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嘉瑩
摘 要:2012年央視推出一檔節目“你幸福嗎?”引起全民對“幸福”的討論。幸福不僅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國家發展的堅定追求。對我國來說人民幸福還是當代中國夢的價值所在,是攻堅克難關鍵時期解決社會問題的切入點。對于我們這樣的一個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社會主義國家而言,馬克思主義幸福觀及其在社會主義國家中應如何貫徹落實是學界關注的重要問題。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幸福觀;實現路徑
一、馬克思主義幸福觀的理論淵源
馬克思在《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一文中最先開始對幸福的討論,在這里,他直接使用了“最幸福的人”的概念來探究對未來職業的選擇。隨后馬克思在他的博士論文中對個人內心的精神幸福與現實幸福這兩層面的幸福進行了探究,這兩個層面的幸福與我們當今社會中探討的精神幸福與物質幸福相一致,這也表明,馬克思認為幸福并不局限于物質層面的滿足,還包括精神層面的豐富。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中,直接使用了“現實幸福”和“虛幻幸福”的概念,闡釋了他致力于實現人民的現實幸福,而不是虛幻的宗教幸福,這是馬克思的幸福思想的從萌芽到成熟的過渡時期。《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是馬克思關于幸福思想走向成熟的一個重要文本。其中關于異化勞動導致幸福異化的思想,是其關于人民現實幸福論的理論基礎。在馬克思的相關著作中關于幸福概念和觀點的描述是一個不斷進步、不斷完善的過程。這與馬克思主義的不斷發展與成熟是分不開的,也是馬克思對勞動以及人的本質等重要觀念的認識和理解不斷深化、不斷發展的結果。
二、馬克思主義幸福觀的特點
馬克思主義中關于幸福觀的認識并不是一種片面的幸福觀,在他的理念之中一直追求的是全面、系統、完整的人類生活境界的到達,主要體現在馬克思主義幸福觀的幾點統一之中。
(一)個人幸福與社會幸福的統一
在馬克思看來,人是社會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因此,人的發展離不開社會的發展。一方面,個人幸福的實現離不開社會幸福的發展。社會幸福是由每一個社會成員共同創造的,個人要通過自己的努力為社會發展做出貢獻,不斷地推動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全面發展,在這種推動社會全面進步的社會實踐和為社會幸福奮斗的過程中實現個人幸福。在社會中個人追求個人幸福不僅僅是個人生活方式的選擇與權利,同樣也是必須承擔的社會責任與義務。另一方面,社會幸福為個人幸福創造條件。片面追求社會整體幸福而忽視個人幸福是不正確的,因為社會的發展同樣離不開個人發展,社會的幸福實現離不開個人的幸福實現。忽視個人幸福的社會,也難以實現真正的幸福。總之,個人幸福的實現離不開社會幸福的支撐,社會幸福的構成離不開個人幸福的結合。
(二)物質幸福與精神幸福的統一
人類生活分為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幸福也劃分為物質幸福與精神幸福。物質幸福是指人們在物質資料方面需要的滿足,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質基礎之上的幸福。在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中最基本的就是要滿足物質的需要。因此物質幸福是人們追求的首要幸福。精神幸福是人們在意識、心理層面的滿足。追求物質幸福并不可恥,但是不能完全忽視精神幸福。馬克思在關于共產主義的基本特征的描述之中,明確指出人民精神境界的極大提高是實現共產主義的必要條件。因此,在物質條件充分滿足的前提之下,要不斷的促進精神條件的滿足。
(三)勞動幸福與享受幸福的統一
當今社會一直宣揚勞動光榮,那是因為勞動創造幸福,幸福是勞動的結果。馬克思主義幸福觀不反對人們追求物質幸福,并鼓勵人們通過勞動獲取幸福,而人們也正是通過自己的刻苦勞動來獲得幸福的。在以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主義社會中,勞動成為人們謀生的手段,其本身就成為一種幸福。享受幸福是指人們通過勞動或者其他方式獲得幸福之后的一種形式。享受幸福和享樂主義不一樣,享受幸福是對自己付出勞動,自己艱辛得到的幸福的合乎情理的享受,并不是好吃懶做,或者損害他人的幸福換來的。人們通過勞動獲得幸福,同時,勞動也代表著一種幸福,而對自己勞動換來的幸福有享受的正當權益。
三、馬克思主義幸福觀的實現路徑
(一)深化馬克思主義幸福觀的正確認識
馬克思主義幸福觀不是享樂主義也不是禁欲主義,是正確的科學的引導人民走向幸福的幸福觀。實現幸福生活需要加強對馬克思主義幸福觀的正確認識。在現在社會中,有許多人認為有錢就是幸福,或者不勞而獲就是幸福,他們認為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私利主義等是獲得幸福的正確理念,很明顯這些其實都是必須抵制的錯誤觀念,是錯誤的幸福觀。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宣揚正確的馬克思主義幸福觀,在眾多錯誤卻又迷惑人心的幸福觀中開辟一條正確引導人們走向幸福的幸福觀道路才是應有之義。
(二)將馬克思主義幸福觀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結合
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高度重視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從國家、社會、公民個人三個不同的層面來提出要求,為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促進經濟社會穩定和諧發展,促進人民幸福生活提供精神保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馬克思主義幸福觀有相通之處,例如愛崗敬業鼓勵人們熱愛勞動,尊重勞動,而在馬克思主義幸福觀中同樣認為勞動是創造幸福的源泉是獲得幸福的重要途徑。除此之外,還有和諧的社會環境是實現社會幸福的前提,自由是個人幸福的體現等等。
(三)將馬克思主義幸福觀落實到中國夢的建設之中
馬克思主義幸福觀的根本宗旨是促進全人類的幸福,是為廣大的勞動人民謀幸福,是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走向幸福的行動指南,堅持貫徹落實馬克思主義幸福觀是實現中國夢的理論基礎。實現中國夢在根本上來說就是實現中國人民的幸福夢,而中國人民幸福夢的實現離不開馬克思主義,離不開馬克思主義幸福觀的指導。馬克思主義幸福觀為中國夢的實現提供理論指導,中國夢的實現是馬克思主義幸福觀的時代表達。
對幸福的向往與渴望是每個時代的人民正常的情感訴求與實踐目標,馬克思主義幸福觀是建立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基礎上的科學的幸福觀,它真正的站在人民的立場上,關切人民幸福,是指導廣大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獲取幸福、走向幸福的唯一幸福觀,是我們必須堅定不移的貫徹的理論指南。
參考文獻:
[1]陳成志.論馬克思主義幸福觀的科學性及其認同教育[J].學術交流,2012(03).
[2]閔緒國.馬克思主義幸福觀論析[J].高校理論戰線,2010(02).
[3]錢美娜,王永貴.論馬克思主義幸福觀及其實現方式[J].求實,20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