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王墓青銅方鏡
齊王墓青銅方鏡,西漢青銅器。1980年山東淄博大武公社窩托村南古墓五號陪葬坑出土,現收藏于山東省淄博博物館。
這件銅鏡長達1米多,而厚卻只有1厘米多一點,因而其鑄造的難度可想而知。而且,這種方形銅鏡在當時屬于異形,我們知道,常見圓形銅鏡鑄造工藝規律性較強,但是異形鑄件較之常見形狀厚壁鑄件的鑄造工藝難度則更大一些,往往更需要依賴工匠豐富的鑄造經驗。
這件銅鏡如此巨大,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大的銅鏡。
鑄客大銅鼎
鑄客大銅鼎又稱楚大鼎,1933年出土于安徽省壽縣楚王墓,現收藏于安徽省博物館。該鼎通高113厘米,口徑87厘米,耳高36.5厘米,重達400千克左右。
鼎是商周時期最重要的青銅禮器,是統治階級用來“明尊卑,別上下”的等級和權力的標志。鑄客大鼎鼎口平沿處陰刻銘文十二字“鑄客為……”,所以根據慣例這件銅鼎就以鑄客命名。前足膝部和左腹下外壁各刻“安邦”二字。所謂“鑄客”,就是從其他諸侯國請來的工匠,說明戰國時期的工匠已不再是奴隸社會時期奴隸主的附屬物,身份比較自由。該鼎在眾多楚器當中最為雄偉,為楚王重器。鑄客大鼎體量巨大,造型設計上處處追求力量與氣勢的完美結合,無不呈現出其主人拔山蓋世的雄心壯志。
朱然墓出土漆木屐
無論是讀史書《三國志》還是看小說《三國演義》,都會知道大將關羽。正史記載,當年生擒關羽的人正是朱然、潘璋。朱然是中國三國時期東吳左大司馬、右軍師、當陽侯。朱然早年和孫權一起讀書,結下了交情。繼位后的孫權賞識朱然的才能,他不斷得到提拔。門閥時代,孫吳仰仗顧、陸、朱、張等豪族,朱然家族也是孫吳政權的四大支柱之一。
三國之爭互有勝負,朱然參加的兩次吳蜀大戰,都是吳勝蜀敗。當年在吳蜀之間爭奪荊州的戰爭打得激烈殘酷,最終吳國大將朱然、潘璋在臨沮擊敗并活捉了關羽。后來朱然又因大破蜀軍,拜征北將軍、封永安侯,最后官至孫吳的右軍師、左大司馬,幾乎達到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位。
朱然的陵墓位于安徽省馬鞍山市雨山鄉。墓中出土的此雙漆木屐長20.7厘米,寬9.6厘米,厚0.9厘米,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屐板和屐齒由一塊木板刻鑿而成。屐板前后圓頭,略呈橢圓形;屐齒為前后兩個;系孔有三個,前端一個,后端兩個,彩繩早已腐朽不見。
朱然墓貴族生活圖漆盤
朱然墓發現于1984年6月,已在地下沉睡了1700多年。朱然墓的發現是二十世紀十大考古發現之一。
這件貴族生活圖漆盤直徑24.8厘米,高3.5厘米,木胎制成。漆盤主要為彩黑、紅二色,古樸典雅。其盤內、外顏色有所不同,內壁和底部涂紅漆,外壁以及底部涂黑紅漆。而盤中畫面用色講究層次和輪廓的勾勒,表現出三國時代吳地漆器彩繪的高超工藝。工匠用筆簡練,以流暢的線條描繪出貴族生活的閑適愜意。、
司馬金龍墓出土漆屏
該組屏風1965年~1966年出土于山西省大同市石家寨北魏司馬金龍墓。這件“彩繪人物故事漆屏”每塊長約80厘米,寬約20厘米,厚約2.5厘米。用木板制成,出土時較完整的有五塊,遍髹朱漆然后作畫,有黃色墨書榜題和題記。屏風兩面原皆有畫,入葬時朝下的一面腐蝕嚴重,原貌難以辨別,向上一面保存較完好。該屏風是北魏書法、繪畫藝術珍品。北魏髹漆實物極少,實為稀世之珍。漆液粘稠,本不易作畫,但此屏風上彩繪筆法細膩,人物須眉衣帶一絲不茍,線條勾描與顧愷之筆法相似,實為北魏繪畫的杰作。
漆屏上彩繪人物故事取材于劉向所著《烈女傳》等漢代文獻,描繪的是帝王、忠臣、孝子、烈女,其意在以歷史人物故事喻世教民。
婁睿墓《鞍馬出行圖》壁畫
該壁畫1979年于山西省太原市王郭村婁睿墓出土。鞍馬出行圖壁畫,是北齊婁睿墓中壁畫的一小部分。婁睿墓中原有壁畫400多平方米,保存下來的有200多平方米,生動地描繪了墓主人生前出行、筵宴等奢侈的生活和死后升仙的景象。
這幅壁畫疑似出自以善畫鞍馬人物而著稱的北齊宮廷大畫家楊子華之手。整幅圖共分九段,畫面層次分明:馬嘶鳴,回首望,召喚身后的馬隊,快加鞭,緊跟上,越過前方的大山,將是我們的獵場……整個畫面層次分明,構圖新穎,人物生動,表情逼真,生活氣息濃厚,表現技法嫻熟,堪稱中國繪畫史上的精絕之作。
涅槃變相碑
涅磐變相碑為唐代碑刻,原物為山西省臨猗縣大云寺遺物,為唐天狩二年(591年)所作,廟宇早毀,石碑于1957年移至山西博物院收藏。
此碑高302厘米,寬87厘米,厚25厘米,意在表現佛祖釋迦摩尼涅磐前后的情景與佛陀講法度人故事。
碑身正面中央浮雕為佛祖涅磐之時眾弟子舉哀情景,上部分雕“納棺”“臨終遺戒”“荼毗”“送葬”四圖;下部為難陀供養圖,碑額部雕眾弟子將之護持須彌山,下層刻施主姓名。背面為為母說法、焚棺和雙足顯圣、天界起塔四圖。
整部作品布局嚴謹,構圖緊湊,雕工細膩而又不失飄逸之風。
常陽太尊石像
這件文物出自山西運城安邑的一座道觀,建筑早已損毀,只殘余這塊石像。所謂常陽天尊石像,又稱為常陽太尊石像,它刻的就是道教中的太上老君。
該石像于唐開元七年(717年)雕鑿而成,是研究道教、古代雕塑的珍貴資料。
該石像高1.5米,以白石雕造,形象豐頤,神態和穆。氣度不凡,足見當時道教造像技藝的成熟以及盛唐時期的雍容之風。石座下還刻有銘文和供養人姓名,表明年代和造像因緣。
(摘自央視“國寶檔案”微信公眾號)