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珊

在去年的奉化海峽兩岸婆媳文化節上,100對來自大陸和臺灣的婆媳在浙江奉化雪竇山以詩歌“敘鄉情、話家事”,共探家庭“幸福密碼”。自2011年以來,海峽兩岸婆媳文化節已成功舉辦八屆,其中“文化傳承、弘揚家風”是文化節不變的“曲目”。而在這個保留“曲目”中最讓人矚目的,莫過于來自海峽兩岸一封封情真意切的家書。
“迢迢千里,我們相見并不容易;碌碌生活,我們相處的日子也不多。可是,媽,孤單的時候、為難的時候、開心的時候,我卻常常想起您……”
“記得每天要服用的藥,不用擔心我們,把自己照顧好就好了……”
“前天陪您在醫院做完各種檢查后匆匆把您送上回老家的車。今天給您寫信,腦子里一直浮現您日漸佝僂的身影,還有臨別時您那番過意不去的話……”
家書里,有感激,有叮嚀,有囑托,更多的是做人的道理。這些家書被分門別類整理成不同專題,編制成冊,形成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兩岸家書”只是奉化家風家訓建設的一個載體。近年來奉化把家風建設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細落小落實的重要抓手,在“理、秀、融、引”四字上下功夫,充分發揮家風“潤物細無聲”的教化功能,形成了以好家風正民風、凈社風、育政風的良好社會氛圍。
家訓是中國傳統家庭教育的重要形式,通過在“理”字上花精力,奉化對散落在民間的家訓、家書及家風故事進行整理,以喚醒市民的家風家訓情結。
為此,奉化聘請當地的民俗專家,耗時一年半,整理、編輯民間優秀家訓,相繼編印了《奉化民俗》和《奉化家訓族規》,對奉化主要族氏家訓族規取精華、去糟粕,突出能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在要求的理念,弘揚傳統美德。此外,奉化還在全區開展家風家訓征文活動,并組織作協成員、新聞記者,重點挖掘12個優秀家風、家教故事,引導廣大群眾知家風、重家風。
為了達到多途徑涵養、立體式宣傳的目的,奉化同時在“秀”上做文章,通過不同的載體,使好家風深入人心。
以文化禮堂、道德講堂建設為契機,奉化廣泛開展家訓“進禮堂、進講堂”活動,組織黨員干部、志愿者上臺說家風、談感受,進村入戶寫家訓,將家風家訓制作成匾額、條幅等,在文化禮堂、門楣廳堂等集中展陳,實現全區文化禮堂展陳家風家訓內容全覆蓋。通過各類媒體,奉化開展大討論,傳播好家訓、宣傳好家風、展示好家庭,并鼓勵基層編排小戲、小品、小曲、小故事,在惠民、民俗活動,傳統節日中講給百姓聽、演給百姓看,以快板、民謠、詩歌、三句半等多種形式開展家風宣教,有力地提升了好家風的感染力和影響力。

奉化還開展各種形式的傳承活動,不斷延伸好家風踐行的范圍,讓家風家訓春風化雨般融入城市、鄉村,融入機關、學校,融入市民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作風建設中,奉化組織機關干部親屬開展廉政寄語活動,收到寄語700多條,其中既有長輩對晚輩的叮嚀、激勵和希望,也有配偶之間的理解、提醒和鼓勵,還有子女對父母的崇敬、祝愿和期盼,使廣大黨員干部隨時隨地“照鏡子、正衣冠”。奉化區的各個學校也開展經典誦讀活動,在經典中感悟古人家風。目前全區51所中小學全部訂立了校訓,并編印成冊。奉化還引導村民開展村規民約編制活動,使家訓與村規民約有機結合,內化為一種道德“繩索”。
此外,奉化組織尋找最美家庭、打造最美家長學校、發現最美鄉賢、評選最美先進典型等活動,發掘出一批批典型。通過典型引領,在全社會營造崇德向善的社會風尚,促進家庭和睦、社會和諧。目前,奉化區涌現各級各類典型模范200余人,各級文明家庭2000多戶,占全區家庭總數的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