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樂敏
【摘要】? 文言文是語文課程中重要的部分。學生通過學習文言文,感受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提升文學素養,加深愛國情懷。本文結合初中文言文教學的現狀,提出相應的教學策略和實施方法。
【關鍵詞】? 初中 文言文 教學策略 方法
【中圖分類號】? G633.3 ?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9)18-081-02
文言文是中華民族文化遺產中的精華,是我國的文化瑰寶,有著豐富的學習價值。這些作品蘊含了先哲們的美好情操和崇高理想,是我們引以自豪的精神財富。對初中生而言,學習文言文不僅有利于了解我國悠久燦爛的歷史,更能培養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對提高文化素養也是很有幫助的。
一、初中文言文教學重要性和現狀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課程總體目標中的這樣敘述:“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元文化,吸收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提高文化品位”。可見要提升學生的文化品位,要從認識中華文化的博大豐厚開始,而對學生進行文言文教學是有效的途徑。
《新課標》第四學段(7-9年級)的學段目標中關于文言文教學又有如下的敘述:“9.誦讀古代詩詞,閱讀淺顯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12.背誦優秀詩文80篇(段)。”由此可知,文言文不但記載和傳承了中華文化的燦爛傳統,還是語文學科的基本學習要求。
然而,文言文教學又是中學教學里的一個特殊的領域。文言文是一種特有的文化現象,是在先秦口語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現代漢語只有越來越遠的距離。當這種作為書面語的文言文漸漸脫離現實生活中的口語的時候,自然而然造成了言文分離的尷尬局面。初中生的文言基礎本來就比較薄弱,遇到文言文,更是覺得艱澀難懂。這種主觀和客觀的原因都給初學文言文的學生帶來一定的心理壓力,并有抵觸文言文的學習情緒,給文言文教學帶來一定的難度。
二、初中文言文教學策略和方法
要在中國民族文化中汲取豐富的營養,必須提高學生文言文閱讀的能力。筆者作為一線教學的師者,深入研究文言文教學與探索,結合日常的教學實踐,結合所教學生的實際情況,總結出了如下的文言文教學策略與方法:
(一)破除畏難情緒,培養興趣
培養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能夠積極主動的學習,比填鴨式的硬塞蠻套更能達到學習的效果。按照初中生的心理特點,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培養激發他們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1.消除隔閡,克服畏難情緒
對初中生來說,文言文不是他們平時使用的通用語言,有一定的隔閡,學習起來比較吃力。學生要讀順、讀懂,需要工具書;要讀透,理解甚至體會作者的情感,更需要反復研讀,推敲。這務必比學習其他語文知識花費更多的時間與精力,因此文言文使他們未學就先生畏。這個時候,我們應該多渠道地給學生展現文言文之美,引導學生從情感上去親近它,感受其魅力,讓學生由“要我學”變成“我要學”。
2.趣味引導,激發求知欲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課的開頭是否精彩,決定學生是否有興趣聽下去。精心設計的引導,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還可以為文言文教學的開展作鋪墊。其實在初中階段,大部分的文言文都比較有故事性的,我們可以從“趣點”入手,讓學生先對本篇好奇,從而去學習。妙趣橫生的情節、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扣人心弦的懸念、美輪美灸的畫面等都可以很好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他們對文言文的學習熱情。
3.精心串聯,保持趣味性
一堂出彩的文言文教學課,各教學環節的有機結合、巧妙過渡,不僅給人行云流水的酣暢之感,更能持續保持學生學習的盎然興趣,從而達到教學效果。在課堂上,我們適時適當、且富有技巧地運用啟發性的語言,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致,一些由淺入深的疑問有利于牽動學生深入解讀文本的欲望。
4.激勵肯定,增強自信心
學習是需要不斷地收獲成功的喜悅,才會有源源不斷的動力和信心,文言文學習的興趣也需要有贊賞的慰藉。適時的肯定和表揚,往往是學生努力學下去的動力。因此,我們要多肯定學生,不失時機地鼓勵,不能打擊他們的積極性。
人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激發學生的興趣才能使學生漸入樂學境界。因此,我們要依據學生的年齡特征、認知心理,千方百計地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在愉悅的心情中走進文言文的殿堂。
(二)因材施教,分設層次
巧設層次也就是分層教學,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不同水平的學生有不同的學習需求,基于核心素養的語文教學關鍵就是要面向全體學生,承認學生的個別差異,讓每個學生都有能力參與到語文活動中,使他們都能成為學習的主人。
學生是獨立的個體,他們有不同的性格、好愛,學習基礎和學習能力,甚至是之前的后天教育都有不同,如果用統一的模板式教學,效果未必盡如人意。教師難講難教,學生難學難記,就決定了教師要遵循“因材施教”原則,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有計劃有目的地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
在實際的教學中,我會先按照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基礎能力進行分組。通過問卷調查,有計劃地分組,讓組長帶動組員互助合作。從中,優生獲得自信,中等生得到影響,后進生有所監督。按實際情況分配學生負責不同難度的學習任務,讓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學習,完成任務,從中獲得成功的快樂,由淺入深,以點帶面,兼顧全體。最終,達到全面進步的學習目標。
(三)重視誦讀,形式多變
《新課標》在“教學建議”中強調:“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各學段關于朗讀的目標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讀”,就是說,要讓學生在朗讀中通過品味語言,體會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態度,學習用恰當的語氣語調朗讀,表現自己的理解。朗讀要提倡自然,要摒棄矯情做作的腔調。
誦讀,作為中國傳統語文教學的基本方法,就是通過反復的讀,疏通文字,理解內容,體會感情,同時培養語感,積累語言材料,從而提高語文素養。誦讀優秀的文言文作品是培養學生良好語感的途徑。有些學生讀文言作品非常吃力,幾次之后都不知道究竟寫的是什么內容。究其原因,是因為平時的文言積累不夠。要改變這種劣勢,就必須通過反復誦讀,加強語感。在平時,要不斷地去“觸摸”文字,理解字、詞的含義,不斷地去感受、去領悟、去升華、去積累,從而有效地把握整體,進而進入到文本的情境之中。而文言文的誦讀是對文言文字、詞、句最直覺的整體感知,正是語感形成并貯存的過程。因此,多誦讀,不僅能夠達到熟讀成誦的學習目標,還能形成良好的語感,有助于整體感知作品。當學生積累了一定量的文言詞匯,再拿到一段或一篇新的文言文時,讀起來或理解起來,自然也感覺容易多了。
另外,學生徜徉在誦讀中,還能體驗到文言文學習的愉悅。教師任何的講解都取代不了學生個體的閱讀實踐,所以,我們要鼓勵學生自己去體驗,也就是提倡個性化閱讀。只有激發學生誦讀的興趣,才能使文言文課堂成為欣賞美、品悟美、探尋美的場所,從而使文言文的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四)橫向聯系,點撥遷移
所謂學習遷移,是指在學習的過程中,把已有的知識、能力、方法和態度投入到新知識的學習,從而達到更好的理解和消化。簡而言之,就是舊知對新知產生的輔助作用。人們常說的“觸類旁通”、“舉一反三”、“聞一知十”所描述的就是遷移現象。
“學習是通過先前知識的掌握,以此為基礎,來帶動新知識的吸收,這是相互聯系的過程。因此在學習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探索發現新舊知識的聯系,是實現遷移的有效方法。”其實,現代漢語中很多字詞都由單音節演變為雙音節,根據這個特點,在講授文言文一些字詞時,可以告訴學生采用填詞法,聯系現代漢語中組詞的形式來理解,實現現代漢語和文言文之間的知識遷移。
固然,初中文言文所涉及到的知識也包括一些常見的實詞、虛詞、詞類活用以及特殊的句式等,由于時代的變遷,這些字詞的含義已經發生了變化,衍生很多其他的含義,但是“萬變不離其宗”,我們在具體的文言文字詞教學時,可以有意識地調動學生的知識儲備,喚醒他們的記憶,結合以前掌握的知識,讓他們首先推敲文言文的大概意思。學生利用已掌握的文言基礎知識,能大致讀懂非教材的文言文,就達到“學以致用”的最終目的。
因此,遷移是檢驗文言文學習效果的一種途徑和方法。有效地遷移,是知識與能力的雙豐收。
總之,在文言文教學中,教師應該有機統一教法和學法,牢固樹立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指導的意識,因材施教、重視誦讀、點撥遷移,改進教學和提高教學效率,重視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讓學生領會文言文所承載的深厚思想文化內涵,從而使文言文教學走上光明的大道。
[ 參? 考? 文? 獻 ]
[1]趙冰華.中學生文言文語感培養策略探究[D].西華師范大學.2016.
[2]王園園.初中文言文拓展閱讀教學策略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5.
[3]劉冬年.厚積薄發知識遷移——淺談如何應對初中文言文比較閱讀[J].現代語文(教學研究版),2016.9.
[4]韓剛.基于互聯網視域下語文課題研究策略初探——以培養中學生文言文閱讀興趣研究為例[J].教育現代化,2017.4.
[5]林忠港.提升學生的言語思維品質[J].初中語文教與學,2016(9).
[6]章新其.基于核心素養的初中語文“部編教材”教學[J].初中語文教與學,2017(1).
[7]戚成林.發展核心素養,享受語文生活[J].語文教學通訊,2016(5).
[8]程先國.語文核心素養的核心是什么[J].語文教學通訊,20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