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 董會麗 畢桂真 張防修
摘要:采用平面二維水沙數學模型,針對現狀、“兩灘一區”和防護堤3種河道邊界條件,分別對6個量級典型洪水進行了模擬計算,分析不同邊界對洪水位、淹沒范圍和災情損失的影響。結果表明:現狀方案有利于灘區參與河道行洪滯洪,但生產堤拆除阻力非常巨大;防護堤方案淹沒面積和人口明顯減少,對灘區未來發展將起到全面支撐作用,但建設周期較長、難度較大;“兩灘一區”方案能夠適當減小淹沒面積和人口,且基本維持現狀防洪格局不變,工程量較小,地方建設的積極性高,建議作為近期試點方案盡快推進。
關鍵詞:數學模型;“兩灘一區”方案;防護堤方案;現狀方案;典型洪水;灘區;黃河下游
中圖分類號:TV62;TV882.1
文獻標志碼:A
doi:10.3969/j .issn. 1000 - 13 79.2019.02.008
1 研究背景
黃河下游灘區既是黃河行洪、滯洪和沉沙的重要區域,也是189.5萬群眾賴以生存的家園。1946年人民治黃以來,黃河下游治理按照“寬河固堤”的格局進行了大規模治理,保障了黃河下游防洪安全和社會穩定發展。近年來,隨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勝階段,灘區脫貧致富及經濟社會發展需求不斷提高,以及近期黃河來水來沙顯著減少和水沙調控能力增強,灘區治理方向問題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討論,很多學者提出了不同的治河方略。
2002年,李文學等[1]提出沿現有控導工程連線建設二級堤防,確保發生中常洪水時的防洪安全,大堤確保發生超萬流量(洪峰流量超過10 000 m3/s)大洪水時的防洪安全,從而實現“寬河固堤”和“束水攻沙”治河理念的有機結合:2016年,劉燕等[2]對黃河下游防護堤方案開展了模型試驗研究,建議高村以上河段采取高標準防護堤模式,高村以下采用寬灘區無防護堤模式:2016年,張紅武等[3]提出“兩道防線”治理方案,第一道防線就是沿控導工程連線形成的防護堤,并在防護堤上預留分洪和退水口門,通過計算分析,認為“兩道防線”治理方案對下游減淤減災效果顯著:2017年,張金良[4]提出結合黃河下游河道地形條件及水沙特性,充分考慮地方區域經濟發展規劃,對灘區進行功能劃分,分為居民安置區、高效農業區以及資源開發利用區等,利用泥沙放淤、挖河疏浚等手段,對高灘、二灘、嫩灘設定不同的洪水上灘設防標準,分別進行改造。可見,關注黃河下游防護堤方案的研究者較多,但是對工程實施的可行性考慮較少。本文通過考慮工程實施的可行性,將部分灘區建設防護的“兩灘一區”方案作為近期建設方案,將對艾山以上灘區全面防護的防護堤方案作為遠期建設方案,以小浪底一利津河段作為模擬河段,采用平面二維水沙數學模型開展“兩灘一區”方案和防護堤方案對典型洪水及防洪影響的研究。
2 模擬河段平面二維水沙數學模型
2.1 控制方程
模擬河段平面二維水少數學模型由黃河水利科學研究院開發,并于2012年通過黃委模型測試,被認定為應用級模型。模型采用的淺水控制方程包括連續性方程和動量方程,其形式為
2.2 計算范圍及網格
計算河段為小浪底一利津河段,主槽采用四邊形網格,在橫向對網格進行加密,最大邊長不超過50 m,以保證能夠反映斷面的真實形態:灘地采用三角形網格,在地形變化梯度較大處進行加密,最大網格邊長不超過500 m,網格單元總數為21萬個。
3 計算結果分析
3.1 模擬洪水與邊界條件
以2012年河道地形為基礎條件,生成現狀、“兩灘一區”(指溫孟灘、長平灘、封丘倒灌區)和防護堤3種河道邊界條件(見表1),分別進行非恒定洪水模擬計算,共包括6個流量級洪水過程,分別為6 000 m3/s、5 a一遇(8 000 m/s)、10 a一遇(10 000 m/s)、20 a一遇(12 200 m/s)、100 a一遇(14 800 m/s)和近1000 a一遇(22 000 m/s)。
3.2 洪水位影響分析
2002年開始,黃河下游進行了標準化堤防建設,目前堤防的設防流量為花園口站洪峰流量22 000 m/s。現狀方案和“兩灘一區”方案在下游河道內不新修工程或新修工程量很小,因此對下游河道目前的防洪格局影響不大。
與現狀河道格局相比,防護堤建設后,10 a一遇洪水控制在防護堤以內,由于過洪寬度減小,因此各水文站水位有所抬升,抬升范圍為0.07~ 0.90 m,其中:孫口站洪水位抬升最大,艾山站洪水位變化較小(原因是該河段防護堤寬度與現有堤防寬度差別很小).見圖1。
設防流量洪水(花園口站流量22 000 m/s)漫過防護堤后全河道行洪,防護堤有一定阻水作用,各水文站水位抬升值為0.07~ 0.87 m,其中孫口站洪水位抬升最大,見圖2。
3.3 淹沒范圍分析
現狀地形條件下,分別計算了花園口站6個流量級下的典型洪水情況。總體上看,花園口站流量為6 000 m/s時所有灘區控制在生產堤以內行洪:流量為10 000 m3/s時,溫孟灘、封丘倒灌區不上水,原陽灘72%的面積不上水,其他灘區進水面積大,但水深大多在Im以下;流量為14 800 m/s(100 a 一遇)時,溫孟灘不進水;流量為22 000 m/s(1 000 a 一遇)時,絕大多數灘區進水。各級洪水灘區淹沒情況見表2。
(1)流量為6 000 m’/s的洪水全部控制在生產堤以內。
(2)流量為8 000 m/s(5 a-遇)的洪水主要漫小灘。白鶴一京廣鐵路橋間溫孟灘不上水;京廣鐵路橋一東壩頭灘區基本不上水:東壩頭以下蘭考東明灘區、長垣灘、習城灘等大灘(面積大于30 km)僅部分上水且水深多在1m以下,其他小灘全部進水,封丘倒灌區不進水。
(3)流量為10 000 m/s(10 a一遇)的洪水淹沒面積大、水深小。白鶴一京廣鐵路橋溫孟灘不上水;京廣鐵路橋一東壩頭原陽灘面積的28%進水,中牟灘、開封灘等大灘均進水,但水深大多在1m以下:東壩頭以下蘭考東明灘、長垣灘、習城灘均進水,水深也多在1m以下,其他灘區全面進水且水深多在1m以上,封丘倒灌區不進水。
(4)流量為12 200m/s(約20 a一遇)的洪水漫灘面積和水深都變大。白鶴一京廣鐵路橋間溫孟灘不上水:京廣鐵路橋一東壩頭原陽灘約600/0的面積進水,中牟灘、開封灘等大灘進水面積和水深都比10 000 m/s流量條件下略有增大:東壩頭以下蘭考東明灘、長垣灘、習城灘淹沒面積變化不大,但大部分灘區水深超過1 m.其他灘區水深繼續增大,封丘倒灌區99.6%的面積不進水。
(5)流量為14 800 m/s(約100 a 一遇)的洪水僅溫孟灘能幸免。白鶴一京廣鐵路橋間溫孟灘不上水;京廣鐵路橋一東壩頭原陽灘的幸福渠堤與大堤合圍區(占該灘區面積的40%)不進水,其他灘區進水水深大部分超過1 m,東壩頭以下灘區絕大多數淹沒且水深超過2m,封丘倒灌區90.6%的面積不進水。
(6)流量為22 000 m/s(1000 a一遇)的洪水灘區被淹。白鶴一京廣鐵路橋溫縣灘45 %的區域進水;京廣鐵路橋一東壩頭全部灘區進水且水深大部分超過l m;東壩頭以下灘區絕大多數淹沒且水深超過3m.封丘倒灌區64.9%的區域不進水。
綜合各級洪水淹沒情況分析認為,白鶴一京廣鐵路橋河段的溫孟灘,遇花園口100 a一遇以下洪水都不會被淹沒,主要原因是現狀下游超萬大洪水主要來源于支流伊洛河和沁河,溫孟灘位于兩支流人黃口以上。東壩頭以下河段的封丘倒灌區遇20 a一遇以下洪水時99.6%的區域不會被淹沒,主要原因是受貫孟堤防護。艾山以下灘區遇5a一遇洪水時絕大多數進水。
3.4 洪災風險及經濟社會發展影響分析
3.4.1 現狀方案花園口一艾山河段灘區小洪水淹沒
損失嚴重
按照現有水庫防洪調度預案,僅對花園口站流量超過8 000 m/s以上的洪水進行防洪調度。圖3和圖4分別為花園口一艾山段不同流量級洪水淹沒面積和受災人口情況,可知在無防護條件下,花園口流量為6 000 m/s時灘區有386 km土地被淹沒,受災人口28萬。隨著洪水量級增大,灘區受災面積和人口都逐步增大:流量為10 000 m/S時有913 km2土地被淹沒,受災人口65.3萬:流量為14 800 m/S時有1 077.4km土地被淹沒,受災人口79.7萬。流量超過10 000m3/s后,受災面積和人口隨流量的加大而增大的幅度明顯減小,主要是花園口一夾河灘、夾河灘一高村河段緩慢增大,高村以下不再增大。
3.4.2 灘區適度標準防護方案比現狀方案洪災損失
不同程度減小
由圖5、圖6可知.洪峰流量在10 000m/s以下的洪水,灘區采取適度標準防護時各方案灘區淹沒損失明顯減小。洪峰流量分別為6 000、8 000、10 000m3/s時,“兩灘一區”方案灘區淹沒面積分別減小374.6、209.2、53.8 km,淹沒人口分別減小27.4萬、16.0萬、0.7萬;防護堤方案中淹沒僅發生在防護堤內。
當花園口洪峰流量超過10 000 m/s時,各方案灘區受災面積和人口數量都較大,“兩灘一區”方案與現狀方案差異很小,防護堤方案在洪峰流量為14 800m3/s時淹沒面積仍然比現狀方案小457 km2.淹沒人口比現狀方案少近30萬。防護堤方案減少漫灘淹沒損失的效果較為明顯。
4 結論
(1)現狀方案。計算表明,灘區安全建設達標后,通過逐步廢除生產堤,有利于灘區參與河道行洪滯洪。然而,由于無明確的防洪標準,因此灘區土地資源利用和經濟社會發展將嚴重受限。生產堤的發展歷史也證明拆除生產堤的阻力非常巨大。
(2)防護堤方案。與現狀方案相比,該方案淹沒面積和人口明顯減少,下游設防流量洪水位抬高0.07~ 0.87 m。防護堤總長586.57 km,雖然建設周期較長、難度較大,但是對灘區未來發展將起到全面支撐作用。
(3)“兩灘一區”方案保留現狀生產堤,淹沒面積和人口能夠適當減少,且基本維持現狀防洪格局。在加高加固已有工程基礎上,新修工程長度30 km左右,地方建設積極性高,建議作為近期試點方案盡快推進。
參考文獻:
[1]李文學,李勇,論“寬河固堤”與“束水攻沙”治黃方略的有機統一[J].水利學報,2002,33( 10):96-102.
[2] 劉燕,江恩惠,曹永濤,等,黃河下游寬灘區不同運用模式滯洪沉沙效果試驗[J].水利水運工程學報,2016(1):44-50.
[3] 張紅武,李振山,安催花,等,黃河下游河道與灘區治理研究的趨勢與進展[J].人民黃河,2016,38( 12):1-10,23.
[4]張金良,黃河下游灘區再造與生態治理[J].人民黃河,2017,39(6):24-2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