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麗雪
微課作為一種微型視頻網絡課程資源,打破了傳統的教學方式,既可查漏補缺又能強化鞏固知識,滿足了學生對不同學科知識點的個性化學習、按需選擇學習,是傳統課堂學習的一種重要補充和拓展資源。微課應用于學科教學中,與學科整合是現代化信息教學的必然趨勢。
鶴壁市山城區第六小學,位于城鄉接合部一個礦區邊緣,在校學生中有三分之一是來自農村的留守兒童。這部分學生的父母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再加上長期在外務工,對學生管理缺失。因此,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一旦遇到困難,就很難及時解決。
學校雖然地處偏僻,但是現代化教學設備齊全,實現了網絡全覆蓋,也就是實現了“班班通”“人人通”,為教師開發、設計、應用微課,提高教學有效性,構建學科整合下的高效課堂提供了平臺。
2017年4月,鶴壁市山城區第六小學申請了河南省級課題“微課在學科教學中有效應用的實踐研究”,課題組成員經過兩年多的實踐,對微課在各學科教學中的有效應用進行了摸索。
一、微課應用于課前,加強預習指導
課題組成員季老師將課前預習作為微課應用研究的重點,選取了六年級上冊語文課本中每個單元的第一篇課文制作了系列預習微課。微課制作時把握單元訓練點,滲透預習方法的指導,改變過去只是讀讀課文和看看生字的單一、低效預習。
比如《開國大典》一課,微課的內容包括生字的認讀練寫、課文主要內容的把握以及單元目標提出的“領悟文章的表達方法”。課前,學生們根據教師發送的微課進行了有針對性的預習;課堂上,教師組織學生自主學習、合作討論,共同完成預習任務單的檢測。學生借助微課,小組合作學習,參與率高,學習興趣濃厚。
預習微課放在課前,對沒有預習習慣和預習方法的學生進行有效指導,對每單元的開篇課文做示范指導引路,使學生在掌握學習方法的基礎上能舉一反三,在單元其他課文學習中鞏固運用,最終讓學生循序漸進,逐漸掌握方法。
另外,教師還準備了預習任務單,可更直觀真實地了解學生對新課的自學掌握情況,尤其是對中等生和后進生有更明確的指導方向,提高了教學效率。
二、微課應用于課堂,突破教學重難點
課堂是學生學習的主陣地。我們將微課應用于課堂,發揮微課指向性強、新穎直觀的優勢,解決重難點等突出問題。
比如,北師大版五年級上冊第七單元嘗試與猜想部分的“雞兔同籠”問題,是廣為流傳的數學趣題。如何讓學生解決此類問題呢?課題組李老師本著“讓學生經歷猜想、實驗、推理等數學探索過程”的思路,借助微課,先從數據較小的問題入手,引領學生用“列表法”“畫圖法”“假設法”一一嘗試解決問題;在直觀體驗的基礎上,再指導學生推理出“列方程法”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巧妙地突破了重難點;微課的最后還出示了一組練習題,以“勇于挑戰”的形式讓學生進行強化、遷移訓練,使學生能夠扎實掌握知識點。
利用微課還可以解決數學概念、空間圖形等問題,有針對性地對問題策略、知識內容進行歸納,靈活地突破了重難點,提高了課堂學習效率。
三、微課應用于課后,及時查漏補缺
相對于傳統教學課堂,微課有效地解決了“一對多”的關系。傳統課堂上,教師用一個教學預案面對不同層次學生的不同需求。而將微課運用于課堂,教師可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他們可以在課余無限次地自由觀看視頻,暫停、重放,直到弄懂為止;而對學有余力的學生,教師可以對有關知識點進行延伸,再制成相應的微課,從而滿足這部分學生的需求,達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課題組成員孫老師制作了讀寫結合的微課系列視頻,以每個單元的習作為主題,進行作文的拓展延伸活動。
比如《請假條》一課,作為小學階段的應用文習作,原本不難,但是對學生而言,在習作時難免會有疏漏。教師將制作好的微課發到家長微信群里,指導沒有掌握的學生及時查對知識要點,既是對學生掌握情況的有效反饋,又指導家長督促學生及時鞏固當天知識,起到了查漏補缺的作用,有效提高了學習效率。
課題組還將微課應用于科學、音樂等課堂教學中。科學課上實驗的演示、探究活動的操作步驟指導,音樂課中精彩唱段的視頻、節奏的把握等,充分發揮了微課的優勢,使學生課內課外無縫對接學習。
微課,以一種新型的信息化教學手段,將課堂搬出教室,走向課外,實現了課堂的翻轉,讓學生隨時隨地可以片段化學習、個性化學習。課題組經過實踐,不僅有效解決了學校留守兒童課外學習的問題,提高了學習效率,而且提高了教師制作、使用微課的能力,極大地提升了教師的信息化素養。
(本文系河南省教科規劃一般課題“微課在學科教學中有效應用的實踐研究”【2017】-JKGHYB-0811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