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梅娟 劉怡琛
摘 要:西道堂是“烏瑪”精神的載體,是“烏瑪”精神中國化的結果。在歷經半個多世紀的風雨歷程后,西道堂對“烏瑪”進行社會適應,賦予其新的內涵。本文通過概述“烏瑪”的變遷,著重對“烏瑪”精神再構建的內涵做出解釋,分析其表現方式,探討甘南臨潭縣西道堂模式對中國伊斯蘭教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烏瑪、西道堂、社會適應、借鑒意義
一、“烏瑪”的內涵
伊斯蘭教興起后,穆罕默德在打破阿拉伯人以血緣、家族、膚色、地域等人群整合要素的過程中,以伊斯蘭信仰為核心,建立了以“烏瑪”命名的宗教共同體。這是一種堅強的社會群體,其核心思想是穆斯林一律平等,共同的信仰是“烏瑪”存在的基礎。
伊斯蘭文化自7世紀東傳中國后,為適應中國本土社會,開始與當時以儒家思想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的交流、吸收和整合,在雙方的和諧共生中培育了回族文化, 誠如楊懷中所言:“中華民族養育回族, 使回回民族具有了儒家文化與伊斯蘭文化二元一體的文化結構。這二元一體的文化結構,構建了回回民族的精神世界。”伊斯蘭“烏瑪”想要在中國社會成長,就必須符合當時社會的主流思想的要求,適應傳統的儒家文化。因此,中國伊斯蘭“烏瑪”思想是伊斯蘭文化與傳統的儒家文化整合交融的結果。
二、 西道堂對“烏瑪”的實踐
西道堂是馬啟西先生在1890年創建于甘肅省臨潭縣的中國伊斯蘭教派之一,發展于1878-1911年,公元1919年至1957年馬明仁、敏志道執教期間為重建、發展和全面振興時期,1958年反封建期間遭遇重創。它以穆罕默德在麥地那建立的伊斯蘭烏瑪為藍本,將伊斯蘭文化與中國傳統儒家文化進行高度整合、吸收,并與當地的社會經濟文化形貌相適應而成長起來的伊斯蘭教派。
它創立初期,是按照“烏瑪”模式的而建立的,因此宗教制度和組織形式與阿拉伯“烏瑪”形式類同,其人文宗教社區的關系模式如下圖所示:(該圖摘自馬志麗《傳統與現代——中國伊斯蘭教西道堂研究》)
西道堂是“烏瑪”精神中國化的成功實踐,西道堂創立初期,在中國的具體條件下以集體生活的形式,實踐著“烏瑪”精神。將不同姓氏、不同民族、不同血緣關系的穆斯林以宗教的巨大凝聚力和感召力團結在一起,和睦相處,共同勞動,聯合經營,平等消費,共同努力,克服了當時惡劣的社會與自然環境的影響,改善了自身貧困落后的狀況,成功的將伊斯蘭“烏瑪”精神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隨著社會的發展,傳統的中國伊斯蘭“烏瑪”思想中共同生活、共同勞動、聯合經營的大家庭模式已無法發揮其原有的作用,教堂內的某些團體機構及共同組織不適用于時代要求,在社會經濟、文化、思想觀念的經歷大轉變的現代化浪潮下,保守的“烏瑪”模式面臨極大的挑戰,因此,西道堂的組織機構產生了較大的變化,大家庭式的集體生活的模式瓦解,信教民眾在生活方面的聯系開始減少,經濟生活實現獨立。但其在心理認同方面的聯系依舊完整保存,其和諧互助,和睦相處,共同發展的思想精髓得以繼承和發展。
三、西道堂在“烏瑪”思想指導下的社會適應
在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的風雨歷程后,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隨著黨的民族、宗教政策的逐步落實,西道堂獲得了新生。被拆除的2座清真寺恢復重建,恢復了正常宗教生活的教眾,在現任教長敏生光先生的帶領下,在“遵紀守法、愛國愛教”和在“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方針指引下,將原有的“烏瑪”思想與現代化世俗生活相結合,闡釋新的“烏瑪”內涵。這些在新時期構建的“烏瑪”精神內涵 具體包括:發展經濟,共同富裕;正視現實,注重實踐;重視教育,興學育才;搞好民族團結,維護社會穩定等內容。這些精神內涵將信教民眾緊緊的連接在一起,為宗教人文社區創造和留下了一筆珍貴的思想文化和精神物質財富。
經濟發展方面,在改革開放后,西道堂恢復了其經濟組織“天興隆”,與過去不同,現今的“天興隆”是在老字號品牌效應的基礎上,進行注冊登記的宗教團體經營的宗教自養企業。它以個體戶、專業戶、聯戶等形式組成公司,把藏區的皮毛、藥材等土特產收購并運銷到內地,再把內地的絲綢、茶葉、日用百貨,運到藏族地區銷售,成為民族特需品的民貿民營企業。現在“天興隆”公司在蘭州、杭州、蘇州、拉薩、昌都、玉樹等大中城市設點30多處。
生態保護方面,西道堂創建初期就有封山育林的傳統。這一傳統延續至今,據調查了解得知,如今,西道堂信教民眾致力于護山育林,改善自然環境。此次被調研地方的西道堂民眾承包臥龍山山地并綠化,面積高達200余畝,種植果樹130萬棵。為鞏固綠化成果,防止他人上山放牧破壞植被,清真寺派有專人管理山地。
社會福利方面,伊斯蘭教認為幫助別人是一種美德,會獲得安拉的厚報。西道堂根據宗教此內容,集合全社會的力量,除了依靠政府解決外,在回族內部,聯合有能力、有條件的西道堂信教民眾,建立起福利基金項目和有效可行的救助機制,幫助失學兒童上學、維持孤寡老人的正常生活。在調研中我們了解到凡是信仰西道堂的民眾,如果是孤寡老人,清真寺都會將他們接到寺中,請專人照顧,經費來源信教民眾自愿捐贈。同時,清真寺也會組織群眾幫其收割莊稼,使其后顧無憂。
社會性別方面,西道堂的創建者根據圣訓中“學習是每個穆斯林男女的天職”為依照,在創建初期就成立了女子學校,掙脫了“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傳統思想的束縛,為女性打開了一條學習之路。同時也對其他門宦不允許女性入清真寺的傳統進行了改良,在禮拜殿設立了帷幔,給與女性同男性一樣入清真寺的資格,允許她們在清真寺誦經禮拜,同時,年輕有為的女性學員也有機會站在阿訇旁邊向其他信教民眾講述心路歷程。
宗教生活方面,在西道堂進行的大型宗教節日紀念活動中,西道堂管委會成員會邀請其他教派、門宦的穆斯林共度佳節,同時,也會邀請佛教主持、道教道人和藏族的活佛參加,邀請他們在最尊貴的位置就坐。就此,受訪阿訇表示這是西道堂最鮮明的特點,中國伊斯蘭協會成員高占福先生在西道堂創始人馬啟西先生紀念100周年的慶典活動中激動地表示:這種漢、藏、回等不同民族、不同信仰者同聚伊斯蘭清真寺禮拜殿是中國伊斯蘭第一次的創舉。
社會生活方面,西道堂對男女的服飾方面也做出了適應社會化生活的改善。較長要求信教民眾在清真寺必須嚴格按照《古蘭經》要求著宗教服飾,行為舉止必須符合教義規定,但在日常生活中,民眾可根據社會生活要求進行著裝,在某些慶典型的場合也可根據需要穿晚禮服等,這體現了西道堂宗教生活與社會生活分開,在遵循國家宗教行為只在宗教場所進行的政策的同時也為信教民眾提供了更人性化的選擇。
四、結論
正是由于西道堂在中國本土成功的實踐并發展了“烏瑪”精神,才使得“烏瑪”思想的在構建得以實現,且賦予了“烏瑪”新的時代內涵。可以說,西道堂的發展就是“烏瑪”的重建。“烏瑪”精神是西道堂信教民眾心理認同和情感歸宿的文化符號,它具有較強的凝聚力,這種凝聚力將穆斯林緊緊的連接在一起,也在歷史的積淀中為社會創造和留下了一筆珍貴的思想文化和精神物質財富。
參考文獻:
[1]馬強:《伊斯蘭“烏瑪”精神與都市穆斯林社區——廣州穆斯林哲瑪提現狀田野調查》,《世界宗教研究》,2006年第1期。
[2]張明芳:《馬啟西思想及西道堂社會實踐的啟示》,《回族研究》,2006年第1期。
[3]陳建紅、李茹冰:《甘南臨潭西道堂“烏瑪”建筑特色探析》,《華中建筑》,2007年4期。
項目基金:本文為中央民族大學碩士研究生自主科研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