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城市公共空間在城市的生活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當前我國的城市公共空間治理模式是以國家為中心的治理模式,這就在一定的程度上導致了治理理念和預設目標沖突、治理界限和治理責任沖突等困境。改善城市空間公共治理模式要從多個方面促進城市的空間治理模式創新,只有形成多元主體共同參與城市空間治理的有利局面,不斷完善治理機制,不斷加強新舊的治理工具的有效運用,才能真正打造適合中國城市公共空間建設和發展的有效模式。
關鍵詞:城市;公共空間;治理;創新
一、城市公共空間治理面臨的多重任務
(一)城市公共空間生成角度
中國城市公共空間是一個相對復雜的治理系統,治理內容較多,治理范圍過于寬泛、治理任務艱巨,并且治理過程中涉及多元主體的利益沖突,這導致了中國城市公共空間治理存在多重任務。通過研究城市公共空間及其生成環節,我們可以將城市公共空間的管理過程劃分為城市規劃、城市設計、城市建設、城市運營和城市管理五大環節。中國城市的公共空間的生成與政治權力、社會資本和市民生活緊密相連。政治權力是指政府行使公共權力,確定城市發展的公共政策,對城市進行規劃、設計和管理;社會資本是指企業參與到城市建設中,政府將市場競爭機制引入到城市公共治理領域,讓企業可以參與到城市治理中來;市民生活是指市民通過政治訴求和有序的政治參與到城市治理過程中來,目的是實現自己的利益訴求、促進美好生活和美好城市的建設。城市公共空間的治理需要平衡政治權力、社會資本和市民生活三者關系,實現三者的有機結合,形成城市公共空間治理的合力,推動城市的規劃、建設以及城市管理,從而實現城市空間的有效治理。
(二)城市公共空間構成要素角度
城市公共空間包括城市道路、城市廣場和公園以及其他的公共設施。因此,對于城市公共空間的治理主要包括對城市公共道路的治理、對城市廣場的設計和規劃、對城市公園的建設和管理以及博物館、圖書館、車站等公共空間的布局、維護和管理。城市公共空間的治理需要政府深度分析各個構成要素在治理中的地位和特點,采取具體措施對公共空間進行治理,在治理過程中需要對城市公共空間各個構成要素統籌考慮,實現各個要素之間的相對平衡。城市公共空間治理的復雜需求導致了城市管理部門必須具備專業素養,相關政府部門需在不斷提升自身治理能力的同時,借力以高校科研院所為主體的專家智庫,借助外腦的專業性為城市公共空間治理出謀劃策。
(三)城市公共空間治理難題角度
當前我國城市公共空間治理的重點及難點在于城市公共空間環境整治。城市公共空間的環境整治問題涵蓋城市內部的垃圾處理、公共空間布局、水資源和大氣污染等問題。城市環境的治理之所以成為最為棘手的難題,主要是因為治理過程涉及治理主體間復雜的利益關系。例如,城市公共空間的環境整治需要平衡環保與城市短期經濟發展的關系,需要平衡管理力度與市民生活滿意度的關系,更需要處理好城市管理主體內部的規劃設計、城建、城管三大職能部門之間的協作關系等。縱橫交錯的利益關系使城市公共空間的環境整治問題備受爭議,始終得不到妥善解決。
二、城市公共空問治理的困境
我國城市的公共空間治理的主導力量是政府部門,我國政府部門掌握著大量社會資源,在城市治理上負有天然職責。職能完善的政府部門具有高度的權威性和主導性,優質高效的服務使政府在城市建設中扮演者重要角色。但是隨著城市化水平的不斷提高,與人民對美好生活的不斷追求,依靠傳統的政府主導型的建設模式面臨著巨大挑戰與困境。概括來說,當前城市公共空間治理主要面臨三大困境,具體包括功能發揮欠缺、公私空間模糊及治理責任不明確。
(一)城市公共空間功能發揮欠缺
我國的城市公共空間功能的開發與利用對于城市的長遠發展和市民的生存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綜合來看,當前我國政府對于城市公共空間的功能認識尚不到位,在城市建設中缺乏對城市公共空間治理的目標定位,沒有使城市公共空間發揮出其應有的功能。并且城市公共空間治理存在治理理念缺失、忽視城市公共空間的公共性等根本性問題,這在很大程度上對城市空間治理過程和治理效果產生較大的阻礙,不利于城市公共空間的綜合治理。基于上述情況,未來的城市公共空間治理應更加注重城市公共空間的功能建設,包括在城市規劃設計、城市建設和城市管理層面充分挖掘城市公共空間的功能。
(二)公共空間與私人空間模糊
如今.在多數情況下城市公共空間與私人空間的界限并非徑渭分明,在各種規模的城市中均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城市公共空間私有化問題。且在當今社會中,不斷推行的社會資源共享、公私合營的現象日益增多,致使公共空間與私人空間的界限愈發模糊。曾有研究認為,對公眾開放的私人空間能夠有效補充并豐富城市公共空間的功用從而提升民眾生活質量和健康水平。但是開放大量的私有空間終將導致開放的私有空間進一步轉化為公共空間,這樣勢必會造成公私界限進一步的模糊,如何平衡公私空間的界限問題成為城市公共空間治理的棘手難題。
(三)城市公共空間治理的責任不明確
城市公共空間治理過程與治理責任之間的分離,導致了城市公共空間治理責任模糊,治理過程缺乏相應的評價和激勵措施,并且在城市公共空間治理過程中往往存在治理成效差、治理方式單一等問題。這要求政府部門需要思考采取何種機制能確保城市公共空間的治理能夠在多元主體互相配合、責任明晰的前提下進行,并將治理責任和治理績效緊密結合,建立能夠激勵和考察城市公共空間治理效果的治理機制。當前的困境在于作為管理者的政府部門、作為投資者的企業及社會機構以及作為參與者的公民間在城市公共空間治理問題上的角色有待進一步明晰。厘清三類主體責任,是最終形成良好的城市公共空間治理體系的重要一環,也將推動公共空間治理更上一個新臺階。
三、中國城市空間治理模式創新路徑
(一)樹立以人為本的城市公共空間治理理念
當前中國城市化之所以如此迅速,正是處于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不斷追求。因此,城市公共空間治理模式的創新要立足于公民的迫切需求。中國當今城市的建設必須堅持生態、生活、生產三大板塊的協調推進,不能厚此薄彼,更不能顧此失彼。打造宜居城市生活環境,發展高效清潔的產業、保護綠水青山應成為城市公共空間治理的初衷和宏偉目標。城市管理與建設工作要把創造優良人居環境作為未來的重要發展方向,努力把城市建設成為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美麗家園。
(二)完善公共空間治理機制
由于中國城市公共空間治理的公私界限相對模糊,致使城市公共空間的治理過程和治理機制尚存在諸多難題,也導致城市公共空間治理出現較為嚴重的異化現象。因此,需要探索新的具有整合性的治理機制,以實現城市公共空間與私人空間的平衡發展,完成城市公共空間的整合性轉變。在治理理念上,政府必須要轉變原有的以政府為主導的一元治理模式,在城市公共空間治理過程中積極引人多元治理主體,充分激發各主體的積極作用,實現多元主體有效參與的多中心治理模式,推動實現政府、企業和市民三者聚力的整合式發展。在治理機制上,應考慮構建協同治理框架,推動形成以政府為主體、鼓勵社會協同、市民參與的多維度治理框架,這樣可以進一步提高政府管理效率,充分調動政府組織以外的公共組織力量,全面提升城市公共空間治理的有效性,進而實現復雜公共事務的有效治理。
(三)提高城市公共空間治理的技術水平
全面提升城市公共空間管理的效率和效果,需要廣泛實現科學技術與社會治理技術的綜合運用,從而推進城市公共空間治理模式創新。在治理技術層面,要積極推動城市公共空間治理新技術的應用和發展,例如,在大數據的支持下,在各級城市嘗試推廣網格化管理模式,全面提升社會治安環境,增強市民的安全感;采用計算機科技和互聯網、物聯網等技術,打造城市智慧公共空間,為市民提供更加便利的生活;充分挖掘和利用人工智能技術,更加全面、真實、準確地分析和預測市民對城市公共空間治理的需求,從而更好地滿足市民的需要,提高公共服務供給的精確程度。概而言之,城市公共空間的治理需要全面提高治理新技術的發展和應用,不斷實現治理技術的創新。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好現有的治理工具,充分發揮新技術帶來的治理優勢,以此來不斷提升治理效果。另一方面,要積極拓展優質高效的治理工具,優化和改善城市公共空間治理過程,進一步降低治理成本,提高治理效益,實現治理價值。
四、結語
美好的城市生活需要以優質的城市公共空間為支撐,設計精良、功能完善、宜居美觀的城市公共空間能夠在極大程度上增添城市魅力,成為吸引資金和人才流入的重要名片。提供能夠滿足公民生存、生活、交流需求的高品質城市公共空間,是當前我國各級政府城市建設的重要任務,也是公民和各類社會組織應承擔起的社會責任。因此,要更好地發揮政府、公民、企業及各類組織在城市公共空間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不斷加大城市公共空間治理的創新研究力度,從治理理念、治理機制、治理技術等方面尋求新的突破。
參考文獻:
[1]Liljana JANKOVI? GROBEL? EK,Private spaceopen to the public as an addition to the urban public space net-work[J].Urbani izziv,2012(1).
[2]卓賢,陳奧運.從城鎮化到都市圈化[J].比較,2018(94).
[3] 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會議[EB/OL].http:/ /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5一12 /22 /c_1117545528.htm.
[4]賴先進.論政府跨部門協同治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5]房勇,王廣振.智慧城市建設:中外模式比較與文化產業創生邏輯[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6).
[6]陳水生.中國城市公共空間生產的三重邏輯及其平衡[J].學術月fill,2018(5).
作者簡介:
齊巍,北京電子科技學院管理系,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