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珊珊
摘 要:在中國幾十年的紀錄片發展歷程中,有不少風格獨特的創作者影響著紀錄片的創作走向,攝影師出身的焦波便是其中之一。文章將焦波的紀錄片《鄉村里的中國》、《俺爹俺娘》、《川流不息》作為研究對象,旨在探究其通過畫面與聽覺形式所傳達的獨特紀實特征,嘗試總結出關于紀錄片的三個紀實敘事策略。
關鍵詞:紀錄片;敘事策略;焦波
一、把握自然式的敘事節奏
敘事節奏是指影視作品在進行敘事時,所呈現給觀眾的總體快慢速度與緊湊松弛程度。作為敘事藝術,紀錄片的總體節奏是由內外兩因素決定。為了突出紀實風格,把握好紀錄片自然式的敘事節奏至關重要。
進行自然式敘事要遵循事件發展的規律,掌控被攝主體的情緒變化之自然客觀節奏。在《鄉村里的中國》中,導演將目光落在了一個典型的中國村落,選取了四個家庭、三個具有典型性格的人物來展現發生在他們身上的故事。張自恩,作為一名村支部書記,村里總是有許多事情等待著他去處理,有人去世了,他要去慰問老父老母;村頭要修路,他就要組織把妨礙道路修筑的樹砍掉;樹砍掉以后有村民因此鬧事,他在遇到激烈沖突的時候也會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這樣的人物不是一個“高大全”農村干部,這樣將一件又一件事情呈現在觀眾面前是客觀真實的,且節奏松弛有度是符合現實生活的。杜濱才,乳名磊磊,是一個學習成績優異的大學生,但不幸的是父母離異,從小只和爸爸生活在一起,從而使之性格內斂,不善表達。從紀錄片開始時抱怨家里冷冷清清,不愿和父親交流,到最后他唱了一首《父親》,終于表達出他對父親的感情。導演沒有刻意突出表現父親身上的缺點以來增加父子之間的矛盾沖突而是遵循他們的生活節奏,展露出農村家庭里含蓄的愛,使觀眾感受到他們的生活狀態,這正得益于焦波團隊373日的全天候拍攝。因此,紀錄片的內部自然式敘事,是需要紀錄片人在一次又一次跟蹤拍攝中去用心感悟的,只有這樣才能把握片子的整體節奏。
紀錄片的外部節奏是攝像與剪輯的創作性主觀節奏,能否控制好鏡頭運動節奏、按照什么樣的線索進行組接從而完成敘事任務可以為整個作品起到畫龍點睛之用。《鄉村里的中國》以其原生態的村落環境決定了長鏡頭、大遠景、遠景、全景等大景別的鏡頭選取,給觀眾娓娓道來一個未經商業開發的村落故事,呈現出較慢的敘事節奏。為了采用自然之態,該片在敘事的節奏和敘事鏈的構建上以非常自然的方式進行,整體敘事節奏按照一年的節氣順序進行,從立春開始,緊隨著驚蟄、谷雨、小滿、大暑、秋分、寒露……按照中國節氣自然時間,四季循環。給足了自然氣息,具有典型的中國特色元素,將每一個節氣后村民們豐富的農活種類展現給大眾,真摯樸實。
二、選擇平民化的敘事視角
有學者把敘事視角分為三種:全知全能、人物限知和純客觀。全知全能是上帝視角,一般以第三人稱來講述故事。人物限知是通過當事人和見證人口述的形式,使觀眾了解事情原委。那么第三種純客觀視角則是依靠史料事實進行敘事描述的理性角度,多用于歷史文獻類紀錄片的敘事中。而平民化的敘事視角是綜合以上三個視角,完全從被拍攝對象出發,進行客觀真實、用不提高也不貶低的態度進行記錄和編排重組。在紀錄片中,平民化的敘事往往直接決定著整個作品的紀實性程度。
《鄉村里的中國》拍攝時長共373天,拍攝團隊在當地租了一個農家小院,過起了農家生活,他們將身心完全投入到這樣的創作環境中,與村民同吃同住。開機之前,焦波安排了一個月的時間讓村民適應他的攝像機鏡頭,他認為拍攝紀錄片與制作電影、電視劇完全不同,做紀錄片一定要使拍攝對象熟悉而且真正接納鏡頭,從而達到情感上與拍攝對象緊密貼近,才可以使被攝主體進行自然呈現。通過與杓峪村村民的相處,拍攝團隊才能,以平民化視角切入,從百姓的小事著眼,挖掘其生活矛盾和情感沖突,以此來進行素材的選擇、主體人物的反映和各種形式的表現。
作為導演,焦波總是能夠快速地與拍攝對象建立起堅實的關系,在《川流不息》這部紀錄片中,記錄的主人公是在汶川地震中失去雙親的六個孤兒。2008年,導演在去北川拍攝地震現場伊始,或許也根本沒有想到這一去便與北川結下了十年跟拍的緣分。當時,只是為了單純記錄由于自然災害而受難的人們,機緣巧合,發現了六個那么可愛的孩子,那么熱愛攝影、熱愛生活的孩子。在地震后,焦波便開始教授以李明富、廖岑為代表的六個孩子進行攝影,他是以老師或叔叔的身份深入到六個家庭中去了。這種平民化視角更加突出,導演本身便作為一個主人公見證者被攝對象的進步、成長。選擇平民化視角敘事能使被攝主體真正地相信你,相信你的動機、你的行為,才能挖掘非演繹的好故事。
三、捕捉真實性的聽覺元素
紀錄片是視覺與聽覺相統一的藝術。而聽覺元素,作為視聽語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紀錄片中占有尤為重要的地位。對于紀錄片的敘事具有彌補敘述斷點、拓展畫面內容、深化影片主題、突出作品思想性等作用。在紀錄片拍攝和創作中,創作者若能捕捉到具有真實性的聲音,便有可能會是一部有聲有色的好片子。
劉云山同志在第二十四屆中國新聞獎報告會上強調:“當代中國新聞工作者最重要的責任,就是講好中國故事、弘揚中國精神、傳播中國聲音。”傳播中國聲音的前提當然是首先需要發覺與捕捉到聲音,這個聲音并不是誰發出了都可以的,還必須是百姓的聲音,是被拍攝者真實的內心聲音,只有這樣,才是最有力最響亮的中國聲音。在《鄉村里的中國》所記錄的杓峪村里,有一種好聽的二胡聲與琵琶聲,也有一首好聽的《父親》。磊磊的 “總是向你索取,卻不曾說謝謝你。直到長大以后,才懂得你不容易。”在幾句輕妙的歌詞中,終于將從未啟齒的情感向他樸實的父親表達,這是中國式情感訴說,雖不張揚,但沉浸著濃濃的愛。
由此可見,同期聲在紀錄片中的重要意義。《川流不息》中,廖岑與姑姑在他爸媽遇難的廢墟中凝視著那從沒想過會發生的場景,姑姑哭得淚流滿面,孩子卻深深地低著頭,只說了一句話:爸爸媽媽我過得很好,很多人幫助我,你們放心的走吧。多么令人心顫的一句話,在自然災難下,人總是那么的渺小無助和微不足道,幸好還有社會好心人的幫助,使那些幾近絕望的人又有了活下去的勇氣和希望。從親身經歷過災難的廖岑與姑姑口中發出的聲音,其真實性、可信度、感染力比后期配音或者旁觀者陳述要具有說服力得多。所以,捕捉到真實的富有感染力的同期聲等聽覺元素才是真正能打動觀眾的利器,它是紀實性敘事的又一大策略。
結語
焦波導演的紀錄片從真實出發,到真實結束,無不展露著紀實風格。他用自然式的敘事節奏、平民化的敘事視角與紀實性的聽覺元素三種表現手段,把關于鄉土、鄉情、成長的三部曲譜寫成一首唯美的現實主義歌曲,是紀錄片人應該借鑒和學習的地方。作為紀錄片工作者,更應該在掌握了三個紀實敘事策略的基礎上推陳出新,探索出更加寬廣的天地,為紀錄片市場注入一股新鮮的血液。
參考文獻
[1]陳曉波,陳小妹.《鄉村里的中國》的紀實敘事策略[J].當代電視,2016,08.
[2]劉曉華.《鄉村里的中國》:真實與震撼[J].新聞研究導刊,2016,7(12).
[3]李智賢,張維剛.探析焦波紀錄片中的“直接電影”美學[J].藝苑,2016(03).
[4]李勁松.淺談電視紀錄片的敘事節奏[J].中國電視,2010,05.
[5]黎明潔.新聞寫作與新聞敘述:視角主體結構[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作者單位:山東師范大學新聞與傳媒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