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學蘭
摘 要:隨著社會的發展,英語學習變得越來越重要。而在偏遠的民族地區,英語學習卻陷入了困境,難以達到教學要求。本文從民族地區英語學習困境產生的根源入手,就如何改善這一狀況談談自己的觀點。
關鍵詞:英語教學;學習困難;對策
在民族地區工作十幾年,我發現這兒的學生學習英語特別困難。英語成績與其他學科成績相比總是相差一大截,和市區相比,差距就更大。造成他們學習困難的原因較多,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基礎薄弱,缺乏興趣
我們的學生生活在偏遠山區,大多數是少數民族。盡管在小學三年級開設了英語課,但由于師資不夠,他們的英語課幾乎都上語文或數學,形同虛設。初一剛入學時,至少有70%的學生不知道26個英語字母。孩子們從小很少接觸英語,和市區相比,明顯感到基礎薄弱。由于積累的詞匯少,初一還好,到了初二,初三,隨著教材的難度加大,學生逐漸失去學習的信心,失去學習的興趣。
2 學生學習目的不明確
有不少學生開始學英語時是從興趣出發,隨意性和方向性程度大。他們學英語只是一陣子,一旦遇到挫折,就容易喪失興趣和信心,知難而退,不思上進,導致成績直線下降。
3 學生學習方法欠佳
有些學生沒有掌握好正確的學習方法。如:記單詞死記硬背,不知道音標和音節,不知道音、形結合;記發音,用漢字注音;練句型生搬硬套,不注意語言環境;寫句子不遵循英語習慣,不懂句子的成分排列,擺脫不了漢語的影響從而逐詞對譯等。這樣就會越學越困難,最終導致跟不上其他學生的步伐。
另外,不少學生僅滿足于老師講的內容聽懂了,而沒有把主要精力用在聽、說、讀、寫實踐練習上,所以就無法形成語言技能,不能熟練掌握,就會邊學邊忘,越學越困難,最終導致掉隊。
4 缺乏自我管理能力
從小學到初中,在學習環境方面發生了很大變化。初中的學習科目比小學要多,而且學習方法和小學也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初中階段,老師們不再像對小學生那樣,手把手地指導學生,學生感到中學老師不如小學老師講授得那么仔細,學起來吃力,有時不能完全消化吸收,只能囫圇吞棗地咽下去。一時間部份學生不適應,老師的教法不適應,周圍的環境不適應,致使一些學生產生了厭學情緒,學習開始下降。
不少學生的父母長期外出打工與孩子聚少離多,溝通少,在管理中形成了家庭教育真空。這種狀況容易導致孩子情緒不穩定,情感無依靠,致使思想波動大,不想學習。除了上課拿出課本應付之外,課后從不復習,因此,成績一塌糊涂。
造成學生學習英語困難的原因很多,針對以上問題,作為一名普通的英語教育者,我將十幾年教學中積累的點滴經驗與大家探討。
1 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英語教學只有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才能使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積極,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老師是最好的興趣之源。要激發學生的興趣,要求老師必須吃通教材,設計新穎的課堂教學。利用多媒體教學,投影儀,錄音機等,多方面激發學生興趣,從而引發和增強他們的求知欲,推動他們的英語學習逐步邁上臺階。
2 分層教學,面向全體學生
在偏遠的民族地區,學生的英語基礎、學習能力參差不齊;學生又缺乏學英語,用英語的環境和氛圍,給英語教學帶來了更多的困難。面對不同層次學生組成的群體,要想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關鍵在于:如何對待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解決好教學要求與學生接受能力不一致這一矛盾。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嘗試用“分層教學”的方法來因材施教,對每類學生的要求要具體。如:對差生提出:“right or wrong?”、“what ?”、“when?”、“where?”等問題;對中游生提出:“How?”、“why?”等問題;對好生提出“what differences?”、“why or why not?”等問題。一旦學生回答了,就及時表揚,激勵;使每個學生都懷有不同程度的喜悅,充分調動全體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經這一階段的教學,學生一定會有一個較快的進步。尤其是后進生,在扎實基礎方面,會向前猛跨一大步。
3 改進教法,進行學法指導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做到精講多練、重點突出、中心明確、言簡意明、解決學生的疑難問題。將講授、閱讀、聽說和練習有機結合巧妙搭配起來,才有利于使學生對所學的知識做到懂、熟、會,并在課堂上基本解決問題。教學效果的好壞最終取決于學生是否會學習,教師要重視學法指導,并教育他們結合自身特點,積極探索適合于自己的學習方法,達到最佳學習,這也是學生終身學習所必需具備的能力。例如,在單詞教學中,詞匯量較大,我們要教給他們記憶的方法。如environment可以讓學生結合音節與發音規律拆分為en-vi-ron-ment,September拆分為Sep-tem-ber;按同義詞和反義詞,前后綴記憶如happy-unhappy,agree-disagree-agreement,serious-seriously。指導學生學會預習、聽課、記筆記,指導學生獨立完成作業、復習功課,鼓勵學生在課堂上積極思考、大膽發言,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4 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施之以愛,動之以情
實踐中我感受到初中生的 “親師性”較強,如果他們對某個老師有好感,他們便對這位老師的課感興趣,而且肯下功夫學這門課,因而成績也往往比較突出。反之,他們就不愿意學或不認真學這位老師教的課。因此,要投入感情,加強師生心靈溝通。讓學生感受到老師的關心、愛護,感受到老師不僅知識淵博而且可信。
提高民族地區英語教學,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需要我們每一個英語教師不斷地探討、總結、反思和完善。但我相信,只要教師有高度的責任感,真正地從內心去愛護學生、關心學生、實實在在地幫助學困生,對他們下精雕細刻的功夫,采用有效的教育和教學方法,那么民族地區英語教學是可以提高的。
參考文獻
[1]黃銀朵.初中英語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 農家參謀.2018(17)
[2]童娜良.教材整合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 課程教育研究.2018(10)
[3]梁家竣.農村中學英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 西部素質教育.2018(10)
(作者單位:越西縣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