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師范大學 文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7)
摘? 要:語言學系列課程作為高等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必修課程,對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和人文素養具有重要作用,對提高學生的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有重要意義。文章采用問卷調查等方法,以漢語言專業學生為調查對象,以教授課程的相關教師為輔助訪談對象,以課程需求為調查內容,開展了高等院校語言學課程的需求分析和實證研究。在問卷調查和數據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適合語言學課程特點和學生需求特點的開放型教學模式,以及與之適應的五大教學策略。
關鍵詞:語言學課程;學習需求;教學模式;開放型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000X(2019)21-0080-03
Abstract: As a compulsory course for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majo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linguistics series cours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cultivating students' competence and humanistic literacy, and improving students' ability to analyze and solve problems. By means of questionnaires, this paper conducts a demand analysis and empirical research on linguistics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ith students majoring in Chinese as the subjects, teachers teaching courses as the auxiliary interviews, and curriculum needs as the content of the survey. On the basis of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data analysi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n open teaching mode suitable fo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inguistics curriculum and students' need and five teaching strategies concerned.
Keywords: linguistics; learning needs; teaching mode; open teaching
一、問題的提出
語言學系列課程是目前高等綜合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必修課程。但從這些課程的教學現狀來看,令人堪憂。與文學類課程相比,語言學課程相對枯燥、乏味,學生學習興趣不高。同時,有些教師不知道怎么教,學生不明白怎么學,已成為當前語言學課程的突出矛盾。這些課程也一度成為學生最沒有興趣學習的“雞肋”課。為了解決這一難題,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本課題組圍繞“如何開設講授語言學系列課程”這一核心命題,調查學生對課程學習需求目標和特點,尋找適合語言學類課程的教學模式。我們認為從該課程教學現狀與學生反饋來看,學生普遍存在興趣不高、參與度低等問題,與忽視該課程的課程特點,不了解學生的課程需求特點,封閉式的教學模式等密切相關。認清學生的學習需求特點,采取適合該課程教學模式是成功教學的重要前提。
二、需求分析和研究方法
(一)需求分析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1943)在《人類激勵理論》一文中提出了需求層次理論(Maslow' s hierarchy of needs),目前這一方法已被廣泛應用于對企業員工激勵中。馮惠敏等(1994)認為需求(needs)是人體對內外環境客觀要求的反映,表現為個體的主觀狀態和個性傾向性。倪傳斌等(2007)提出需求分析(needs analysis)指通過內省、訪談、觀察和問卷等手段對需求進行研究的技術和方法。目前基于需求分析的相關成果,已經廣泛地應用于教材編寫(Frank 2000,李萌濤、龔立1994)、大綱設計(應惠蘭1996)、專業設置(呂必松1995)、教材編寫(劉珣1997)和教學研究(趙金銘2000)等。但從目前掌握的資料看,尚未有針對語言學課程的需求分析研究。本文擬以漢語言本科生為調查對象,分析對語言學課程的需求特點,開展語言學課程需求的探索性實證研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適合該課程特點的教學模式。
(二)研究方法
以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漢語言專業的大三學生為問卷調查對象,以開設語言學課程的教師為訪談對象,獲取相關數據,了解學生對該課程的學習需求及特點。主要方法包括:
1. 文獻回溯法。首先借助CNKI等電子資源及網絡資源,梳理需求分析的相關文獻,盡可能收集進行需求分析所涉及的相關參數,為調查問卷的設計提供基礎。
2. 問卷調查法。問卷調查是需求分析的最常用的研究方法。基于對相關文獻的梳理,對獲得的與需求分析的相關參數,結合課程特點進行甄別選擇,借鑒申健等(2014)等調查參數,確定問卷調查條目,再經過初訪談修正、評估整理、終稿確定等環節設計出調查所用問卷。利用設計好的問卷,對所選院校隨機挑選班級的學員參與調查。
3. 統計分析法。這次調查學生問卷共發出400份。回收386份,有效問卷378份,回收率為96.5%,有效率為97.92%。基于問卷調查所獲取的所有數據都會錄入電腦,采用SPSS軟件進行統計分析。
三、調查結果與分析
目前語言學系列課程,主要包括《語言學綱要》、《現代漢語》、《古代漢語》等基礎必修課程。學習需求分析問卷中共涉及了三部分調查內容,分別列出調查結果并分析如下:
(一)課程學習興趣的需求調查及結果分析
要了解學生對語言學課程的學習需求特點,必須了解其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學好某課程的內在驅動力。調查內容及分析結果如下:
表1 學習興趣的調查結果
表1調查結果不難看出,對語言學課程感興趣的比例僅為9.77%,而不感興趣的同學超過半數。沒有學習興趣的內在驅動,學生雖身在課堂,但心已走遠。這也是目前語言學相關課程教學效果差的重要原因。同時,這一結果也啟發我們,提高學生對語言學課程的興趣成為成功教學的關鍵一環。
(二)課程學習目標的需求調查及結果分析
語言學課程有諸多目標,本文篩選了8條作為問卷內容。讓學生根據自己經驗等判斷這些目標的重要性程度并進行打分。其中5分為非常重要,4分為重要,3分為一般,2分為不重要,1分為非常不重要。得分的高低體現了學生對該條目標重要性的認可度的差異。
表2 語言學課程學習目標的調查比較
注:級差指各條學習目標的得分與均分之間的差值。
通過表2不難看出,得分排在前三位的課程學習目標是:獲得學士學位、提高語言能力、提高未來就業競爭力。評分最低的學習目標是:提高自我認知能力。這體現了學生在學習這些課程時,學習目標性更加具有明確性和直接性。那些短期內尤其是與畢業或就業相關的目標得分遠遠高于那些長遠的有益于人全面發展的目標。課程學習目標的需求特點也給我們教學目標和教學模式的確定提供了啟迪。
(三)課程教學內容的需求調查及結果分析
語言學課程令許多教師感到頭疼的原因是如何讓學生充滿興趣、讓學生參與到課堂學習過程中。教師從自己的角度進行備課上課,無視課堂主體學生的需求,正如盲人摸象,必然偏頗。因為教師所教的并非學生所預期的或要掌握的。所以了解學生對語言學課程內容的需求,是成功開展課程教學的又一重要前提。經過甄別篩選,共設置了8個信息參數,其評分方式與上文相同。
表3 語言學課程教學內容需求調查
通過表3可以看出,評分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學習基本概念、提高語言能力、分析語言現象。換而言之,在語言學課程的教學課堂上,學生最想聽到的(或最主要的需求),應該成為語言學課程的主要教學內容。我們往往把上課的學習重點和時間分配放在了語言學理論學習、基本概念等方面,而忽略了提高語言能力、以及利用語言學理論分析語言現象等方面。對學習方法、語言理論等方面的得分并不高,這也體現了學生對于這幾項教學內容的重視度或需求度較低。毫無疑問,這是學生認識的誤區。實際上,這些信息調查結果這也為我們教學內容設計和糾正學生的認識誤區提供了參考數據。與學習目標部分的調查相比,在對課程教學內容的賦分均分遠遠高于學習目標的均分。課程教學內容的均分是4.18,學習目標的均分是3.54。這也體現了學生對上表所列出的教學內容的需求度更高。
四、語言學課程開放型教學模式的探索
(一)何謂開放型教學模式
開放型教學模式(Opened-teaching Pattern)是在素質教育(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的大背景下提出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該模式以師生雙方共同營造開放的學科世界為途徑,以學生獲得主動發展為目的,改變學生把教材作為唯一知識內容,把教師作為唯一知識源泉,把課堂作為唯一學習場所的教學模式,倡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主動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最終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應用能力。(孫道功2014)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開放型教學模式的最大特色是開放性和延伸性。即教學的課堂向學生之外的廣闊世界開放,也向學生內在的、具有無限可能性的精神世界開放,在開放型的教學模式中,學生走上講臺,課堂延伸到課外,教學場所拓展到網絡,師生之間成為學習的共同組織者,同學之間成為研究的合作者。
開放型教學模式的內涵模塊涉及課堂合作、課后延伸、靈活考核、從教反饋等方面,具體言之,涵蓋教學內容的開放性、教學場所的靈活性、教學過程的合作性、教學主體的實踐性、教學評價的多樣性等。其典型特征是自主性、合作性、研究性、實踐性、開放性。
(二)開放型教學模式的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的板塊主要涉及:1. 課堂合作:表現為師生之間的合作和生生之間合作。在開放型教學的課程上,每一個同學都是課堂教學的主體,都是其他同學學習的合作者,出謀劃策者。語言學課程的諸多內容可以在課前分配給學生,讓大家以互助學習小組形式形成合作關系。2. 課后延伸:開放型教學模式模糊了課堂教學和課外教學的界限。以網絡平臺為依托,與課堂教學互相補充。網絡平臺成為學生課堂之外討論交流的另一個課堂之外的陣地。3. 靈活考核:開放型教學模式打破傳統的單一考核模式,提出了多樣化的考核機制。改變傳統的通過考試作為衡量課程質量的唯一標準,學生的主動性、合作性等成為重要的考核指標。4. 從教反饋。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的開放性的考核機制,其根本目的并不是為了考核學生的等級。而是為了及時獲得學生的反饋信息,及時調整教學內容或方法,適應開放型教學模式的需求。
在語言學課程開放型的教學中,主要包括七大模塊的教學內容:設置討論問題、收集相關資料、撰寫討論報告、課堂討論學習、教師點評補充、教學效果反饋、課堂教學延伸。每一模塊教學都要突出互動性、合作性和開放性等特點。在每一模塊的教學中,力爭使每一個同學都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成為其他同學學習的合作者,出謀劃策者。實際上,七大模塊的教學內容,并不是僅僅局限于課堂之上。開放型教學模式模糊了課堂教學和課外教學的界限。某一模塊課堂教學的結束并不代表學習過程的結束,我們以課程所構建的網絡平臺為依托,與課堂教學互相補充。網絡平臺成為學生課堂之外討論交流的另一個課堂之外的陣地。
(三)開放型教學模式的教學策略
基于語言學課程的特點,以及開放型教學模式的相關特性,我們認為適合于該課程的教學策略主要包括五大類:
1. 引導策略。開放型教學模式的要求之一,就是凸顯學生的主體和合作性,所以通過各種引導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參與課堂并融入課堂。在授課過程,具體表現為引導學生利用所學專業理論知識,分析語言現象,提高利用各專業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利用網絡等工具,尋找資料,掌握學習方法等。正所謂“授人以魚,僅供一飯之需;授人以漁,則終身受用不盡。”
2. 合作策略。在開放型的教學模式中,合作成為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的最有效方法之一。要充分發揮合作之功效,讓學生之間成為學習的合作者,出謀劃策者。在合作中激發學生討論的熱情,促進學生的學習,提高學習效果。合作策略并不是否認教師的引導之功效,要求教師設計好教學內容和專題,為學生的相互合作和討論提供建議,并要改變“教師講、學生聽”的傳統教學方法。
3. 互動策略。互動性作為開放型教學模式的另一重要特征,具體表現為師生之間的互動、生生之間的互動、課堂與課外的互動、反饋與教學的互動等。在語言學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把互動作為貫徹教學過程的重要方法。讓學生走上講臺,讓學生融于研究,讓學生融于課堂。教師在互動中,獲得反饋信息,有的放矢,從而又反哺于課堂教學。
4. 自主策略。僅靠課堂教學永遠無法實現語言學系列課程的教學目標。學生的課外自主學習也是開放型教學模式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要求教師開列出課堂教學之外的具體的實踐任務和參考書目,從而使學生的自主學習不流于形式和口號。使自主學習成為課堂教學的有益補充,這樣課內和課外教學相互補充,相得益彰,同時也可以開闊學生的學術視野。
5. 考核策略。目前語言學課程的考核方式,重視結果,忽視過程,尤其是忽視了良好學習習慣和解決問題能力的考核,缺乏靈活性和多樣性。在開放式的教學中,提倡采用多樣性和靈活性相結合,過程與結果并重的考核方式。學生的主動性、合作性、參與性都屬于被考核的環節。
五、結束語
語言學課程實踐性強,趣味性差,成為諸多學生的噩夢。本文基于學生對該課程的需求分析,提出了適合語言學課程特點的開放型教學模式,并探討了該模式的教學策略。最終使學生能夠合作學習,合作研究,掌握學習方法,達到最佳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馮惠敏,黃明東,楊旭升,等.大學生學習目的的調查、統計與層次分析[J].電力高等教育,1994(2):27-29.
[2]倪傳斌.外國留學生漢語的學習需求分析[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7(1):68-75.
[3]Frank, R.A. Medical Communication: Non-native English Speaking Patients and Native English Speaking Professionals[J].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2000,19(1):31-62.
[4]李萌濤,龔立.科技外語界英語需求調查[J].外語界,1994(4):20-24.
[5]柳春燕,等.《語言學概論》教學重、難點及其分解[J].高等函授學報,2003(03):30-34+58.
[6]申鍵,等.高等體育院校體育類與非體育類學生學習特征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4(3):89-92.
[7]孫道功.試論成人函授語言學教學存在的問題和應對策略[J].中國成人教育,2008(10):165-166.
[8]孫道功.《語言科技論文讀寫》教學模式探索[J].南京師大學報(教學研究版),2014(下):86-88.
*基金項目:南京師范大學教學改革重點項目“《語言科技課程優質教學資源庫》的開發與應用”(編號:18122000091602);南京師范大學“語言科技創新團隊”項目資助
作者簡介:孫道功(1977-),男,漢族,山東日照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應用語言學及語言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