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校園文化在高中思想道德教育中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諧校園的創造,校園師生是主力軍,關鍵是全校園師生要了解校園文化的完整性和校園文化的育人作用。在掌握藝術的方式中,我們知道詩歌具有獨特的文化作用,引起了人們的注意。學校的主人,教師和學生,通過三個階段,詩歌閱讀、課堂講座、詩歌創作等方式進行審美接受。認真觀察、細致品味、深刻理解、審美愉悅完成和接受隱藏在詩歌中的精神內涵。
關鍵詞:校園文化;?詩歌鑒賞;育人
校園文化是學校特有的精神環境和文化氛圍,包括校園建筑設計、校園景觀、綠化、美化內容,還包含學校傳統、校校紀校規、教育風格、學習氛圍,學校長期傳承下來的積極的精神形式。大多學校都有自己與眾不同的校園文化風格,他是一代代師生長期創造、積淀的結果,對后期受過教育的人的會產生深遠的影響。[1]
校園文化在學生思想品質教育中發揮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其在營造高雅莊重校園文化氛圍、提高道德教育質量、立德樹人效果方面有著獨特的作用,尤其在校園文化傳承和振奮人心方面作用突出。
一、運用詩詞智慧,深化校園文化氛圍
校園文化氛圍通過簡單的、易辨和豐富、獨特的文化氛圍,吸引和凝聚起全校師生的認知情感、意志、信念,加強共同體間的交流與教育。由此可見,校園文化氛圍不僅本身具有簡明性、易辨性且所展示的內容具有特殊性、指向性。在現有校園文化氛圍的基礎上,立足校園文化發展歷程,結合時代發展要求,傳承中華文化價值,注入優秀中華文化傳統,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源遠流長傳承和再創造性發展,深化校園文化的內涵。
中國是一個詩歌的國家,詩歌可以說是中華文化的代言,從“詩三百”到楚辭,從漢賦到文士墨客的五言詩,從輝煌的唐詩、多樣的宋詞、元散曲到現代詩歌,5000年的文化歷史也是一部詩歌史,其中著名的詩人如明星一樣無數。屈原、曹操、李白、杜甫、白居易、蘇軾、李清照、納蘭性德、毛澤東、郭沫若……其膾炙人口的詩篇,就是我們中華文化的精神高原,我們從這些偉人身上獲得的微妙影響是我們民族認同和愛國主義的精神源泉。屈原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毛澤東的“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抗日名將吉鴻昌臨刑前寫下的氣貫長虹的就義詩“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國破尚如此,我何惜此頭”等詩句,這句句精彩的詩句,表現了中國人民敢于為國獻身、勇于擔當、勤于思索、舍我其誰等民族精神的高度凝練。當今,“熱愛祖國、為國犧牲”也是學校的優秀傳統和優良校風,已被全社會、全校師生接受,為社會各界稱贊。[2]
二、寓思想品德教育于詩歌的審美之中
一般思想品德課注重理性學習,詩歌進入校園是通過審美來實現的。無論是在課堂教學中,還是在課下的閱讀與實踐中,詩歌對高中生的精神塑造作用是隱行的,但效果持久。
(一)詩歌的審美接受
審美接受是以審美為目的的接受,是非功利性的接受。學生閱讀作品時,其心理功能處于無限自由的狀態。這種自由是一種高度和諧的狀態,即所有的心理機制,如感性和理性,意識和無意識,記憶和幻想都非常活躍。詩性邏輯以情感閱歷為主旨,在非理性的深處沉淀著一種理性。比如在鑒賞《登飛來峰》時,文本的大氣豪邁,用典的精心,辭章的雅致,引人深思,味之不盡。在審美的剎時,學生們心靈覺察了美的目標,美的目標與學生們心靈的美的理念緊密吻合,于是學生們沉醉了,得到了情緒的滿意與精神的愉悅,這就是審美接受。
(二)詩歌的振奮人心功能
人類是先進的,理性的,情感化的動物,與其他動物不同,必須保護自己獨立的精神家園。通過美學上理解世界的詩歌,學生可以欣賞到超越現實的活力,實現深刻而富有的人性,追求超越和完美的人格。
優秀的詩歌可以從審美創造、到審美接受、再到振奮人心,這是一個流程,不是是否可能,而是肯定如此。審美接受是中間環節,提振人心是必然結果。詩詞抒情言志,往往蘊含著特定的時代內涵和思想情感,閱讀者會在文字的召喚下跨越歷史與情感的長廊經文學審美體驗之途而達致振奮精神之目的,《行路難三首》、《從軍行七首》、《竹石》《夏日絕句》等詩在隱形宣傳校園文化的同時,還能達到振奮人心之目的。
三、詩歌教學的育人作用
中外詩歌鑒賞課己經開設多年了,每一屆的學生都受益無窮,該課程不僅普及詩歌理論的一般知識,更多的是欣賞幾千年來中華民族文化史上保留下來的風格各異的優秀詩篇。筆者選擇的多是具有“文化傳承力和提振人心力”的詩歌,目的是使大學生在接受美的熏陶的同時更感受到肩頭的責任。如毛澤東詩歌,把政治家的毛澤東與詩人毛澤東融合在一起,把求個人發展的毛澤東與求民族解放的毛澤東交織在一起,把抒發政治懷抱的毛澤東和愛家庭親人、愛自然山水的毛澤東穿插在一起,讓大學生們從毛澤東的生命實踐和詩歌實踐中去感受一種“壯美”情懷,這對學生健康人格的養成、愛國主義思想的形成都具有積極的意義。[3]多年來,我們一直把詩詞比拼課作為語文老師展現自我的主要途徑,主要講授詩歌的文化傳承意義,并且結合學校的歷史講起,獲得了學生的歡迎。有學生在課下說,以前總覺得咱學校沒文化氛圍,通過老師的詩詞課大比拼,學校詩詞大賽等活動,我開始喜歡詩辭了,也真正的認識了咱們學校了;還有同學說,詩歌鑒賞課,太強大了。這力,來源于詩歌中蘊含的國家、學校豐富燦爛的歷史文化。
為加強學生的道德教育,社會形成了積極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通過詩歌創作,課堂解釋和詩歌朗誦等校園文化氛圍的耳濡目染,最大限度地發揮詩歌的激勵和積極的自我教育功能。完成傳播先進文化,塑造美好靈魂,促進社會誠信的思想政治教育任務,為構建和諧校園文化做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劉素萍.石家莊鐵道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3).
[2]劉素萍.藝術審美與建設和諧社會[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6,(3).
[3]王登峰.認真貫徹黨組指示精神,深入推進“中華誦·經典誦讀”工作.?http:?//www.?chinxlarrguagc.
作者簡介:陀添,1976.10,男,廣西容縣人,所在單位:廣西壯族自治區玉林市容縣中學,職稱:中學一級,研究方向:高中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