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水根 張逸龍

外漕村位于江北區甬江街道北郊片區,曾是當地有名的貧困村,村級固定資產不足20萬元,僅靠一個養鴨場來增加村級集體經濟收入。“由于基礎薄弱,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猶如趕鴨子上架,我們被戲稱為‘老鴨生蛋村’。”外漕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李根華說。
2006年,外漕村從激發農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出發,開始實施股份合作制改革,想方設法盤活村子的有限資源,實現資源利用效益最大化,農民的生活逐漸富裕起來。2018年,外漕村的集體經濟總收入達676萬元,農戶分配406萬元,社員單個分紅最高達9888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3.5萬元。
2017年,江北區被列入第二批全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區。2018年10月18日,國家農業農村部黨組副書記、副部長韓俊赴江北區督查調研,充分肯定了江北區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創新工作,認為外漕村的做法走在全國前列。
厘清關系
完善分配體系外漕村是江北區較早實施股份合作制改革的一個村,在當時就進行過一次清產核資。該村按照“清查方案和清查人員、初步清查結果、確認清查結果”三公開的程序,讓群眾全程參與,做到程序公開、進程公開、結果公開。對清查后的集體資產,通過一張資產表登記、一份地理影像圖勾勒確認后,統一納入農村集體資產監管系統監督管理,做到集體資產分布、登記、使用、管理、交易等狀況一目了然。
據李根華介紹,為全面準確界定成員資格,外漕村專門成立了由村董事會、監事會成員及村民小組長組成的社員身份確認工作小組。工作小組按照“有法依法、無法依規、無規依俗、無俗依民”的原則,以實行農村雙層經營體制時的家庭為單位,全面了解戶內人員變動情況,進行排查登記確認。
在此基礎上,外漕村確定了以社員及其家庭成員為主的七類對象具有成員資格。同時,綜合考慮戶改等因素,確定因“婚嫁、出生、依法領養、政策性移民”而新增的四類人員可以取得社員資格。符合“死亡或依法宣告死亡的、已成為其他集體經濟組織社員的”等七種情況的社員,則喪失社員資格。
“我們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的股權有人口股和農齡股兩種,哪些人可以享受人口股,哪些人可以享受農齡股,都需要進一步明確,做到公平公正,合理配置。”李根華說。

外漕村統籌考慮戶籍關系、農村土地承包關系、對集體積累的貢獻等因素,在股權設置上按照1∶1的比例設置人口股和農齡股。人口股和農齡股加起來,每人最高可享受48股。結合成員資格確認,明確具有社員資格的七類人員全額享受人口股;不具有社員資格,但是因“土地征用農轉非、隨夫(父母)農轉非”等五類人員酌情享受人口股。農齡股享受對象為第一輪土地承包以來至2006年8月1日,戶籍關系在冊及曾經在冊的社員,從年滿16周歲起計算,一年1股,最高24股。目前,全村共有股份20946.3股,其中人口股11884.8股,農齡股9061.5股。
今年73歲的邵孝余是外漕村村民,也是外漕股份經濟合作社股東,他的兒子在1992年將戶口從村里遷了出去。根據村子股份經濟合作社股權分配規定,他的兒子屬于“農轉非”人員,可以享受八折的人口股,但是由于不在村里勞動,不享受農齡股。邵孝余認為,合作社的股權設置充分考慮了各種因素,“既合理又公平”。
外漕村將股份分紅與村莊環境治理相結合,建立了相關懲戒機制。“發生阻撓、干擾村級組織正常工作,不配合管理造成村工作停止、影響極壞的,扣該戶10%的股份分紅。”“將私房出租給‘破爛王’居住扣該戶30%股份分紅。”“從2015年起,新發現有違章建筑,一律拆除,扣該戶30%股份分紅。”……這些都被寫進了村規民約。
“外漕村通過清產核資摸清了集體家底,為集體資產的優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創造了條件。通過成員身份確認確立了社員主人翁地位,為集體經濟組織自主、高效、陽光運作打下扎實基礎。通過股份合作制改革明晰了集體與個人的關系,真正將集體收益分配權落實到位,讓廣大農民都能共享改革紅利。”江北區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說。
盤活資源
激發經濟活力
在實施股改后,外漕村積極探索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和經營權“三權分置”制度,將盤活集體資源,增加農民收入,作為改革的突破點。針對農民自發流轉的明顯低于市場價格的承包地,在街道的支持下,外漕村出資550萬元合理賠償了租戶作物及地上附屬物損失,幫助農戶將低價出租的860畝土地經營權全部收回。經營權收回后,外漕村通過發放安置補助費、實行土地股份制等形式,鼓勵農戶自愿交回了承包地。
李根華告訴記者,目前,外漕村97%的農戶都已自愿交回了承包地,并以承包權入股土地股份制。收回的土地統一流轉后,每年為村集體經濟增加80多萬元的收入,入股農戶最高每年可增加土地股份分紅收入2000多元。
外漕村地域優勢明顯,便于承接城市化進程中外遷的城市小微企業。因此,該村想方設法籌集資金,建設村級物業,發展集體經濟。首先,以集體土地為抵押向銀行貸款作為啟動資金,不足部分爭取由中標者帶資建造,并用前幾年的物業租金來支付工程款。其次,在資金有限的情況下,為34畝村級物業用地辦理了土地出讓手續,大大提升了土地的價值,實現了集體資產的保值增值。
截至目前,外漕村共建造村級物業3.8萬平方米,引進工業企業23家,初步形成了一個占地面積約80畝的村級工業小區,為村集體經濟每年增收350萬元,還幫助村民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
近年來,在股份合作制改革的帶動下,外漕村各類產業興旺,鄉風文明,社會穩定,先后榮獲浙江省農村基層組織“先鋒工程”建設“五好”村黨組織、浙江省文明村、寧波市先進基層黨組織等多項榮譽,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在逐漸增加。
邵孝余說,2006年一股只有10元,一年最多只能拿到480元的股份分紅。不過,隨著村子發展越來越好,股值也在不斷提升。“去年分紅,我拿到了9888元的股份分紅,相當于多了一筆退休金。”
江北區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通過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村級集體經濟組織治理結構更加完善,集體資產的所有權、經營權、決策權、監督權在相互制衡中發揮作用,更有利于集體資產的保值增值。同時,以地理信息管理技術為核心的江北區農村集體資產監管系統,為有效杜絕集體資產被侵占、被閑置等問題提供了技術支撐,為集體資產的保值增值和高效利用創造條件。外漕村加強對清產核資結果的應用,將所有資產錄入江北區農村集體資產監管系統,實現了集體資產的全面、直觀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