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盛世修史,是我國的文化特色。上世紀末,編寫出版專業(yè)通史已成為我國專業(yè)學科的熱門課題。在各方面專家的努力下,《中國經(jīng)濟通史》《中國文化通史》《中國教育通史》《中國醫(yī)學通史》《中國美術通史》《中國政治制度通史》等多種專業(yè)通史陸續(xù)出版。
那么消防作為一個小行業(yè),是否也具備修史的條件?答案是基本具備。
首先是社會需要。消防文化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分支,積淀豐厚,燦爛輝煌。幾千年關于火災與消防的記載,散見于浩如煙海的史籍中,亟需梳理研究。一部完整的消防通史不僅能讓消防界的人士系統(tǒng)地了解我國消防的歷史,對大家做好當代的消防工作,也有很大的借鑒作用。
其次是資料資源豐富。當時公安部消防局編寫,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的《中國火災大典》已經(jīng)出版。為了編寫《中國火災大典》,消防局動員組織了5000余人對我國有史以來的火災,消防史料進行“一網(wǎng)打盡,收攬無余”的收集,再做了全面發(fā)發(fā)掘、整理。這些海量的資料,為研究消防歷史準備了完整的素材。
最后是當時消防界擁有一批對消防文化有研究,文字功底深厚的人才。李采芹先生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和領頭人。他當時從事消防工作已有40多年,在編寫《防火檢查手冊》《防火手冊》《滅火手冊》和《中國火災大典》中發(fā)揮過核心的編審和組織作用。當時李采芹先生已年近七十了,編《中國消防通史》的事確實不宜再拖下去了。
李采芹先生等人希望以《中國火災大典》匯集的史料為基礎,組織全國這方面的精英人才,進行深入、系統(tǒng)地研究,編寫學術論著《中國消防通史》。
這是一個大型消防文化研究項目,靠個人合作難以完成。于是李采芹先生找我商量,希望中國消防協(xié)會科普教育工作委員(以下簡稱科普委)會出面,牽頭組織編寫工作。
我們還向時任公安部消防局局長的陳家強報告了此事,陳局長表示支持。
于是我們組織了兩套班子。一套是《中國消防通史》編輯委員會,負責編寫組織協(xié)調(diào)、出版社選擇和重要內(nèi)容的把關工作。陳家強局長任編委會名譽主任,朱承華任主任,周永魁任第一副主任,我任常務副主任負責日常工作,蕭惠芳、王子崗、朱力平等人任副主任。另一套是編寫班子,李采芹任主編,王理、黃祿年、傅海鵬和濮文起任副主編。
編委會當時的工作方針是,除了政治觀點把關和選擇出版社外,主要做好服務工作。作者選擇,章節(jié)設置等工作一概由主編和副主編商定。
李老組建了一支豪華的編寫隊伍,包括消防界對消防文化有研究,文字功底深厚的王理、傅海鵬、郭水華、楊潮幸、桂小玲、王瑚、張秀卿、秦載椿、趙岳雷、天津社科院宗教文化研究所所長濮文起及其同事,上海公安專科學校的吳賢奇、陳南青教授、著名記者孫伯魯和四川大學的劉俐教授等。上海科技出版社的資深編輯任侃也請來為編輯工作把關。
陳家強局長、時任武警學院副院長的郭鐵男和學院的宋光積教授也在百忙中抽空審稿。我和李剛也應邀參加審稿工作。
編寫通史工程浩大,又沒有專項費用,只能想方設法解決經(jīng)費缺乏的問題。
江蘇省消防局為集中編審工作安排住宿餐飲和會議室。時任江蘇省消防總隊鎮(zhèn)江支隊長的季俊賢也是科普委的委員和編委會委員,編審組在鎮(zhèn)江集中編審時,他出了大力。
上海消防培訓中心的拓跋俊華主任慷慨捐助2萬元給編寫組,此事我一直銘記在心,因為化緣是我的重要任務之一。
編寫工作很艱苦,李老和編寫組的同仁甘受“黃卷青燈”,無怨無悔,為完成使命辛勤筆耕四個寒暑。
時年72歲的秦載椿身體較胖,走起路來步履蹣跚。為了給編寫組省些快遞費,他主動當起轉(zhuǎn)送稿件的交通員,一周跑一次,來回擠公交車就至少花3小時。
更令人難忘的是吳賢奇教授,他是民國時期的主要撰稿人。1998年體檢發(fā)現(xiàn)肝部有腫瘤,四次住院。在病危前幾天還在床上審著清樣。吳教授于2000年12月25日逝世。
《中華人民共和國》上篇的主要撰稿人張秀卿也在通史出版前因心肌梗塞突然去世,享年才六十幾歲。
《中國消防通史》終于在2002年1月由群眾出版社出版,在2002年中國消防協(xié)會科普委員會年會上召開了《中國消防通史》的首發(fā)儀式。
著名學者任繼愈先生和時任公安部長的賈春旺同志分別為《通史》作序,給予很高的評價。
任老指出,《中國消防通史》是我國第一部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從火災的起源到火災原因,及治理火災的管理體制、法令規(guī)章,全面、系統(tǒng)的一部專業(yè)學科的通史。取精用宏,系統(tǒng)地總結了中國消防歷史經(jīng)驗,有理論,有創(chuàng)見,對于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消防事業(yè)有參考作用。
賈部長指出:“治史、貴在創(chuàng)新。翻著《中國消防通史》會發(fā)現(xiàn)其中一些閃爍著編著者思想火花的創(chuàng)見。它最大限度地占有第一手資料,使本書的立論有了科學的基礎。”
如今我們翻開《中國消防通史》,方便地查閱各時代的消防管理體制、法令規(guī)章、火災概要和消防技術水平等情況時,我們應該感謝李采芹先生,他在68歲時勇敢地挑起通史主編的重擔,連續(xù)4年的每天8小時全神貫注地寫稿、審稿、改稿,《通史》的字字行行里都凝集著他的心血。
我們應該感謝參與編寫工作的消防界同仁和大學研究所的專家,他們有的在本職工作之余筆耕不綴,有的在退休后全身心地投入編寫工作,按計劃完成各章節(jié)的編寫和審稿工作。
我們更要緬懷出師未捷身先死的吳奇賢、張秀卿先生,他們?yōu)椤锻ㄊ贰返木帉懽鞒龊艽蟮呢暙I,可自己最后還沒看到《通史》印刷成書。
人們,尤其是消防人永遠不會忘記各位作者為編寫通史付出的努力,作出的貢獻。
他們的名字將永遠銘記在消防人的心中,留在《中國消防通史》上。
(文/范強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