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修訂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公布,并明確自5月15日起施行。從中央印發《中國共產黨黨務公開條例(試行)》到兩辦聯合印發《關于全面推進政務公開工作的意見》,再到施行修訂后的政府信息公開條例,近年來,中央對信息公開工作的決心和力度以眼力可見的力度在加強。另一方面,民眾對住房、環保、安全等民生方面的信息公開訴求與日俱增,越來越多人主動依法申請信息公開以維護自身權益或監督政府權力。
雖然中央要求擲地有聲,民意呼喚也真真切切,但從相關部門對一些地方、部門政務網站建設等相關信息公開的督查通報、記者的采訪經歷,以及更多民眾欲求公開而不得的情況來看,信息公開在不少地方和部門中間被做了“冷處理”。
各地各部門紛紛開辦了門戶網站,有的還開通了客戶端和微信公眾號,看似在與中央要求對標對表,實際上有一些根本經不起考驗:領導去哪里視察、開了什么會、做了什么工作倒是面面俱到,甚至文視圖俱全,但真正事關民生利益和政府透明度的信息幾乎沒有。
根深蒂固的“家丑不可外揚”思想,讓一些領導干部在面對需要公開信息時,習慣性地存在僥幸心理,采取推諉、遮掩等辦法,慢公開、假公開乃至不公開,讓民眾叫苦不迭。那些“假慢不”的信息公開,最終不僅會使輿情洶涌,還會進一步擴大謠言散播的速度和空間,最終損害政府公信力。政府信息公開以其提高決策的透明度、提升公眾的參與度、防止權力腐敗和不當行使等諸多作用,備受社會期待。修訂后的政府信息公開條例,不僅明確了政府信息公開與否的界限,還細化了監督和保障等方面的要求,體現了以公開為常態、不公開為例外的原則。
面對中央三令五申的要求,一些地方領導卻總以各種理由對信息公開進行“打折降價”處理。必須真正建立健全信息公開工作的考核、社會評議和責任追究制度,讓主動公開、真正公開者受益,而讓那些“假慢不”公開者受到應有的懲處。如此多管齊下,各地信息公開才可能從“兩頭熱中間冷”的尷尬中走出來。 (綜合《新華每日電訊》《人民法院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