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貽琳
摘要:方濟眾,是世紀陜西畫壇最重要的畫家之一,同時也是“長安畫派”的主要成員和傳薪人之一。年藝術生涯,似乎短暫了一些。但就在這短短幾十載春秋,他創作出了眾多膾炙人口的藝術作品,留下了豐富的理論經驗。方濟眾的作品的整體風格是清新質樸、回歸自然、靈動生氣、充滿生活氣息,通過他的山水畫面能夠充分反映這樣的特色,是他在中國畫學習過程中吸收傳統又貼近生活的結果。他的山水畫面中既充盈著漢水巴山的靈秀,又不失西北風地域雄渾擴達的精神面貌。現有的評論無一不圍繞著方濟眾這些優秀的山水畫作品,而他的花鳥畫作卻極少為人所道。
關鍵詞:方濟眾;花鳥畫;風格特點;原因探析
先“師古人”再“師造化”,對于傳統的學習,要傳承前人的筆墨技法,端摩前人筆墨精神,但這并不是最終的目的,更重要的是領會優秀的傳統筆墨精神將其運用到生活實踐,體現在創作當中。作畫者應是在不同的階段對臨摹都有不同的體會,即從筆墨技法到藝術精神和畫面意境的學習過程,未必臨摹過的就不需再臨,而是在藝術進步的不同時期,對同一作品中所表現的不同需求的學習,取其精華為己而用,去其糟粕引以為鑒,這才能體現出“師古人”的真正意義。在方濟眾的作品提款中也常可見仿何人筆意與對古人之繪畫精神的合與不合。若論方濟眾的師從,首先應該提到的就是趙望云。年方濟眾在西安考學時逢趙望云在西安舉辦畫展,他因留戀畫展逐一臨摹展覽的作品,趙望云深受感動逐將他收為弟子,自此開始了跟隨老師學習的日子。趙望云是他在山水畫學習階段最直接教授他筆墨技法以及藝術理論的老師,“到生活中去尋找出路”這是恩師給他的藝術創作指向,這一教誨與后來“長安畫派”“一手伸向傳統,一手伸向生活”的藝術主張不謀而合。
方濟眾的筆墨基礎都源于對山水畫的學習,繼承了老師趙望云的優秀技法和繪畫理論,而對花鳥畫的探索則是大量臨摹古代優秀作品,借鑒同時代優秀花鳥畫家的藝術形式是他的主要途徑。石濤的溝灑縱意,八大的簡練鮮明,清亮雅麗,程邃的枯骨焦墨,近代齊白石的大寫意花鳥畫都給了他不少的啟示。與他亦師亦友且同是“長安畫派”成員的石魯,更是對他的花鳥畫產生極深的影響。每一個成功的畫家都有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都是人生經歷和文化素養的表現,“我不敢發誓說,我一定能超過前人,因為真正的藝術大師‘是很難超過的?!霸诜綕娍磥?,真正的大師是無法替代的,—他在畫面上提款“青藤白陽兩無緣”也可以看做是對自己的種遺憾,腿力“經歷、卷實踐、見聞、修養不能不限制發自己的思想和視野?!巴ㄟ^他式的兩幅作品對比陳淳的畫,能、疼、夠明顯看出臨摹學習的痕跡。
方濟眾花鳥畫中常有纏繞的枯藤、交錯的樹枝,對這些景物的筆法處理無不透出他精深的書法功力,他本身也非常重視書法于繪畫中的運用,不僅研習過北魏精品《石門銘》,對顏真卿和柳公權的楷書也做過長期不懈的臨摹學習,還經常在書法篆刻上求教有“江南三鐵”之稱的錢瘦鐵先生。所以他的繪畫中線條的書法用筆滄勁清逸、剛中帶柔,莊重寬厚,如他的為人般。正如他所說:“藝術是人的品格化了的第二自然”,以他的畫面正是他精神化的生活。畫面中有筆有墨,有書有詩,既展現傳統中國式藝術的特點,又在形式、風格上敢于創新,能夠完成這樣的結合,“師古人”與“師造化”缺一不可。
方濟眾在《談藝錄》中所述:“藝術品的生命,正在于藝術家從生活中發現了任何人還沒有發現的新的美和新的表現手段。這就是我們要為之終生奮斗的目標?!被貧w生活的真、善、美是他對畫面的追求,也是他內心的真實寫照,羅平安先生在回憶自己與方濟眾的相處時也說到,“方老的為人很本分’,從不張揚?!睂Ρ乳L安畫派的其他幾位畫家,石魯是一個狂放不羈、行為豪邁的人,他的血液中似乎都充滿了一種蒼勁、雄厚的因子,因此他的畫作中充滿陽剛,有雷霆萬鈞的氣象。何海霞與康師亮的花鳥作品更具有文人畫氣質,且畫境筆意更重視傳統。
“長安畫派”的幾位畫家各有各的性格特征和風格面貌,但都遵循著同樣的藝術主張,他們的作品既有生活在大西北的地域特色,又能行發自我的藝術氣質。以筆墨書寫自然,從生活中提取畫面。各個時代的藝術名家匯聚在長安,傳統文人畫精神扎根在這里,形成了長久以來以“托物言志”、“借物扦情”的繪畫題材為主的表現對象。但隨著新時代的到來,畫家的自由發揮得到了更廣闊的天空。生活化、鄉土化的題材慢慢進入畫家的眼界,與人生活息息相關的事物,帶給畫家最真實樸素的感受,這也是情感的這染,將生活中獲得的感動以繪畫形式表達,正是他在藝術形式上的突破。所以說方濟眾畫面中清麗淡雅、樸實敦厚的情感色彩,是生活對他情感的回饋。
在方濟眾的作品中很常見,但這樣入眼滿是色彩斑斕的用色方式卻很少見,這種夸張的類似于西方油畫點彩的形式配合方濟眾行云流水般的樹干用筆,書法功底爐火純青,枝干的穿插、虛實關系明確,用墨干濕濃淡分明,多種顏色層層疊疊對于茂密的感覺表現的十分到位。乍看之下可能不理解方濟眾這種獨特的色彩表現,但是仔細想想在秋天的樹林中,綠葉未盡似黃非紅,夕陽西下之時,不用描述,此幅作品已經完全呈現出“秋林夕陽”的情境。林間兩只小鹿悠閑的在林中第章方濟眾花鳥畫風格的形成和特征漫步,這樣的“秋林”和林中充滿靈性的小鹿在一起,不得不說方濟眾在后期繪畫中對于“脫離生活原型”確實做了很大的嘗試和努力,可喜的是,他的作品確實在創新的意識下獲得了全新的畫面體驗。
參考文獻:
[1]陳超男. ?承前啟后的海上畫派. ?社會科學,2000,(2):64~65
[2]何楚雄著. ?中國畫論研究.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 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