學習心得,最后教師總結各小組的成果并加一補充,這樣學習任務就能很高效地完成。
例如,在關于酸堿性質的章節中,教師根據學生特點將學生分配到各個小組中,并為每個小組分配不同的任務。這個場景被設置為通過多媒體顯示真實的標簽。比較了濃硫酸和濃鹽酸的物理性質。一組學生被要求設計濃硫酸的稀釋方法。另一組接受藥物和器械治療。將學生分成小組,研究稀鹽酸和稀硫酸的化學性質。學生在開放實驗中自主探索酸堿的化學性質,加深對酸堿相似化學性質的認識,了解常見酸的化學式和名稱,加深對酸堿的認識。教師對學生的討論結果進行點評和總結,針對不同學生的個性開展職業指導,注重學生對知識的獲取,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更加注重學生能力的提高,從而不斷提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結合生活場景,將知識帶進生活,激發學生探究精神
化學是一門與生活有著緊密聯系的學科,學習知識和探究化學問題也是為了更好適應我們的生活。因此在化學課堂教育中,教師可以更多地結合生活實例,以平常顯而易見的一些現象帶入到化學學習過程中,告訴學生很多知識都是源于生活,也是為了更好地生活,鼓勵學生對生活中一些常見的現象引起更大的探究,逐漸滲透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和暗示,引導學生對化學知識的自我探究[2]。
例如:在學習“我們周圍的空氣”這一章時,可以開始先進行一段自我討論,要求學生自己已知的空氣的成分的理化性質進行收集,歸納總結,并且思考那些氣體與我們人類生產生活之間的關系,要求學生發散思維,對自己未知的氣體的性質進行猜測,并且與學生討論如何收集這些氣體,如何初步測定空氣中氧氣、二氧化碳等的含量。教師進行示范,提醒學生觀察現象時不要忘了提出疑問,提高學生注意力。教師最后根據實驗的現象,及時幫助學生解決已有的困惑,并且留下適當的問題給學生,鼓勵他們課后思考,并且自主完成課后課后習題。這是一個富裕教于行的好機會,不斷提高學生主動解決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結束語:
中學化學教學模式應該推陳出新,但它的重點更應該是引起學生對化學學習的興趣。教師應該結合學生特性因材施教,以適合的方法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特點,切實提高初中化學的教育水平,為學生今后的化學學習奠定基礎,促進學生的綜合水平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馬小輝,吳志強. 基于科學探究的初中化學雙軌教學模式研究[J]. 實驗教學與儀器,2017,34(2):3-4.
[2]劉智. 新課改理念下的初中化學教學模式[J]. 中外企業家,2017,56(9Z):206-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