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秋艷
隨著中國經濟飛速發展、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從共享單車到共享經濟,共享共贏成為思考問題的時代主流。少數人掌控、享受藝術的局面隨著網絡普及已經被沖擊被打破,提倡美術普及,讓所有的人都能享受到美術的福利,得到美術的熏陶,乃至用美術表現自己對世界的感性、形象的認識,是時代的趨勢。本文所說“美術”是指用一定物質材料,如顏料、紙張、畫布、泥土、木頭、金屬等,塑造可視視覺形象,反映自然或社會,表達創作者思想觀念或感情的藝術活動。美術的表達是人類發展史上比文字還早的表現人類生活的方式之一,以美術作品的形式通行于世界,超越語言文字,跨越不同民族文化藝術的差異,形象展示各民族創造的精神文化成果,傳達人類情感,對整個世界和諧有序發展起著重要作用。美術普及這個提法指向于跨越與美術學科限制,面向人民大眾所有人都敞開的美術創作、美術教育、美術欣賞以及美術收藏等活動。
藝術來源于人民最終還要回歸于人民大眾,思考如何用美術的精神食糧惠及人民大眾,談“回歸于人民”的美術普及,比建筑高深理論更有現實意義。文化館、群眾藝術館、美術館、博物館、學校所推進的美術普及、美術教育卓有成效,成績值得肯定和自豪。而社會上有眼界的民間機構積極進行美術普及的各項舉措,亦引人關注,主要呈現從美術的產出到美術的接受這兩方面的新樣態:
一、 聯合國際積極藝術力量,打破美術創作門檻
隨著中國“一帶一路”合作發展的理念,無論美術館博物館、各大高校等國內美術機構還是民間美術組織與國際交流非常活躍頻繁。其中美術普及做出社會效果且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是“意向世界 多彩中國”這個微美術項目。意大利貝納通基金會的“意向世界”項目,是面向全世界人們征集、展示一種微美術的形式與概念。2016年由北京正視引入中國,開始廣泛征集民族微畫,名字是“意向世界 多彩中國”。任何有興趣的人都可以免費領取10X12cm 的小畫框,題材不限,手法不限,所用材料不限,只要有藝術創作想法、意愿或沖動,就可以大膽去嘗試!
這個創意非常吸引人,一時間著名的藝術家、詩人,各行各業不具有繪畫基礎的普通民眾等,都積極參與這項活動。在這里藝術不再是屬于少數人可以享受的精神園地,也遠離只能放置在巨大展廳空間里的巨幅創作,而是關注現實生活,表現大眾生活與藝術心理的各個真實的層面,鼓勵所有有興趣的大眾參與進來,并不否認精英藝術家的價值,這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或者說兩個問題的不同處理方式,藝術家并不是橫空出世,而是有廣大群眾基礎的。筆者作為多年從事藝術創作實踐的人深切體會到,如果腦子里老是想著創作一幅大作,此外一切都得靠邊站,一切生動鮮活的思緒都得推開,這樣就喪失生活本身鮮活的小樂趣。
群眾都有藝術參與的權利,文化的文脈要發展,不打擊群眾參與的熱情,同時不懷疑精英藝術的優秀,中國即將出現偉大的藝術家正是在這樣的土壤中生長出來的,保護大眾參與書法的積極性,同時保護先進的引領時代的藝術家的發展道路,好作品最后會有目共睹而留下,差作品會隨風而逝。后現代藝術元素的引入,作品構思與形式空前豐富,這是一個寬廣且令人充滿期待的思路,這個思維創新點將會為中國藝術家提供更為廣闊而深邃的藝術天地。人們如果有時間去欣賞世界,就不會缺乏搞美術的動機。無論是普通人還是畫家都是由現實生活提供畫畫的動機,現實生活應該有表現的權利,人們由日常現實生活觸動起來的思想情感有權也應該得到表現,微美術恰恰提供這種可能。“意向世界 ”來到中國,開啟的是藝術平等的概念,在這10X12cm小小畫框上呈現每一個人、每一個地域、每一個內心的廣闊視野和豐富的世界,可謂“一沙一世界”。眾多微作品放在黑色格子里,幾十幅一組展示,形成藝術的馬賽克,使多元并置和同時空展示得以實現,展現出共享美術的一種新樣態,這是對中國既有美術現狀提供一種積極意義上的思考。
二、消除普通民眾美術欣賞與收藏障礙,引動國內大眾美術消費潮流
隨著國家經濟建設的進步,人民大眾生活達到小康水平,如書畫市場泡沫破裂,這些都是中國美術市場出現的問題、成長付出的代價。前些年人們剛剛富裕,很多人比車、比房,這些年人們比精神財富,比國外游歷比收藏,比墻上有沒有高雅的書畫美術作品。回到原點上講,美術使用簡單樸素的審美形式影響著人民群眾的精神生活與物質生活,這來源于生活的作品怎樣真正的“回歸人民大眾”,怎樣 讓人民大眾都能輕易欣賞、收藏美術作品,這也是中國美術當前發展中出現的問題。
浙江省的浦江、安徽省的蕭縣、山東省的高唐以及甘肅等地的書畫之鄉,其形成有其地域文化的原因,是響應這種需求應運而生。還有這兩年在北京做的比較有影響的是博寶的“藝品萬家”,都共同推動人民大眾美術消費時代的到來。讓普通大眾都能買得起美術作品,美術商品化,而不是奢侈品化,讓美術作品真正掛在千家萬戶的墻上,現在全民的文化素質在提高,人們日常生活需要有品質的美術作品。在中華民族日益復興的今天,實現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高雅的書畫美術作品可謂當仁不讓。致力于實踐的帶領者,通過一系列的活動推廣,讓藝術家和人民緊密的連接起來,讓生活藝術化,讓藝術生活化,讓藝術家真正成為人民的藝術家。
小結
中國最大的國情就是人多,美術要為人民大眾服務,縱覽這兩方面新動向是否提供了一種思考的啟發或積極參照?筆者初步思考到以下兩方面:
首先,反觀中國美術現狀,我們是否把藝術創作進入的門檻設立過高,普及美術,引入普通人的參與對于建立起當今藝術體系和法則,對于挖掘、揭示藝術的真正本質不是干擾,而是提供更廣闊的土壤。藝術是什么?在當今已經不是理論家來界定的,而是要把它放進公眾的視野,人民來參與,然后由社會輿論和大眾來判斷。打破了生活與藝術的界限,并全面地詮釋了日常性與藝術性,精英化與大眾化的差異與雷同特征。微畫展形成了一個系統,利用生活中所有可以利用的材料,電影、錄像、書籍、目錄編輯、烏托邦設計等傳媒技術,使人們改變了藝術的觀看方式,動搖了大眾根深蒂固的藝術觀念。針對中國的現狀,怎樣轉化國際積極力量,怎樣調適自己的藝術創作與藝術行動,是需要動腦子的。民族微畫需要成長,積極吸取社會的精神能量,下一步才會有所大作為。
然后,普通大眾參與的這種藝術的行為和過程,比畫面反映內容及其本身顯得更重要,美術成為了改進和轉變大眾的一種積極方式。博伊斯是把藝術從象牙塔引出來,歸還給大眾。美術作品提供了可以相互交流的舞臺,從而超越了一切理論表述。重要的是我們的發現,而非我們的期待。藝術主要體現視覺觸及的力量,不可能負擔政治家、社會學家、哲學家的思想重任。當人們欣賞美術作品的時候,內心就少了些浮躁,多了份寧靜。在最短的這塊板,能不能讓更多的人進入進來,藝術匯聚大眾進入,正是可以提升的一塊“可耕地”。順著由這兩種普及美術新動向啟發,再展望遠一點的話,還可以長期創立大眾美術參與學校,使公眾普遍認識到美術創作可以成為一種自己想參與就可以參與的能動的實在的事情,公眾學著把美術活動看成是一種社會生產,那么當代藝術的成果得到公眾自然而然的接受,得到深入人心的認可。這種方式提示人們美術已經不是私人感受,而是與社會和公眾相關的文化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