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華幸
摘 要:每個學期學校都組織科組開展公開課。在這些公開課中,我發現部分教師只追求課堂的新穎、花樣和表面的熱鬧,卻忽略了教學中最本質的東西,忽略了個體差異和基礎薄弱的學生,因此,本文從對數學公開課的分析入手,針對目前公開課的開展現狀提出幾點建議,以供參考。
關鍵詞:數學;公開課;教學;策略
一、以說代替做
我們常看到這樣一種普遍的現象,以前的教學模式為“滿堂灌”,而現在卻出現“滿堂問”。在課堂中不管是引入、新授、小結,都是以提問的形式進行,經常是一個問題呈現后,老師很快就請學生起來作答,課堂中問題滿天飛,學生說數學的時間比做數學的時間多得多,有時甚至一節課都在說中完成。有人做過統計,在一節數學公開課中,有位教師對學生提問有50次之多。這是一種本末倒置的現象。教師只追求一種課堂的活躍和表面的積極性,看上去好像很順利地完成一節課的教學任務。可是這樣做的教學方式面對的只是少數學生,對于所提的問題,如果幾個學生能回答了或解決了,似乎全班的學生都會了,但那些中等學生和思維遲鈍的學生是否是否也有獨立思考的過程和體驗,我們就不得而知了。我認為真正的數學學習應以做數學為主。教師在課堂中所創設的有意義的數學活動不應該只是教師的問、學生的答,而應該讓更多的學生去做數學。在做的過程中,人人都必須獨立思考,都能夠自主探究;都可能發現問題。所以,改變重教輕學、重說輕做的教學方法,采取先學后教、先做后說的教學策略才是真正有效的數學教學方式。
二、只追求課堂的完整和流暢,忽視學生的個體差異
在一些數學公開課中,我們同樣發現這樣一種現象:部分學生爭先恐后地應答,表現得很出眾,很活躍,課堂上氣氛似乎很濃,但更多的學生或不善于回答,或沒機會回答,而淪為聽眾或觀眾。這些學生只能在課堂上虛度時光,苦等下課。新的課程標準指出:教學目標的確定,要面向全體學生,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制定不同層次的學習需要,使所有的學生都能在原有基礎上真正有所發展。學生是有差異的,教師的教也要有差異。教師要把學生的差異看作是一種教育資源,在教學過程中要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制定不同的教學目標,努力為各類學生提供自主學習、自由發展的機會,使每一個學生在各自原有的基礎上都能在原有基礎上獲得良好發展。所以教師在制定教學目標時,應根據學生實際制定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讓不同層次的學生自主選擇適合自己的目標要求。
三、分組討論只流于形式,不注意效果
在很多的公開課中,我們也注意到,有相當多的教師在課堂教學的環節設計上都有分組討論,有的前后桌四人組的,有自由組合的。但在應用時存在許多問題,所謂的分組討論只流于形式,不注重效果。主要表現為以下兩方面:
1.討論的問題淺顯,流于形式,教師在設計教學教程中,為了體現分組討論而盲目地叫學生分組,所設計的問題不具有討論價值,尤其是有些知識性的問題,設有討論的必要。還有些問題,學生一思考就能得出結論,而且這結論單一而具體,這樣問題不會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也沒有討論價值。
2.分組討論會占用較多的時間,教師為了保證自己的課堂完整,給學生的討論的時間太短,無法展開,這樣只能是做個形式而已,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一般來說進行分組討論最少要經過三個步驟:(1)思考并得出結論;(2)組織語言表述;(3)聽取他人觀點同時結合自己觀點進行判斷。要使討論有意義,必須精心設計并慎重使用,必須要有充足的時間。否則就只能流于形式。總之,適當的合作交流或分組討論能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協作能力。但只是形式地開展分組討論,不但不能達到預想的教學效果,甚至還會影響學生對基本知識和能力的掌握。
從數學公開課中存在的這些問題中我們可以看到,一種新的、先進的教育理念要轉化成教學實踐還需要和我們廣大教師努力地去探索,去不斷地對自己的教學行為進行反思。總之,判斷一種教學方式的優劣,主要看他是否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是否能使每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的發展,相信這樣的教學策略會得到更多的教師重視。
參考文獻
[1]李良勝.例談數學公開課的價值和作用[J].高中數學教與學,2017(08):1-3.
[2]葉繼榮.對新課程背景下數學公開課的思考[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1(14):71.
[3]侯海霞.數學公開課應立足于教學的有效性[J].小學教學設計,2010(17):30.
[4]藍衍局.讓數學公開課也能“秀外慧中”——對新課程理念下數學公開課實效性的思考[J].小學教學參考,2010(11):13-14.
(作者單位:廣東省佛山市高明區楊和鎮楊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