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夢丹
摘要:本文從社會學的角度,分析宋代文人畫興起時的社會背景,其中,包裹政治、經濟、文化思想、文人創作主體以及這個時代的畫派,通過對這些內容的研究探索,對文人畫產生的必然性進行論證。
關鍵詞:藝術社會學;宋代文人畫;必然性
藝術社會學產生于19世紀中期,距離現在已經有170多年的歷史了,從剛開始的不是很被重視,發展到現在已經成為了學術界公認的不能忽視的一門獨立學科。藝術社會學是以藝術為主要對象,以研究審美活動的社會歷史發展及其規律的一門學科。“藝術社會學既是一門藝術科學,也是一門社會科學,實在美學、社會科學、藝術科學、心理學、哲學等等學科的影響下發展起來的,研究的是社會與藝術活動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以及藝術在具體社會歷史環境中所發揮的作用。”
中國古代美學和藝術理論中,雖然蘊含著豐富的藝術社會學思想,但并沒有發展成一門獨立的學科。中國古代以孔子的儒家精神作為指導精神,將藝術與社會、生活緊密的聯系在一起,高度強調藝術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20世紀初期,西方藝術社會學思想在中國廣泛傳播,如:丹納的《藝術哲學》、豪澤爾的《藝術社會學》、弗理契的《藝術社會學》等等西方藝術社會學著作分別由傅雷、天行、居延安等人翻譯,徐蔚南編寫《藝術哲學ABC》進一步傳播了丹納的《藝術哲學》的思想,胡秋原的《唯物史觀藝術論——普列漢諾夫及其藝術理論》對普列漢諾夫的藝術觀和美學觀進行了介紹,中國藝術界接納了西方藝術社會學的思潮,藝術理論形態開始出現轉型。
那么,在本篇文章當中,我們就藝術社會學角度,淺析宋代文人畫興起時的宋代的時代背景,包括政治政策、經濟技術條件、文化思想氛圍、文人畫創作主體文士階層以及同時代的院體畫派,探求這些種種因素與文人畫產生的必然聯系。
宋代在建國之初就創立了一整套的中央集權政治體制。經歷了五次的改革,宋代的重要決策機構最終形成,即宰輔制度。與此同時,宋太祖趙匡胤吸取前朝興衰教訓,實行修文偃武政策,重文輕武,為文士集團的發展提供了先決條件。作為歷史上唯一不抑商的朝代,宋代的經濟高度繁榮,農業、商業、手工業都發展到了一定的高度。商業的發達促使一部分藝術品變成商品,在市場上流通,繪畫也逐漸變成了一個能謀生的手段。與此同時,北宋時期造紙術的改進使紙張質量提高。畢昇活字印刷術的改進,極大程度的提高了印刷效率,名著、小說、詩文等大量流通,促進了文化的傳播交流。
宋代儒學復興,這使宋代的文人士大夫們都懷有一種強烈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相比理學,他們同時還受到道家思想的影響。道家思想是出世的,講求無為而治,超然物外的灑脫和自然之態,與文人士大夫們在政治上受挫之后所表現的隱世、寄情山水的心態不謀而合。同時,佛教的禪宗思想是具有中國本土特色的哲學佛教思想,禪宗“自由論”和對“心”的探討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文人畫家的創作熱情。宋代的這種儒釋道三流合一的文化思潮對繪畫的發展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
在這段歷史中,重文抑武的政治政策使宋朝的文人士大夫比之前朝的文士有著更高的社會地位和政治話語權。統治階級禮遇文人、提供入朝為官的機會、開放科舉、激勵文人讀書入世。通過科舉制度選拔的人才文化素質較高,琴棋書畫很少有不會的,這些人與政治聯系在一起,特別是通過科舉考試進入仕途的文人們往往被政黨連累,政治抱負難以施展,只能醉新黃老之學,追求自身心靈上的解脫。逐漸形成“入世而超世,超世而入世”的處世態度。而就是這些特殊的文化心態歷程,使宋代的休閑文化興起。一些不得志的文士遠離京城,追求閑云野鶴一般的自然生活。他們的休閑文化生活包含著他們對生命的感悟探索與日常生活中的審美追求。文人畫迎合了他們這種審美心態,抒發了他們心中所想借以聊慰生活。
宋代文士階層的壯大為文人畫的興起提供了大量的繪畫人才,文士階層的價值觀念和自身的文化修養啟發了文人畫的產生,宋代文士的心態歷程的轉變,正是宋代繪畫的繪畫觀念由描繪外部轉變為了對內心世界的探索的佐證,這代表了院體畫發展到極致求變求創新的必然性。
宋代繪畫是我國古代繪畫的鼎盛時期。宋代上接隋唐下啟元明,是處于中國社會近代化的開端,宋代文人畫將繪畫文學化則是我國古代繪畫進入近代的標志。宋代文人畫在中國繪畫史中始終占有極高的地位,從藝術社會學的角度來看,宋代文人畫之所以興隆與當時的社會結構,程朱理學的復興,道家自由論以及禪宗美學不無關系;文人士大夫階層的興起以及院體畫派的繁榮對宋代文人畫的產生都有著一定的影響。宋代重文的國策為文人畫的產生創造了文化土壤,經濟技術條件的發展為文人畫的興起提供了技術的支持,儒釋道并流的文化思想催生出院體畫與文人畫兩大不同流派,文士集團的文化心態點燃了文人畫的創作熱情,院體畫派與文人畫派則像兩個對立的方面,相互影響滲透、各自發展。這些社會因素都可以直接或間接的論證文人畫產生的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