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學大
【關鍵詞】 ?鈉泵 漏通道 電壓門 控通道
【中圖分類號】 ?G633.7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9)22-137-02
一、教學設計的背景
在多年的高三教學中,當復習到《通過神經系統的調節》這一節時,同學們對“靜息電位和動作電位產生的機理”不甚清楚,以及“鉀離子外流和鈉離子內流的跨膜運輸方式”和“鉀離子內流和鈉離子外流的跨膜運輸方式”不清楚。如果到教材中去找答案,人教版教材P18小字部分的介紹也簡略。對于上述問題的解決還是有困難。為此,我對原教材內容進行了豐富,增加了“鈉鉀泵”、“滲漏性通道和電壓門控通道”等內容,形成了此課題的教學設計,希望對高三教師同仁有所裨益。
二、教學目標
1.神經細胞膜內外鈉、鉀離子分布不均勻的原因
2.靜息電位和動作電位的產生機理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
1.鈉——鉀泵的作用
2.靜息電位和動作電位的產生機理
教學難點
1.鈉——鉀泵的作用
2.靜息電位時,膜內、外的鉀離子濃度高低以及鉀離子跨膜方式
3.動作電位時,膜內、外的鈉離子濃度高低以及鈉離子跨膜方式
四、教學過程
情境導入:早在1791年,意大利解剖學家伽伐尼發現興奮傳導實際上是一種生物電現象。但是神經纖維很細,做實驗困難。到20世紀30年代英國科學家發現烏賊的巨大神經纖維是實驗的理想材料,它粗大的軸突直徑可達1毫米,使測量電位差的微電極易于插入,為開展實驗提供了方便。取兩個微電極,一個插入神經纖維內,一個接到神經纖維膜表面,用微伏計測出膜內外的電位差。結果顯示,膜外為正電位,膜內為負電位。為什么會出現電位差呢?這與神經纖維內外存在著離子濃度的差異有關。科學家對膜內外、外幾種離子成分進行精細的測定,結果如表所示。
教師提問:為什么膜內、外能維持如此大的離子濃度差呢?(激起學生求知欲)
1.教師展示“鈉泵”模式圖
(1)老師引導:請同學們仔細觀察上圖,說一說膜外和膜內離子分布情況?鈉泵有何特點?
學生思考:膜外的鈉離子多,膜內的鉀離子多。鈉泵上分別有結合Na+和K+的位點,能向外泵出Na+同時向內攝入K+,需要消耗ATP,其過程是主動運輸(逆濃度梯度且需載體和能量)。
老師講述:它是鑲嵌在細胞膜脂質雙分子層中具有ATP酶活性的一種特異蛋白質,在Mg2+存在的條件下,可被膜外的K+或膜內的Na+所激活,因此又稱為鈉-鉀依賴ATP酶。鈉泵被激活后分解ATP并釋放能量,用于轉運Na+和K+。一般認為,鈉泵每分解一個ATP分子,即可排出3個Na+和攝入2個K+,鈉泵普遍存在于動物的各種細胞膜上。
(2)教師總結:由于鈉泵的作用,造成神經細胞膜兩側Na+、K+的不均勻分布。
2.靜息電位產生機理
(1)神經細胞膜上存在2種漏通道,一種是漏K+通道,還有一種是漏Na+通道,但由于漏Na+通道極少,因此Na+的擴散速率很低。靜息狀態下,細胞膜主要對K+有通透性,造成K+外流,使膜外陽離子濃度高于膜內,這是大多數神經細胞產生和維持靜息電位的原因。
(2)老師設問:K+外流是何種運輸方式?能無限制的外流嗎?
學生判斷:協助擴散(因為是順濃度梯度和需要載體);不能無限制外流,當膜內和膜外K+濃度一樣時,K+跨膜的凈流動速率為零。
老師指出:同學們對K+的跨膜運輸方式判斷正確。但K+跨膜的凈流動速率為零時,膜內和膜外K+濃度會一樣嗎?
老師引導:當膜內和膜外K+濃度一樣時,此時膜內外的電位如何?
學生判斷:膜外為正,膜內為負。
老師繼續引導:如果是這樣,膜外的K+又會回流至膜內啊!為何?
學生思考討論:因膜外為正,膜內為負,這種電勢梯度會驅動膜外的K+進入膜內,從而使膜內外K+濃度不等。故K+跨膜的凈流動速率為零時,膜內和膜外K+濃度不一樣。而且膜外K+濃度低于膜內K+濃度。(學生恍然大悟)
(3)老師總結:在靜息狀態下,膜的通透性主要表現為通過漏K+通道的K+外流,當K+擴散造成膜兩側的電位梯度足以對抗由于濃度梯度所引起的K+進一步擴散時,離子的移動就達到平衡狀態,這時跨膜的K+凈通量為零。這種電位差稱為靜息電位。動物生理學上常把膜外的電位定義為0,則靜息電位為-70mV
(4)進一步提問:如果細胞外K+濃度降低時,靜息電位值如何變化?膜外K+濃度增高呢?改變Na+濃度,影不影響靜息電位值?
學生思考:靜息電位增大、減小、不影響。
3.動作電位產生機理
(1)神經細胞膜上還存在2種通道,即(電壓門控)Na+通道和(電壓門控)K+通道。這兩種電壓門控通道與上述的漏通道相比,漏通道平時比較穩定,對外界的刺激不是很感冒,所以漏通道一直開放著;而電壓門控通道只在刺激發生時打開。在受刺激時,Na+通道打開,細胞膜對Na+通透性增加,Na+迅速內流,使興奮部位膜內側的陽離子濃度高于膜外側,表現為內正外負,這種膜電位變化稱為動作電位。。
(2)老師設問:Na+通道打開,Na+內流,其跨膜運輸的方式是什么?Na+內流的驅動力有哪兩種?
學生討論:協助擴散(因為是順濃度梯度和需要載體);驅動力有濃度梯度和由外向內的電勢梯度。
老師進一步提問:Na+能無限制內流嗎?為什么?什么時候凈通量為零?此時膜外Na+濃度與膜內相比,大小如何?
學生討論:不能,因為當膜電位轉變為外負內正時,這時的電位梯度是阻止Na+內流的。當濃度梯度驅動Na+向細胞內擴散與電位梯度阻止Na+向內擴散的兩種力量達到平衡時,Na+凈通量為零。但此時膜外Na+濃度仍然能高于膜內Na+濃度。
有的同學可能會進一步提問:動作電位期間內流的鈉離子在恢復為靜息電位的過程中,肯定要跨膜出去,會以什么方式跨膜呢?其載體會是什么?
這時老師可以讓學生自己想想,結果不難得出:主動運輸(因是逆濃度梯度),載體是鈉泵。(至此,學生終于明白:離子進出細胞什么情況是主動轉運,什么情況又是協助擴散。)
(3)老師總結:動作電位產生的離子基礎是(電壓門控)Na+通道打開,Na+內流。當興奮部位的Na+凈通量為零時,這時的電位差值即是動作電位的峰值。通常為+30mV.
動作電位如圖所示:
(4)老師提問:如果把神經浸浴于無Na+的溶液時,有動作電位出現嗎?如果浸浴于高濃度的Na+溶液時,動作電位的峰值有何變化?
學生討論:無動作電位。動作電位的峰值變大,因膜內外的Na+濃度差增加,Na+內流變大,使動作電位的峰值增加。
五、課堂鞏固練習
1. (2016全國卷Ⅰ第2題)離子泵是一張具有ATP水解酶活性的載體蛋白,能利用水解ATP釋放的能量跨膜運輸離子。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離子通過離子泵的跨膜運輸屬于協助擴散
B.離子通過離子泵的跨膜運輸是順著濃度階梯進行的
C.動物一氧化碳中毒會降低離子泵擴膜運輸離子的速率
D.加入蛋白質變性劑會提高離子泵擴膜運輸離子的速率
【答案】C
2.(2009山東卷第8題)如圖表示槍烏賊離體神經纖維在Na+濃度不同的兩種海水中受刺激后的膜電位變化情況。下列描述錯誤的是( )
A.曲線a代表正常海水中膜電位的變化
B.兩種海水中神經纖維的靜息電位相同
C.低Na+海水中神經纖維靜息時,膜內Na+濃度高于膜外
D.正常海水中神經纖維受刺激時,膜外Na+濃度高于膜內
【答案】C
3.2010全國卷Ⅰ第5題)將神經細胞置于相當于細胞外液的溶液(溶液S)中,可測得靜息電位。給予細胞一個適宜的刺激,膜兩側出現一個暫時性的電位變化,這種膜電位變化稱為動作電位。適當降低溶液S中的Na+濃度,測量該細胞的靜息電位和動作電位,可觀察到
A.靜息電位值減小 ? ? ? ?B.靜息電位值增大
C.動作電位峰值升高 ? ?D.動作電位峰值降低
【答案】D
4.2011浙江卷第3題)在離體實驗條件下單條神經纖維的電位示意圖如下,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a—b段的Na+內流是需要消耗能量的
B.b—c段的Na+外流是不需要消耗能量的
C.c—d段的K+外流是不需要消耗能量的
D.d—e段的K+內流是需要消耗能量的
【答案】C
六、課后反思
1.(1)本課對教材所述內容進行了補充和完善,補充了“鈉泵”,使學生明白導致神經細胞膜兩側Na+、K+分布不均勻的原因;(2)明晰了“漏通道”和“(電壓門控)Na+通道和K+通道”,使學生進一步明白了靜息電位、動作電位產生的機理和離子跨膜運輸的方式;(3)根據學生的學情設置了一系列問題,很好地培養了學生的理性思維和生命觀念;(4)通過課堂練習,鞏固了學生所學知識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5)通過本課學習,也使學生明白分析問題時要看事物的主要方面,考慮主要矛盾,如分析靜息電位的成因時,我們主要考慮了漏K+通道。漏Na+通道因為極少不是要考慮的重點。
2.結合人教版的教材內容和往年的高考試題的考情,我認為對于湖南的高三學子來說,“靜息電位恢復”的離子基礎(動作電位達到峰值后,此時Na+通道關閉和K+通道打開以及在超極化之后鈉泵的作用)是不做要求,故在本節設計中基本沒體現。
3.正是由于對教材內容加工的精準處理,又結合學情設置了問題與選好習題,使課堂順暢,學生對本節內容掌握很好。
[ 參 ?考 ?文 ?獻 ]
[1]人體及動物生理學第1版和第3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穩態與環境》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