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新英
摘 要:歷史學科作為高中學科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實施素質教育的背景下,高中歷史教學除了要注重學生“智力”的培養之外,還需注重學生“德”和“美”的培養。生活化教學理念在歷史教學中的應用,無疑為歷史教學培養學生“智、德、美”提供了可能。
關鍵詞:生活化教學理念;高中歷史;教學;應用
一、高中歷史生活化的必要性
近些年來,教育事業發展迅速,歷史也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加強了教學方法、教學理念等的改革創新。尤其是素質教育的實施,高中歷史課程課堂教學也嘗試了多種教學方法,如小組合作教學、探究性學習等,雖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實踐中,可發現上述教學方法有著一定的缺陷。生活化教學理念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在顛覆傳統教育教學模式的基礎上,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與現代新課標教育教學理念相符。除此之外,高中歷史采取生活化教學模式,可在學生獲取實用歷史知識的同時,讓教師獲得教有所用的價值,實現了師生的共同進步。可見,無論從何種角度而言,高中歷史生活化教學度有著重要意義與必要性。
二、現階段高中歷史教學的情況
(一)過分注重應試教育
現階段歷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側重于培養學生解決難題的能力。課堂上大多數時間都用來講解難題,對學生是否真正學習到歷史文化知識,是否真正地提高了自身的人文素養并不重視。通過我國傳統的歷史教學方法,不僅會讓學生對歷史產生錯誤的理解,而且還不利于增強學生對歷史產生興趣,打擊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學生很可能因此樹立錯誤的價值觀,從而對學生長遠發展產生了負面的影響。
(二)歷史教學封閉化
我國歷史教師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在教學過程中強調學生對知識點的背誦,不要求學生對歷史知識進行創新性的理解。這種教學模式不利于培養學生開放性的思維,學生很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學習到了課本上的知識,并沒有做更大的延伸。學生們學習的重點只是教材規定的重難點,平時關注到的只是練習冊上的習題和教師講課用的解題技巧。這種教學方法已經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使用了很多年,它的封閉性使現有的生活化教學理念難以展開。
三、生活化教學理念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具體應用分析
(一)利用平和的語氣
大部分歷史教師在上課過程中都習慣用嚴肅認真的語氣進行授課。傳統的教學觀點認為,教師上課用專業客觀嚴謹的語氣進行授課,會顯示出教師的尊嚴,但這種方式的弊端是會使課堂變得枯燥乏味,并且會營造出壓抑的氛圍,不利于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溝通,從而不利于師生關系的良好發展。為提高課堂學習氣氛,營造一個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教師應當用平和的語氣與學生進行溝通交流,進行歷史的教課。
例如,教師可以用詼諧幽默的語氣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教師可以用較為平常的語氣給學生們傳授知識。讓學生們知道教師也是平易近人的,從而消除校學生對教師的恐懼感。通過這種方式有利于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良好的關系,并且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出一個積極活躍的課堂學習氛圍。
(二)運用生活化的教學內容
高中歷史教材書上的語言雖然嚴肅正式,但教師可以用生活化的語氣將歷史書上要表達的內容表達出來,從而拉近學生與歷史課之間的距離。教師可以用生活化的語氣讓學生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了解生活,用所學習到的歷史知識指引行動。教師上課前應該精心設計教學內容,將復雜抽象的歷史語言轉化成生活化的語言,從而有利于把知識給傳授學生,拉近學生與歷史之間的距離。例如,當高中學生在學習《新潮沖擊下的社會生活》時,教師可以根據教材內容扮演教材內容中的人物,穿上西裝,并利用一定的歷史物品,引導學生們分析中國古代服飾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教師也可以穿著中山裝或者是旗袍,讓學生們親自分析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融合的特點。通過教師教學內容生活化,可以拉近學生與歷史之間的距離,從而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學習動力,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
(三)把學生當作課堂的主人
教師應該作為引路人,引導學生學習知識,帶領學生遨游知識的海洋,不是強行灌輸知識,讓學生囫圇吞棗,生硬地接受知識,這種教學理念在我國受到廣泛歡迎。通過這種教學模式,教師不僅可以和學生建立更加親密的關系,同時學生會對學習產生更大的主觀能動性。例如,在講解《抗日戰爭》這一篇章時,教師可以根據日生活中看過的一些紀錄片進行講解,便于學生理解抗日戰爭的具體過程。又如,在講解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和意義這個問題時,部分學生不知道從哪些方面進行解答,或者說對抗日戰爭勝利原因和意義理解不透徹。教師就可以利用紀錄片進行講解,讓學生在觀看紀錄片的過程中進行自我總結,通過創建生活情景,可以讓學生與歷史更加親密,讓學生更具有學習歷史的動。通過觀看一定的紀錄片,也會提高學生們的注意力,并且在觀看的過程中,部分學生也會發現一些新的問題,或者是對以前的一些問題有了新的見解。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也能讓學生以前的知識理解程度更進一步,也可以加深學生的記憶,讓學生在做題的時候更加靈活自如,在考場上可以舉一反三。
(三)提升學生的學習自信心
一些高中生在初中升高中的時候沒有與周圍同學相互認識,他們對周圍的環境會產生一種陌生感,從而會影響他們的學習效率,這種情況只會讓他們的學習情況變得越來越糟糕。教師要針對這種學生,在生活中給予他們一些鼓勵,增強他們的自信心。當教師在講解《新中國的成立》這一章節中,有很多學生會有自己的想法,從自己的立場來探討這個問題。有一部分的學生的想法并不是完全正確的,但是教師不應該直接指出錯誤,應該用委婉的方法讓學生明白錯誤,并且在適當的時候給予學生的安慰和鼓勵,多多幫助學生,多多鼓勵學生,讓學生們在學習上樹立信心。
三、結束語
在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我們要運用新型生活化教學理念,讓學生們對歷史知識產生興趣,感受到學習歷史的快樂,從而真正地掌握歷史知識,從歷史知識中感悟人生。學生和教師都應該摒棄應試教育的教學理念,用生活化的教學方法,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提高學生人文素質。
參考文獻:
[1]郭容丞.打造與生活相聯結的歷史課堂[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8(09):110-111.
[2]陳朱斌.高中歷史生活化教學的有效策略探究[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8,15(06):107.
[3]鄭志民.高中歷史教學生活化教學理念的應用[J].課程教育研究,2018(1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