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亞姣
摘要:中華文化距今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博大而深遠。在世界舞臺上不斷綻放光彩。2018年10月30日,一代文學巨匠金庸先生永遠地離開了我們。給我們留下的不僅是俠肝義膽縱情江湖的一個武俠世界,更是對中華優秀文化的另外一種輸出方式。對外漢語教學,不光是教授學生漢語,更重要的是對中華文化進行了解和學習。而以中國功夫為底蘊,以金庸先生為代表的武俠文化極具中國特色,具有很強的跨文化特點,應該注入于教學之中,傳播于世界展,現中國魅力。本文通過分析金庸武俠文學以及中國功夫文化內涵,淺談中國武俠文化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重要性以及教學的具體方法。
關鍵詞:金庸;武俠文化;功夫;對外漢語;具體教學方法
所謂俠者,心中必有江湖。他們內心火熱,伸張正義,懲惡揚善。行俠義之舉,往往和武力行為結合在一起,所以人們會在俠字之前加上武字,故稱之為武俠。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武俠文化的起源時期,也就是西周以分封制、宗法制為核心的政治制度正在走向崩潰邊緣的時期。在這歷史的浪潮中,“士”這一廣大的階層被時代賦予了新的使命,深刻地影響了歷史的發展和走向。“士”原本是低等貴族群,伴隨著宗法制發生危機,諸侯出身各異已經不是傳統貴族。所以士人中的一大部分悄然從舊有的氏族關系網中脫身而去,成為了游士。為發展鞏固政權,戰國中各大玩家紛紛養士。“游俠”這一稱號,就是太史公稱呼這批游士的,有《游俠列傳》記載。游士大多重視氣節,行俠義之事,一諾千金,不懼權勢,將自己的安危置之于度外。專諸于魚腹中藏劍,感佩其機智聰穎,荊軻圖窮匕見刺秦王,壯士去兮不復還,感佩其英勇,行大義之舉。他們都是那個時代武俠的剪影,也是中國武俠文化的起點。
一、金庸筆下的武俠
十四部小說匯成兩句詩,“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金庸先生用短短十四個字為我們勾畫出了一個宏大的武俠宇宙。我們拆開武俠這兩個字分別分析。關于武,金庸筆下的武功數不勝數,廣為人知老少皆通的有郭靖喬峰所使的降龍十八掌,梅超風的九陰白骨爪,段譽的六脈神劍,張無忌所學的乾坤大挪移心法等等,名稱美妙動聽,招式瀟灑飄逸的有桃花島的落英神劍掌、蘭花拂穴手,洪七公的逍遙游,古墓派的玉女心經等等。名稱古怪粗魯卻另有一番意趣的有丐幫的打狗棒法,西毒歐陽鋒的蛤蟆功,以及東方不敗的葵花寶典等等。這些武功招式博大精深,威力無窮極富中國特色,蘊含著中國傳統學說思想。在《射雕英雄傳》第十三章亢龍有悔中,九指神丐洪七公傳授郭靖武功。原文大意如下,洪七公教郭靖的第一招,便是這“亢龍有悔”。他演示過后給郭靖講解道,所謂亢龍有悔,掌法的精妙之處在于悔而不在于亢。絕非使蠻力即可,講究有發必須得有收,盈不可久。打到敵人身上的力道假如有十分,那么留之于自己身上的力道定需有二十分才能游刃有余、收發自如。這就好比陳年的美酒,人口并不辛辣,后勁卻醇厚不已、綿綿不斷。降龍十八掌來源于儒道共同的經典《易經》。而易經所追求的便是否極泰來和泰極否來。在這世上,無論什么事情,一旦到了極點,接下來的結局就是衰退。將武功招式與人生哲學串聯一起,物極必反盛極必衰。拿中國歷史發展為例,封建王朝發展到其鼎盛之時往往也就是它走向衰退之時,正是唐朝的盛世迎來了禍國殃民的安史之亂,正是康乾的盛世埋下了大清衰亡的火線。還如射雕三部曲中都出現過的上乘武功九陰真經,總綱第一句便是“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是故虛勝實,不足勝有余”。這正是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七十七章。道家學說,講究的是無為而治,不滿則滿,少則得多則惑,過猶不及。這九陰真經的總綱便是說明這個道理,從而衍生出于武學中克敵制勝的技巧。而在射雕三部曲的第三部《倚天屠龍記》中,男主角張無忌所練九陽真經里有句口訣令人過目難忘,“他強由他強,清風拂山崗;他橫自他橫,明月照大江。他自狠來他自惡,我自一口真氣足。”表面看是武功秘訣沒錯,仔細推敲斟酌,才讀出了人性的修為,悟出了禪理。讀書的過程中不僅是醉心于馳騁江湖的武俠盛宴,也帶來無盡的思考,這就是金庸武俠小說的魅力。為什么金庸先生的離去令我們一代人感到沉痛哀思,因為不僅失去了中國的大仲馬和狄更斯,也告別了那個年代做著江湖夢的自己。
關于俠,在膾炙人口的《神雕俠侶》中,郭靖跟楊過的一段深刻有力的對話,為我們充分解釋了查老心中俠的定義。原文大意如下,郭靖楊過兩人同屋安歇,郭靖對楊過說道:“我們這些練功學武的人,到底為的是什么?救弱者于危難之際,行俠仗義,這都是本份是我們本就該做的。但這只是俠之小者。我在江湖上行走多年,之所以被他人尊重稱為一句郭大俠,實在是因為我奮不顧身、不畏生死地助守襄陽,但我的確智力才力有限,不能真正地還百姓一個和平盛世。實在有愧于郭大俠這一稱號。過兒你比我機智百倍,才力遠勝于我。一定在心頭牢記俠之大者為國為民這八個大字。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揚名立萬,成為受人民打心眼里敬仰的大俠。”這一段話誠懇認真,感人至深。重新刷新了對武俠的定義。當身陷囹圄為人所欺時,我們認為勇敢地站出來懲奸除惡的便是大俠,可那所拯救的畢竟只是一部分人。真正的大俠,應將自己的生死拋之于身外,為國征戰沙場,為民拋灑熱血,盡一己之力挽國之頹勢,救國家和人民于水火之中。郭靖在戰火中為女兒、兒子取名郭襄、郭破虜,守衛國家之心便如守護子女之心,國便是家,家便是國。在《倚天屠龍記》的文章開頭,簡要介紹了郭靖黃蓉夫婦的結局,一代俠侶最后眼見襄陽城已守不住,舉家戰死殉國,可歌可泣,令人尊崇。
二、中國功夫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重要性
作為漢語志愿者,在走出國門進行漢語教學時,對于我國優秀文化的輸出不可缺少。如果我們想要學習某個國家的語言,最初便是要逐步了解這個國家的文化積淀。美國的西部探險小說,英國的亞瑟王和圓桌騎士,法國的《三劍客》系列,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德》,包括當下我們部分人所推崇的一些漫威超級英雄的電影,都是各個國家和民族內心的英雄。而武俠文化,正是中國文化和英雄故事相結合的產物。
中國功夫是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來不朽的結晶,剛柔并濟,剛有少林寺外家功夫剛硬堅毅,柔有太極陰陽起合圓轉不斷,是我國珍貴的文化寶藏。在世界這個兼容并包的大文化圈內,中國功夫獨樹一幟,多年來受到全世界人民的欣賞和肯定,不僅出現了以李小龍、成龍、甄子丹為代表的優秀武打演員,還衍生出大量以中國功夫為題材的中外合作影視作品,廣為人知的如《功夫熊貓》系列、《功夫夢》。更有少林、太極、詠春拳等富有中國特色的功夫在全球范圍內的廣泛傳播。在金庸的武俠世界中,少林武功不可小覷。深藏于少林的掃地高僧武功卓絕不可估量,少林寺更是以大力金剛掌、龍爪手、韋陀柞為代表的七十二絕技名震江湖。“天下第一名剎”,說的便是中國赫赫有名的少林寺。少林秘籍,國之瑰寶。少林寺在中外文化交流之中所起到的作用非常大,將少林絕學弘揚到了全世界。自古以來中國的傳統武術都是一脈相承的,其核心內容是以小打大,以弱勝強,以柔克剛,這也是中國的傳統文化的核心思想。而太極拳,正是中國功夫中以柔克剛的典范。目前關于太極拳起源的現存最早最權威的文獻資料是武式太極拳家李亦畬寫于1881年左右的《太極拳小序》。其文關于太極拳的起源方面主要意為,太極拳由來已早,創始人不是我們所熟知的陳氏。另外有一種說法,因為金庸先生的影響,向來被世人所接受。那就是太極拳的創始人是武當派創始人張三豐。但也有專業人士否定張三豐創拳說。眾說紛紜,很難考證。但在武俠世界里,在眾多的神功妙招之中,太極拳也算是一股清流。在金庸先生優秀作品《倚天屠龍記》中,對太極拳如此描寫:“只見他左掌陽、右掌陰,目光凝視左手手臂,雙掌慢慢合攏,竟是凝重如山,卻又輕靈似羽。張無忌突然之間領悟:‘這是以慢打快、以靜制動的上乘武學。’但見張三豐雙手圓轉,每一招都含著太極式的陰陽變化,精微奧妙。”接著說道:“這套拳術的訣竅是‘虛靈頂勁、涵胸拔背、松腰垂臀、沉肩墜肘’十六個字,純以意行,最忌用力。形神合一,是這路拳法的要旨。”
太極拳是傳統的中國武術運動,不僅蘊含著中國偉大的哲學思想還兼具了東方文明的處世之道,早就名揚海外。當今時代,科學發展是第一生產力,太極拳想要逐步走向世界,離不開現代科學的指導。如今太極拳影響逐漸深遠,外國友人廣泛傳播學習,在全球掀起了一股“太極熱”。因此,在對外漢語教學中,中國功夫和中國武俠文化的學習是不可或缺的。其重要性顯而易見。既符合了全球化的大趨勢,又讓全世界更加了解東方雄獅。
三、具體教學方法
(一)經典電影片段導人
無論國內外,課堂導人都是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目的在于迅速抓住學生眼球,激發學習興趣,提高注意力。面對來自不同國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學生,一段精彩的視頻可以直接刺激其感官引起學習欲望。選擇電影為中國香港的經典之作《倚天屠龍記之魔教教主》,截取片段為張三豐教授張無忌太極拳,并運用其力克強敵。功夫巨星李連杰是本片主演,出演張翠山之子張無忌,他于1998年到好萊塢發展,2002年成為美國《時代周刊》的封面人物。Jet Li在國外既可以叫得響當當,又可以作為海外電影票房方面的重要保障。因此運用此片段引入,通過熟知的人物形象,更有利于學生快速進人學習狀態。
(二)介紹金庸和太極拳文化
金庸曾說過這樣一句很有名的話“追隨于大仲馬的風格”。他也曾毫不避諱的稱大仲馬先生是他最喜歡的作家。他二人的創作經歷有相似之處,創造人物也多為俠義之士,又都熱衷取材于歷史。因此,在通俗小說的創作中,有時金庸先生會被稱為“中國的大仲馬”。太極拳是在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太極理論的指導下,依據武術的形體運動而形成的內功拳術,是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后又經太極大師楊露禪等人的改編整合,再由國家體育總局汲取楊氏太極拳精華,編串而成老少皆宜,動作優美規范的二十四式簡化太極拳,適合學生進一步嘗試并加以練習。
(三)教授學生簡易太極拳招式
太極拳又被稱為內家拳,與中醫經絡學說相結合,對預防高血壓、心臟病、冠心病、神經衰弱等眾多的慢性病都有著不錯的療效。言傳不如親身體驗,選擇24式簡化太極拳中的經典招式(白鶴亮翅、單鞭、雙峰貫耳),帶領學生學習,感受太極拳之柔和沖淡之美。運動健身沒有國別,都是互通的,學習太極拳不僅可以幫助他們學習漢文化,也能促使他們把漢語當作強身健體的終身學業。
參考文獻:
[1]金庸.倚天屠龍記[M].廣州:廣州出版社,2013.
[2]傅國涌.金庸傳[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3]嚴家炎.似與不似之間——金庸和大仲馬小說的比較研究[J].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學報,2002(1):8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