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社會的發展,各個行業對高質量的工程人才需求是越來越大,高校涉及的工程專業將會是一門熱門專業,學生有著良好的就業前景。但同時隨著競爭的加劇,各個行業對工程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例如在建筑工程和機械工程領域要求能夠控制誤差,在制造工程領域要求有創新,從制造向創造進行轉變。因此,必須要重視未來高質量工程人才的培養和教育
關鍵詞:未來工程人才;培養模式;教育方法
高校是培養人才的重要機構,未來工程人才對我國的經濟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高校在工程人才的培養方面還是存在弊端的,不能達到社會的要求,不能為社會提供全面的高質量人才。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就必須要了解目前高校工程人才教育的現狀,了解社會對工程人才的需求,從而制定科學的人才培養模式和高效的人才教育方案。
一、我國工程領域高等學校的教育現狀
(一)人才培養模式的產生和現狀。建國初期,經濟蕭條落后,百廢待興需要大量的人才,但是當時的國際環境導致我們只能和前蘇聯聯系,這就影響到了高等學校的教學模式。從專業設立、教育方式、教科書等都完全按照前蘇聯的模式進行了照搬,這種教育模式是計劃經濟的產物,強調的是專業對口,所有的專業包括教學方法都是根據現實的需求而設立的,實用價值很高。學生在學校學習完知識,直接分配到企業投入到生產當中,極大的緩解了當時對人才的需求,為我國經濟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但是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各個行業劃分的越來越細致,并且衍生了很多新的行業,這種教育體制很難在適用于當前的經濟模式。某一專業市場發展好,學生的就業前景就好,某一專業市場不景氣,該專業的就業就會受到影響,成了市場決定專業走向的社會,因此高校的教育必須要符合社會的發展需求。
(二)教育方法的產生和現狀。在傳統教學當中尊師重道的思想特別濃厚,這就造成了學生對教師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不敢提出質疑,只能被動的接受,嚴重影響到了學生創新能力和學習積極性。在中小學階段部分教師只負責教,卻不管學生有沒有學會,這種被動式的學習方式就會延續到大學,影響大學生的學習效果。雖然說現在提出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但是很多地區的執行效果并不理想,為了滿足教學業績,提升升學率,填鴨式的教學方式仍然存在。這種教學方式在工程領域就會表現為學生只會死記硬背教材知識,不懂得知識的創新,并且實踐動手能力遠遠達不到社會的要求,繼而影響學生的就業,影響社會對工程人才的需求。
(三)高校對教育管理的理念和現狀。教育理念是教學方式的價值觀,決定著以何種方式進行教學,以及教學的目的。高等學校如何辦學,看似是一個簡單的問題,其實關系到了教育發展的根本。例如清華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北大的辦學宗旨“兼容并包”等,都是指導學校長遠發展的重要因素。我國高等學校長期以來都是重視名師教學,注重培養優秀教師,但是優秀教師的評判標準是科研水平的高低,即發表專業論文的數量,和學生的教學毫無關系。這就造成了高校長期以來以教師為主,關注的焦點從教師到教授,從普通教學到專業教育,從對學校忠誠轉移到了對專業忠誠,這就導致了學生成了邊緣化的存在,從未得到重視。學生是教學的關鍵,脫離了學生學校也就毫無意義,如果只是重視空洞的學術,忽視現實的學生,對工程專業的學生只是敷衍了事,那么工程專業的學生在學校的這幾年將會一無所獲,這種教育模式是錯誤的,發展也不可能得到長久。
二、未來我國對工程人才的需求
在計劃經濟時代,生產者積極性不高,造成物資流通不暢,嚴重阻礙了經濟的發展。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進行,經濟全球化影響越來越明顯,與外國的交往越來越密切,這就使我們在各個行業感覺到了與世界其他國家的差距,尤其是高技術工程人才更是少之又少。為了改變這一情況,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從中央到地方都開始培養高技術人才,中央設置經濟特區來吸引外國的資金和技術,地方開始重視工程專業的教學。相信在未來各個行業的化分會越來越細,例如對芯片的研究會越來越深入,對高精尖工程人才的需求會越來越大,而這些人才的數量和質量就決定了各個國家經濟技術發展的速度和趨勢,因此對工程人才的培養一刻不能放松。
三、未來工程人才的培養模式和教育方法
(一)工程專業人才的培養模式。首先要培養掌握現代化技術的工程專才,以前我們認為的人才是指對某個行業十分精通,擁有專業的理論和熟練的技能。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各個專業相互交融的現象越來越明顯,工程專業雖然細分為很多領域,但是各個工程專業之間又相互聯系,工程與信息技術也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因此現代化的工程專才就要具備多元化的知識體系,尤其是信息技術知識。其次要培養善于管理的工程通才,現代化的生產方式和過去有著明顯的區別,過去要求數量,每個人只負責自己的一項工作,與其他同事之間沒有交流。但是現在不同,各個部門之間信息交流越來越頻繁,信息成為了影響企業生產效率的重要因素,因此現代化的工程人才要具備管理和溝通能力。
(二)工程專業人才的教育方法。首先要培養學生具有負責任的獨立人格,隨著都生子女的增多和家庭對學生教育的重視,在中小學階段越來越多家長開始全方位的為學生保駕護航,為了孩子能夠安心學習替孩子洗衣做飯,導致這些學生到了大學缺乏獨立學習和生活能力。培養學生的獨立能力是提升學生個人素質和能力的關鍵。其次要盡快實現完全的學分制,學分制的出現就是為了減少學年制的弊端,在一定程度上對學生的平時學習起到監督作用,但是很多學校的學分制只是走走形式,并沒有完全的落實。因此,必須要完善學分制度加強對學生的管理。
綜上所述:工程行業對國家經濟的影響越來越大,培養高質量的工程人才是高校義不容辭的職責。但是目前高校在工程人才的培養方面確實存在著不足,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一部分是歷史原因,源于計劃經濟當時的現實國情,另一部分原因就是個別高校沒有樹立正確的辦學理念,不重視對學生的教學,本末倒置。為了滿足未來社會對工程人才的需求,高校必須要建立正確的人才培養模式重視現代化工程人才的培養,重視管理型人才的培養,在教學方面要培養學生具備獨立的人格,落實學分制度。
參考文獻
[1]王力,關楠楠.歐美工程人才培養模式變革創新研究[J].商丘師范學院學報,2018,34(10):105-108.
[2]張莉.?卓越工程師培養項目化管理協同機制的研究[D].華北電力大學(北京),2017.
[3]尹鴻.?論“互聯網+”戰略下的新型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養模式[D].合肥工業大學,2017.
作者簡介:武桂香,1975.10-?,女,河北故城縣,哈爾濱工程大學,工程師,研究方向:機械制造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