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淑珍
摘 要:對數學來說,在教學中,除了知識的講解之外,還有教學方法以及教學習慣的培養。對小學生來講,模仿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行為,在數學教學中,模仿教師的解題思路、解題步驟都是非常常見的現象。但是一味地模仿,會影響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數學教學的目的并不僅僅是通過反復的練習積累知識,更多的是通過對數學思想以及方法的深刻領悟,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能力。“再創造”這一教學理念在數學中的使用,對實現數學教育目標有著積極的意義。
關鍵詞:再創造;數學概念;層次
引言:
“再創造”是數學教學的核心部分,該理念強調了學生的參與性,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該理念在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新課標下,要求數學教學不但要注重對學生知識的培養,也要培養學生積極的情感。數學概念是小學數學中的重要部分,同時也是教學難點。概念形成簡單來講就是通過對某一類事物的共同特征抽象的過程。本文結合教學實踐,對如何在數學概念教學中實施“再創造”提出可行之路。
一、相信學生自身能力,提供再創造的空間
在數學教學中,開展再創造本身就是對教學的一種突破,這是因為傳統的教學模式在教室里習慣性地將已存在的規律傳送給學生,學生只要通過具體的應用掌握知識就可以了。這樣的教學模式是對學生的一種不信任,雖然經過實踐,該教學模式的效果非常的好,但是這不利于培養學生的自我認知。在新課程體系下,可以讓學生自己經歷發現知識的過程,可以豐富數學教學,使得學生感受到數學學習的魅力。
在學習方程的意義中,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做一些小游戲,比如說學生在心里想一個數字,做“(數×2+3)×5+25”運算,然后將算出來的答案反饋給教師。教師通過方程快速的報出答案,學生會對教師所使用的方式有所好奇,然后嘗試用不同的方式對這一問題進行解決,感悟到方程在復雜數學計算中的作用。通過對教師計算方式的探索,學生自主地對方程的重要性以及在數學中的應用便捷性有更深的認知。學生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借助自身對知識的掌握,對概念形成的過程還原,最終掌握相關概念知識。
在數學教學中實施再創造教學理念,由于很多教師由于擔心學生無法按照預期效果完成概念認知,往往會不斷在過程中給予的提示,引導學生按照自己預期的設想發展。這樣的教學則是無法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低估了學生的能力,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只是換了一種形式來揭示規律。教師在開展教學時,應當相信學生將課堂交還給學生。這樣的過程對學生來說,都是以后學習之路上的寶貴財富。如果在教學過程中,不給學生發揮的空間,學生學到的知識就會比較淺薄,不管在記憶上還是可遷移性上,都會比較差。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相信學生的能力,提供給學生進行再創造的空間。
二、創設相關情境,激發學生創造激情
小學生與成年人不同,對小學生來講,學習除了任務驅動以外,他們更容易受到興趣的影響,因此在教學中,可以借助情景創設,將教學知識安放在一個現實背景中,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后,為他們的創造提供一個新的動力。
學生在日常的生活中具有較多的生活經驗,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其成為數學可利用的素材。比如在學習負數這一章節時,教師就可以結合天氣預報,引導學生了解負數在生活中的應用。通過學生熟悉的場景,拉近知識與生活的聯系,從而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在生活中負數存在的場景是非常多的,比如電梯、溫度以及海拔、收支等,這些都會涉及到負數的表達。學生通過對相關的負數表達形式總結,得出負數的概念。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對生活現象搜集分析,感悟知識內容,可以幫助學生充分的理解復述這一概念。
興趣是激發學生產生探知欲的原動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情境導入,激發學生的創造激情。在數學概念課堂教學中,遵循情景導入,探究新知,形成概念的教學流程。概念類的教學單純依靠學生的努力,往往很難找到入手點,教師通過一定的引導,給學生一個良好的起點。正因為目的非常明確,學生在尋找答案中,重點突出,會得到一個良好的教學效果。學生的探索有針對性地開展,可以幫助他們對概念知識的認識更加深刻,在今后的學習中,也幫助他們形成良好的探索習慣。
三、引導輔助,提升創造層次
學生創造力的產生,需要來源于原有知識的理解,來源于對實際需求的解決。由于學生之間的能力有所差別,因此在創造力上也有所區別。但是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要給予學生科學合理引導,不斷提升創造層次,不斷提升認識的層次,最終達到提高學習效率的教學目標。雖然“再創造”理念要求將課堂交還給學生,但是教師給予一定的輔助可以提高學生的創造層次。數學概念的形成是一個不斷深化,不斷數字化的過程。學生通過對日常生活中所接觸的內容進行觀察后,經過詳細的分析,比較抽象的相關思維活動,獲得數學概念知識。
比如在學習“圓”這一章節中,教師通過詢問“車輪是什么形狀”這一問題開展討論,然后激發學生的疑問,比如“車輪為什么要做成圓形”“車輪為什么不可以做成橢圓形呢”這一類的問題,學生自己進行探討為什么車輪是圓的。在這之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嘗試做一個橢圓形的車輪查看區別。通過這些問題,探討圓的本質屬性。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指導一定要恰當,不可過多地參與到學生對概念的認知中。通過科學合理的參與形式,不斷加深學生創造層次。在教學中,認知的程度是不斷加深的,因此教師要提供多樣化的情景,給予合理的指導,不斷提升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總結:總的來講,數學學習不是單一的教學方法的傳授,而是培養學生學業反三的能力。通過再創造理念的推行,通過幫助學生具備再創造的能力,可以有效地提高數學教學。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通過有意識的引導,提供良好的平臺,可以幫助學生感受到再創造價值,在提高學生學習層次以及課堂效率上都有很大的幫助。
參考文獻:
[1]廖雪野. 小學高年級學生數學創造性思維培養方法的探究[J]. 成功:中下,2017,67(14):227-228.
[2]韓福來. 給學生創造更多的思考空間[J]. 課程教育研究,2017,23(8):56-57.
[3]朱永紅.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J]. 數學大世界(上旬),2017,78(6):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